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2016-05-30 04:35康安娜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学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渗透

康安娜

摘要: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看待自我、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渗透美学教育,让大学生能够领悟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 美学教育 渗透

本文在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渗透美学教育的途径,力求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无论从“教”的内容上还是“学”的结果上,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教育元素,为美学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行性:

(一)“教”的内容蕴含美学教育元素

1.充实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着无穷的知识、思想和智慧,有着充实之美和饱满之美。

2.架构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内容丰富,但是结构完整,所有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统一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架构美。

3.动态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源于实践又反之指导实践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完善与革新,展示出动态的美感。

4.逻辑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凝聚,是人类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闪耀着无可抵挡的逻辑之美和智慧之光。

(二)“学”的结果蕴含美学教育元素

1.以“真”为美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客观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理念,是从“真”的视角审视自我、审视自然、审视社会的学科。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能够形成以“真”为美的价值取向和以“实”为美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2.以“善”为美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形态,倡导平等、文明、自主的社会理念,从本质上体现以“善”为美的价值观念。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区别美丑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3.以“知”为美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是从人类文明中不断汲取养分的学科。通过马克思主義哲学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以“求知”和“认知”为美的审美理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不仅有着可行性,也有着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效率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然而,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网络普及、资讯泛滥等社会现状导致国民思想出现多元化状态,大学生受到来自各种思潮的干扰,思想上难免出现摇摆和波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有利于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影响、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大学生实践。

(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人文素养、交际能力、审美品味、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味、校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还能够以美学教育为切入点,让大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如何做到真、善、美,间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途径

(一)提炼教学内容 挖掘美学元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述的内容及运用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些元素,并巧妙的渗透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1.发现简洁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最深刻的涵义,直击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关键,给人们呈现拨云见日、清晰透彻的美感。例如,在关于社会本质的论述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一句话,揭露了一切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本质,体现了语言的简洁之美。

2.发现思辨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辩证的看问题,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既彼此矛盾,又相互统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和发现这种思辨之美,鼓励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发现美、审视美。例如,在讲“物质与意识”的时候,教师引用了“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案例教育学生,不同人的意识所反映出的客观事物都不尽相同,不同人对于美和丑的想法也不一样,大学生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发现和谐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充满矛盾与统一,不同的理论体系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共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当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互统一;唯物主义中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统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和谐之美,赋予每个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改革教学方法,渗透美学教育

改革教学方法,既是为了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也是为了满足美学教育渗透的需求,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实现美学教育渗透:

1.趣味教学,发掘幽默之美

“幽默是一种艺术”。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趣味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创造幽默和欣赏幽默的能力。例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趣味猜谜游戏,让学生猜“大米的妈妈、爸爸、外婆和外公分別是谁?”学生们被教师的题目吸引,纷纷参与猜题,不仅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当他们听到答案是“花生米、蝶恋花、妙笔和爆(抱)米花”的时候,在哄堂大笑之余,也体会到了幽默的艺术和美感。

2.启发教学,发掘认知之美

认知是美学教育的基础。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等认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讲“矛盾”的时候,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矛盾”的定义及原理,而是采用“连环发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生活中都遇到哪些矛盾的事情?”“你们认为矛盾有哪些特性?”“我们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大家应该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也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反思等思维能力,让学生领略到了认知之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现美、创造美。

3.案例教学,发掘实践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例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迎合社会时尚热点的案例,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实践之美。例如,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中如何“个性化发展”,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哲学的实践之美。

(三)丰富教学手段 培养审美情趣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渗透美学教育。

1.音频资料

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朗诵、歌曲、音乐等音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例如,在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分别给学生播放“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内容、风格和形式的差异,让学生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道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视频资料

光影、声音和色彩的交织,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异彩纷呈的视觉享受,也能够将抽象的哲学道理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实现哲学教育和美学教育的融合。例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现了一副小溪流水、草长莺飞、蜂忙蝶舞的自然画卷,让学生发掘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的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感,实现哲学教学中美学教育的渗透。

3.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如何把握和应用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渗透美学教育。例如,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教师可以发起“一周正能量”新闻搜集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每一周的“正能量”新闻,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四、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渗透美学教育的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润玲.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夏伟瑜.哲学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几个切入点[J].新余高专学报,2008,(10).

[3]卢天鑫.马克思主义诠释下的美学对教育价值论的理论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3).

[4]李素萍.增强高校哲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7).

猜你喜欢
美学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渗透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谈物理课程中的美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