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保持文本阅读“陌生感”

2016-05-30 02:55何婷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陌生感百草园陌生化

何婷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文本对于不同的阅读主体来说,产生的阅读感受自然不同。而一个成年读者与少年读者,两者之间对文本的解读差异更是巨大。语文教师与初中学生之间便存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不被重视将直接导致语文课堂上陷入僵局。

一、语文教师剥夺学生的阅读体验,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

一个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所限,他的阅读体验绝不可能与一个成年人同日而语。如果语文教师忽视这一客观事实,以成人化的思维代替学生思考,就容易走进剥夺学生阅读体验的误区。我们会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教材选文乏味,没有可讲性,其实正是忽视学生了阅读体验所作的结论。以笔者自身教学为例,每学期开学伊始,我都会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任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写阅读体会。学生的选择有时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比如,八年级(下)教材,我预设学生会写的课文是《端午的鸭蛋》《吆喝》或者《我的第一本书》《藤野先生》一类的名家散文,这多少与我个人的阅读喜好有关。但从学生交上来的读后感中,我却发现,男生普遍选择的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女生则多选《雪》《海燕》一类的文章。

二、语文课堂没有火花,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教学资源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这在便捷了我们备课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助长我们的惰性,绑架我们的思维。试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被没有了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而是照搬网上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一家之言一股脑的倒给我们的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更有甚者,打开满满一页PPT,让学生抄下满满一页他们超出他们理解程度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堂也未免太可怕了!

以《雪》为例,因鲁迅的文章本就不好理解,教材在本课后附上一篇赏读,其中说到“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朔方的雪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我想,如果忽视了文本解读,这样的“灌输”学生定是无法理解的。

师生文本阅读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以上提到的两种语文课堂也绝不是这种差异性本身造成的,而是教师忽视了这种差异性的结局。如果能善用这种差异性,这恰恰是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最核心力量!

如何善用这种差异性,笔者认为,这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抓住文本阅读的“陌生感”。“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陌生化是阅读体验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陌生化效果可以帮助阅读主体改变阅读常态,用新鲜阅读思维方式和阅读视角对作品进行全新的个性化体验。文本陌生感可以提高阅读主体对文本阅读的体验感受,以陌生和新奇的个性阅读心态来达到与文本内涵、作家情感、人物形象以及创作原意一致性的共鸣,促进阅读主体对文本进行探索性、创造性阅读,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三、教师在备课中有意识的“陌生化”将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生动化

“陌生化”理论对阅读教学颇具启示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本独立阅读能力,如果教师缺乏独立阅读能力,可想而知,学生能读出什么样的体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职业化阅读中走出,走进个性化阅读,只有教师对文本保持新鲜感、陌生感,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新意识的阅读,才能读出新意和个性。在备课中,我们不妨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通过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参解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但如果我们暂且把这样的认识暂且搁置起来,怀着一份对文本的“陌生感”,用一颗敏感而纯真的心从字里行间捕捉那份“陌生”,产生自己的疑问,或许能够重新敏锐的捕捉到解读文本的火花和引子。文本第一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为什么把“只有一些野草”的地方当作他的乐园,这似乎不符合常理啊?但我们回望自己幼年时的生活,许多时候就一堆黄沙、或者建筑废弃物可以玩上半天。即使拿一把扫帚当“机枪”扮演解放军,也乐此不疲。这用成人的眼光看也没有什么乐趣啊,而当时却是乐事。由此类推,原来一个是儿童的视域,一个是用成人的视域,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而长大以后,这些简单的快乐我们都失去了。那些野草也就成为真的野草、黄沙也就成为真的黄沙,再也没有快乐的情趣了。同样,文章后文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自得其乐的老先生、绣像等等,处处洋溢着一种儿童视域下特有的乐趣。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始自终回忆儿时快乐的生活。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文本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有了这样的解读,相信你的课堂也定是贴合儿童心理认知的,能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

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陌生化”,用发问替代灌输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地阅读,对文本进行研究、考察:它为什么能够感动我们呢?同样讲到这些事物,如果换一种说法,是不是也能够感动我们呢?文本的陌生体验,是陌生化阅读体验的重要组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验文本情感,既可以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的地位,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文本主体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出人物的情感、人物的形象、同时也能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和对话的欲望,促进学生贴近文本,缩短与文本及作者的距离,进而产生对文本的个性情感体验,达到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猜你喜欢
陌生感百草园陌生化
学校里的“百草园”
幸福的“加”
追求有价值的“引导”
浅析被误读的私摄影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