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2017-01-03 18:04李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缺失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李艳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根基,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英语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成了是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双重体的理念共识。英语教材是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备工具和核心组成部分,对是否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实施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等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多存在中国文化不足现象,很大程度阻碍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对此,本文则以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现状及缺失原因为切入点,提出改进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措施,望为培养出高质量跨文化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2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6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从而适应我国国际交流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存在学生不用能英语主动且有效的输出中国文化的情况,此情况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材料。然而,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多以欧美文化知识为背景,设计中国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

一、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新编大学英语》等多个版本,但是,上述教材都普遍以英美等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缺失严重。由于学生长期接触西方教学材料,多数学生运用英语对西方文化时尚能侃侃而谈,一旦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时则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达。有研究学者在西方学术访问时期发现,当美国或英国等民众请中国留学生谈论有关中国国内发生的各种事件时,多数学生十分茫然。许多英语学习者因为长期受到英美文化的“侵蚀”及专注模仿西方人民说话,导致对英语国家的认同程度超过自身国家和母语文化清空等现象,一定程度了成为了西方文化的“傀儡”。

本文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共120名,研究学生在教学中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和读写课程。采用定性(访谈)和定量(调查问卷、测试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定性方式中的访谈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否能准确获得英语表达学习资料及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学习内容是否满足自身所需。测试方面则将中国文化词语翻译英语,包括学生学习中所用的如剪纸、旗袍、长城、元宵节等教材内题项,同时还有选自《英语话中国》5个教材外题项(红楼梦、孙悟空、孟子、筷子、京剧)。问卷调查内容则包括学生对中国文化内容偏好、掌握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及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内容等多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首先需学生对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需求及对教材编写建议,多数学生希望在英语教材中增添更加详细和更具有系统性的中国文化内容,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素材的愿望较为强烈,也指出自身很少在课后阅读和中国文化有关的英语材料,说明有必要在英语教材中增添有关中国文化内容。

另外,学生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受教材影响。根据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成绩统计的情况,可得知,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基本上都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过访谈,多数学生会下意识的借助英语教材进行交流,由此可见教材对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作用。然而,多数学生表达教材外题项中涉及的相关中国文化词汇以及翻译此类词汇方面存有困难。

二、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缺失的主要原因

首先教材编写过于西方化;由于学生长期接触西方教学材料,多数学生在谈论起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时事政治都能侃侃而谈,而向西方国家人民介绍中国时,往往不能用英语流利的表达,从而出现在交际中不知如何用外语表达本国文化的尴尬境况。主要因为大学英语教材中缺少中国文化元素内容。此外,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用恰当的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或对母语文化不了解,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然而我国现有的多个大学英语教材版本中,一般英语阅读材料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占据较重比例,也是学生学习英语重要语言输入来源,为其他语言活动提供支持。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有将近60多篇英语阅读材料,其中有关西方文化文章为44篇,和中国有关的仅仅只有2篇,从选文文化配置分析中可得知,教材忽视了中国文化输入,过于强调西方文化学习,不利于学生实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

三、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

(一)增加中国文化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在现有英语教材中国文化缺失情况下,使用教材中要根据教学需求和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与此同时也要对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进行培养,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由于学生受中国的EFL外语环境影响,其英语语言输入量十分欠缺,大学英语教材中应添加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文化内容。特别是教材在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及适用面广泛时,更有必要增添中西文化、中国文化内容及文化比较等。例如可以在课文或配套练习题中编写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如果课文主题为节日,除了介绍西方常见节日,也可增添中国传统节日课文,从方面改进大学英语教材。

(二)增加中西比较方面的内容

随着我国深入发展的对外开放政策及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流,时常会发生不同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引发误解,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再加上文化可以满足学生语言学习要求,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尤其在当前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相互渗透的经济时代,学生只有充分利用语言工具才能进一步促进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相关教育研究学者认为,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有多种方式,但最有效的方式还属在教材中增加中西文化对比内容。因为单纯增加中国文化层面内容并不能将跨文化交际问题完全解决,会导致学生片面认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多层次内容,它包括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反思能力及文化共情等。所以教学编写者要在编写教材中增添中西方比较方面内容,使学生具有运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双重能力。

(三)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在英语教材中增加中西文化等方面内容确实有利于学生全新了解和掌握文化差异。但教材编写者以本国文化视角展开描述、对比,没有避免民族定型观念和中心主义,依旧无法消除文化交际障碍。相关研究学者指出,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会受文化差异影响对以不同的思维角度想象现实,即在文化方面“局内人”和“局外人”有不同的解释和描述。教材文化真实性一般都以教材编写者的文化视角为主,若教材编写者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仅仅在比较过程中从本民族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必然会降低教材可信度,也较易造成民族中心主义。因此本文建议在教材编写中以“第三位置”视角为出发点进行选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母语文化和其他文化,也从另一角度对母语文化进行反思和多视角观察,提高对本族文化和他族文化理解的准确度,实现处理文化差异、跨文化共情能力及宽容态度的灵活性。一般选材原则都遵循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开放心态及正确理解和反思自身文化能力。选材过程中要强调变化文化视角,和中国本土文化保持一定距离,尽量选取“中外人士看外国”或“中外人士看中国”等文章内容作为教材课文。除此之外不同文化是的人探讨相同问题所探讨的不同文章也可以列入教材中,因为变换视角可促使学生走出单一文化的弊端,通过以是“第三位置”思考逐步消解传统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实现全景式掌握母语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目标,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对此要求教材编写者应在编写过程中适量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比重,还应从第三角度视觉帮助解决选择教材的文化内容及解决表层、深层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文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真正的双向跨文化交际。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缺失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