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用笔的“笔力”论

2016-05-30 07:21俞正军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笔力

俞正军

【摘要】:作为一名书画家,除了在作画中讲究构图、用笔用墨外,更讲究用笔的笔力,笔力从何而来,值得探讨商榷,古人论书画,以笔力的有无断定作品的好坏,认为缺乏笔力的书写,不成其为艺术,可见古人对书画笔力的重视。

点画得力,笔力劲健,是学习书画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传统书法与绘画都以线为先,线条是中国艺术表现的灵魂,书法运用线条表现了文字,传达了书者的情感、情绪和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中国画无论工笔或是写意也都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骨法用笔”就说明了这点。“骨法用笔”包括两个含意:一指物象的结构,二指画面线条的骨力、骨气,即“笔力”。

【关键词】:笔力;骨力;笔力的复杂性

由于构成书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说笔力是个复杂的概念,因其书写过程中,笔的顺峰与逆锋、中锋与侧鋒、速度的快与慢、纸张的粗与细,笔毫的软硬等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笔力的评判。用力适当,既可表现笔力,也可保证轻快的节奏,畅达的心情与弹性的发力机制,一味用蛮力,逞强好胜,则点画线条势必就会僵直,死板,抛筋露骨,死蛇挂树,失去艺术魅力。

1、古人对书画笔力的理解

元赵子昂《秀石疏林图》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中强调了以书入画,把飞白书、大篆和楷书等各体笔法直接运用到绘画中去,从此形成自我表现的“书写”之风而有别于宋代样式,这是书画的第二次融合。到清代,金石入画,书法性用笔已经完全融合在绘画中不分彼此。

书法讲究用笔,“笔力”是构成中国书画形式美的决定因素之一,具有特殊而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笔力”也有称“骨力”,中国的书画论著,虽然在许多方面众说不一,但在以笔来表达“力”这一用笔的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唐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用笔不仅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技巧和手段,还是中国绘画的根本之法。中国画有别于西画的最大特点之一也在于用笔。我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陆探微作一笔书,线条连绵不断。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吴道玄授笔法于张旭,张旭号书颠,吴宜为画圣。”可见书画的用笔是同一的。有经验的中国画家用西画构图写生,不失为国画,外国画家刻意画中国画,但骨子里总还存在洋气。中国古代画论中说:“盖画即是书理,书即是画法。”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工书者多善画”“善画者往往善书”。说出了书画同源和书画相通之理。

书画家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针”,郑板桥的兰竹则秀挺刚直,更有脍炙人口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历代书画家创造了种类繁多的笔法和画法,每一种画法的用笔充满着“力”的节奏与和谐。笔力是融自各家各派的笔法之中,超出某一具体比法之外的共同规律,它是构成中国书画形式美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历来书画家探求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唐孙过庭《书谱》云:“观夫垂针悬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决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岩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星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而能成!”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给书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锥画沙”“屋漏痕”“虫蚀木”等等,都是从现实中发现“力”的美,并把它们融汇到运笔中。

2、笔力如何产生

“笔力”是靠运笔的提按动作来达到的,“提按”动作是中国书画用笔的基本法则。“按”在各种绘画中并无太大差异,中国书画用笔,难不在“按”而在“提”,“作书须提的起笔,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的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清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在笔法技巧中,仅仅使用中锋、侧锋、绞锋等手段是不够的,点画本身的活力,是在运笔过程中靠提按、徐疾、轻重的变化而体现的。书写的过程,就是提按技法转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提与按快速地交递进行着,再加上轻重、徐疾的丰富变化,写出来的线条才具有律动感、生命力,富有神采及情调。提与按是一对矛盾体,善按者线条厚拙少灵动,善提者线条轻灵或近于浮滑。董其昌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法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所谓落笔先提得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着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笔机到则笔势动、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擒纵,即指提按。提按,在转折处尤显得重要,不会提按,则偃笔僵卧纸上,没有节制,没有生杀,只会转死弯,则字了无生气,只僵尸卧床,朽木倒地。所以,在行笔过程中,尤其在转折处,一定要注意“提按”二字。

沈尹默先生在《执笔五字法》中说:“用笔之要,首在提按,提按得宜,情怀乃见,所成点画,自有意致。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者,随按随提,亦提亦按,若离纸,若不离纸,处处有按提,即处处得转换;能意转换,笔毫自不扭戾,而锋斯中矣。然非指腕一致,全臂以之,未易济成此美也。”“提按”二字,是用笔的重要法则,提笔时则毫起,按笔时遇毫铺。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在转换处更须要懂得提和按,笔锋才能顺利地转换了再放到适当的中间去,也就是所说的中锋用笔,这样才不至于扭结起来。笔锋如果和副毫扭在一起的话,就会失去笔锋的作用,也就不能做到万毫齐力,力透纸背了。用笔从速度上分大致有两种,一种为疾速型,其典型为:不管该笔画多长,只有一次提按动作,古代书家大多如此;第二种为拓进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笔画包含多次提按,古代书家作品鲜见,但黄庭坚部分作品有这种用笔,现代书家尉天池先生可算运用高手。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提高笔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从多方面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才能实现,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张伯英学书“池水尽墨”,永禅师四十年不下楼,何绍基日课五百字。正是古人的这种执著于书艺的治学精神造就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书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笔笔生发、笔笔得意。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除杂念,保持松静自然的心身状态,就是要使气运笔端、笔笔畅通、笔笔见力。另外书画家的学养才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露。

猜你喜欢
笔力
入木三分
践行“四力”,讲好故事
大型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干部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书画用笔的“笔力”论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谈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