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现代化治理视域下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构建

2016-05-30 02:24陆伟韩金佐
职业·中旬 2016年3期

陆伟 韩金佐

摘 要:高校学生工作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侵犯行为因其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以往在化解时多采用“重堵轻疏”的即时策略,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观点: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治理转向,高校应构建以社工介入为主要方式的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在侵犯行为不同阶段介入处理,对构建和谐校园和助推高校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治理 侵犯行为 社工介入 防控模式

课 题:本文系河北省2014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管理权运行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B14JY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侵犯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校园暴力行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在化解此类事件时,往往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以解决问题为主,这与高校现代化治理的理念和要求不符。为规范学生工作程序,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运行,及时构建以社会工作介入为主要方式的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内涵及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种坚持“利他”的专业理念,运用“助人自助”的专业技能、方法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发展、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社会工作介入,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采取行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实现自我。

基于高校学生这一敏感群体和高校学生侵犯行为防控工作的特殊要求,社会工作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帮助陷入成长困境的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侵犯行为

因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成长困境千差万别,社会网络复杂多变,侵犯原因各有不同。因此,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原则,从侵犯行为的预防期、发生期、结束期入手,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同时,在三个时期做好评估工作,完善介入效果。

1.侵犯预防期社会工作介入

长期以来,面对学生侵犯事件,学校多采取事中控制、事后惩戒的处理态度。预防意识的缺乏和冷漠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损害当事双方利益。因此,做好侵犯行为预防工作,是构建侵犯行为防控系统的关键一步。预防期社工介入的主要内容是从学生、家庭、高校三方面入手,引导有负面情绪的学生,帮助其解决问题,改善状况(见下图)。

(1)社会工作介入学生个体。

第一,一般性问题介入。高校学生常面临的一般性问题主要集中于学习、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学习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学校社会工作者可通过个案形式或通过小组方式,将具有相同学习问题的学生组成分享、监督或成长小组;社区工作则可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高校学生人际问题复杂多变,若处理不当则易导致不良情绪,进而产生侵犯行为。社会工作介入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扩大与巩固人际关系网络,包括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向学生阐明和谐生活环境对身心健康重要作用的同时,要注重提升校园人际网络支持系统与功能完善。

同时,社会工作介入还应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情感支持系统,通过学习情绪调试的方法技巧,提高责任意识,改变偏差行为,主动管理个人情绪。

第二,特殊性问题介入。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疾患学生、遭遇突发性事件学生等是侵犯行为易发人群,往往需要社会工作重点介入。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工作应通过个案在帮助其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的同时,联系多方资源援助,形式上以自助帮扶为主,无偿帮扶为辅。同时应注意由贫困导致的侵犯行为实质上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介入时还需解决由贫困衍生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有不愉快经历或处于失衡的社会环境导致心理缺陷的学生,应给予及时干预,防止其产生侵犯行为,除直接进行心理辅导外,还应完善其社会支持网络,如医疗心理介入等。

学生如遭遇交通意外、重大疾病、失恋、强奸等突发事件后常表现异常,由此产生的无助、愤怒等消极情绪若得不到有效处置,极易导致负面情感宣泄引发侵犯行为。此时社会工作介入一方面要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资源,推动解决机制有效进展,防止发生衍生事件;另一方面,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方法,在案主遭受突发性事件后,借助各种支持网络为案主提供情感支持,疏导不良情绪。

(2)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家庭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在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物质支持、提高归属感、矫正偏差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社会工作者应重视家庭维度,通过提高家庭的支持功能来增强高校学生的支持网络、预防侵犯行为发生。

针对物质条件较差的学生家庭,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授人以“鱼”,联系社会援助,助其改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授之以“渔”,鼓励家庭成员努力学习新技能,寻求机遇,保障学生不因贫困对他人实施侵犯,也不因过度自卑而产生过激行为。同时要对内部矛盾较多的家庭进行排查与关注,运用专业方法协助家庭化解矛盾,对家庭成员进行相关教育培训,为高校学生创建良好家庭氛围,防止行为偏失。

(3)社会工作介入高校。高校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场所。因而,社会工作者应积极介入学校管理,要有效补充学生生命、死亡、挫折等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环节,推动并完善校园侵犯行为防控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向高校建议定期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心理档案,另一方面,联系校外资源,协助进行普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以学生视角倡导和参与制度创新。

2.侵犯进行期社会工作介入

侵犯行为发生时,社会工作者应运用专业方法及技巧进行直接干预,并与相关人员保持良好沟通,深入了解事件发生原由及过程,积极协助现场处理。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运用危机干预模式直接干预案主,对侵犯行为进行及时、直接干预制止,稳定侵犯者与被侵犯者的情绪,防止行为进一步激化,将各方伤害降至最小。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处置,运用小组工作对事件在场人员进行集体情绪安抚,整合现场资源,引导现场处理工作的开展并促使工作尽早结束,使负面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尽早消弭。

3.侵犯结束期社会工作介入

在侵犯行为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应对与侵犯行为相关人员进行心理、行为方面的调适和矫治,并调整受损环境,使之恢复到原有状态或通过重构得到改善。

(1)相关人员心理调适及行为矫治。

第一,直接相关者,即侵犯行为的实施者与受害者。此时主要运用个案工作对侵犯行为的实施者与受害者进行心理及行为的调适与矫治。从实施者角度,社会工作者可通过行为修正模式,对其偏差行为进行矫正;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深入挖掘实施侵犯的原因;帮助平复非理性情绪,促使双方和解。从受害者的角度,社会工作者应联系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网络来对受害学生提供情感、物质等的支持,帮助疏导内心积蓄的委屈、恐惧等不良情绪,防止造成心理障碍;同时,积极鼓励受害者勇于面对,尽快融入正常生活。

第二,间接相关者,即间接推动侵犯行为产生的相关人员和由于目睹侵犯行为而带来心理损伤的人员等。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对其进行劝说,使其认识到思想行为的错误;另一方面,针对心理损伤人员,基于其相似经历,可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使之相互鼓励,走出因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2)社会环境恢复及重构。

第一,家庭环境。无论是侵犯实施者还是受害者,其家庭都将受到来自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一定冲击,从而损害家庭正常功能,不利于案主的再发展。因而,社会工作者除进行一定物质援助工作外,还要进行精神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家庭渡过危机,促进家庭系统的恢复及重构。

第二,高校环境。高校学生侵犯行为的发生,会对高校整体的管理工作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社会工作者应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协助对事后工作进行处置,重点是大群体情绪安抚工作,重整校园秩序,如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再审视活动、调节性群体活动等。

三、评估与跟进

建立评估与跟进机制,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完善服务计划,增强服务效果。评估模式主要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与事后评估。侵犯预防期,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各方问题,挖掘需求,为服务计划的制订及有效介入做准备工作。侵犯进行期,社会工作者评估直接干预和事件处置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现场控制情况等。侵犯结束期,社会工作者还应根据案主具体情况进行一段时间跟进服务,对前期服务效果进行评估,评估主体为案主、家庭、高校,评估形式为深入访谈、量表调查,评估内容主要是案主心理及行为调适情况、家庭环境与高校环境的恢复情况等。

跟进与评估在社会工作介入的整个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能检视整个服务过程,维持、巩固、增强服务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等,也对案主在之后生活中起到一定警示和防控作用。若有必要,还应重新介入,以保障防控工作的完整落实。

参考文献:

[1]郝巧宁.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学校社会工作机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7).

[2]金碧华.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介入[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3]张善根.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J].法治校园,2010(1).

[4]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