从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分析中国文化

2016-05-30 10:48陈浩
资治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摘要】对于承德避暑山庄而言,是自然山水与园林建筑的完美融合,彰显中国历史与文化,本文立足山庄的建筑特色,窥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特色;中国文化

一、对承德避暑山庄与国家文化的概述

为了实现对国家文化历史底蕴的全面研究与考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的建筑,古建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建筑所呈现的特色,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现状。承德避暑山庄是重要的历史古建筑,风格特征明显,具有独特的气质,气势磅礴,是中国三大古建筑之一,与北京、曲阜具有同等的地位。同时,承德避暑山庄在建筑上的特色秉承我国多民族的文化,提倡文化的融合和影响,相互进行内容上的渗透,追逐完美性,建筑特色展示了深厚的中国文化。

二、对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特色的介绍

1.体现了南北建筑特征的全面融合

在承德避暑山庄内部,主要包含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以及山峦区,四个部分各具特征,特点分明,景色优美,更加怡人,每个区都将各自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各个区内的建筑特色差异明显,各不相同,相互呼应和映衬。每一建筑都实现了与自然景观的有效结合,完美性更强,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承德避暑山庄在建筑规模上不大,但是,吸取了南北建筑艺术上精华,立足建筑角度,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围主要采用了青砖灰瓦的风格,颜色主要是自然的本色调,风格给人以雅致、庄重的感觉,独显简朴,同时,简单控制得十分有度,这种风格特征与北京故宫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独显静谧性,风格上更显皇家园林的气质。纵观整个山庄,能够深刻体会到南方景观的细致之美,例如,在湖区,建筑上更显小桥流水的感觉,另外,烟雨楼,被称为南方建筑的标本,整个建筑都体现了南方所具有的细腻和静谧的感觉,同时,建筑中的四面云山、万壑松风建筑群等,极具北风建筑的雄伟和壮观,独具实用性。也就是说,避暑山庄在布局、构型方面,实现了博采众长,极具协调之美,浑然天成,在意境上既有人工雕琢,也有天然生成的,集合南北园林的特点,实现了与外界的有效统一,是跨时代的作品。

2.山庄的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色交相呼应,诗画一般

山庄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交相呼应,自身的建筑特点更加明显,其周边树木茂盛,山峦跌宕,沟壑众多,建筑的主要色调是青灰色和鲜红色,将黯哑、热情的色调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一体,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交换,随之发生变化,不同的季节就会呈现更加别具特色的避暑山庄,极具视觉冲击。在周围的树木中,有的高耸入云,如古松,有的低矮密麻,也有质地坚硬的灌木和乔木,同时,也有给人以舒适感觉的荷花,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发挥遮阴避雨的作用,对园林景观中的空旷的不足予以弥补,彰显园林设计的完善性,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以期,如诗如画。

三、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特色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发展特点

1.体现文化的民族多样性以及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承德避暑山庄而言,其建筑上具有不同的风格,将多个民族的特点集中在一起,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更加淋漓尽致,这正是我国文化的多民族性和多样性。在清代以前,承德聚居了多个民族,他们都希望在这个地方能够留下自己民族文化的印记。此时,承德避暑山庄发挥了其在承德的重要地理位置的特点,诸多民族都希望在山庄文化中将自己民族的价值和内涵进行完美的呈现,使得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承德避暑山庄中进行展现,就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这种不同文化的组合也造就了山庄独特的文化价值。山庄承载了多个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加全面、充分的体现出来。

2.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一直被追求,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的价值更高。避暑山庄的建筑之间和谐不乏别致,同时,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也相互映衬,形成更加完美和谐。和谐的性质不仅体现在山庄内部,同时,山庄与周边寺庙之间也相互融合,主要存在12座寺庙,主要由普宁寺、安远庙等,它们与山庄相互独立,但是,单独建筑与整体建筑、与周边环境存在这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相互融合、和谐之美。在历史上,中国倡导“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被流传下来,其价值一直被追捧。

3.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不管任何建筑,其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供人们在老后能够安身立命,实现生活与精神的寄托,尤其对于中国的古来建筑,更加注重对静默养气功能的追求,避暑山庄就是中国古老建筑的典型代表,更加全面体现了人文精神。对于避暑山庄的设计,将人作为和谐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借助避暑山庄,实现对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性。避暑山庄的建筑本身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各种建筑都具有其自身的人文精神,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每一个建筑、走廊,都极具人性的特点和精神,它们之间的距离的设计、房屋的规模、内部构建的摆设,虽然经过了多次的修缮,但是,仍能体味其原有的痕迹,对人本的关怀深深展现在其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传承,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在这几百年的建筑中,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全面的贯彻,形成至善的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陈浩(1983年12月7日)男,汉族,河北省承德人,就职于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