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面对抑郁症?

2016-05-30 10:48李颖
科学导报 2016年26期
关键词:王刚首都医科大学精神障碍

李颖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最广为人知,却也最容易被误解。不少人把抑郁症理解为是“郁闷”心情不好或是“小心眼”想不开,更有甚者认为得了抑郁症就无法治愈了。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人们谈“抑”色变,因而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人们对抑郁症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就是容易混淆‘抑郁和‘抑郁症。”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凤池教授解释说,抑郁是一种负性情绪,常会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的表现,是许多人都体验过的情绪,也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心理现象。而抑郁症则是个疾病的名称,需要注意通过症状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因为心理、精神科的许多疾病,它的核心是内心的冲动和精神上的功能性疾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也表示,理解抑郁症,人们不能简单化和仅从字面上理解,望文生义。“认为抑郁症就是不开心,或者认为感到忧郁就是抑郁症,我不忧郁、没有悲伤的事我就不是抑郁症。”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不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愉快感缺失为主要临床特征,而且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遗传因素、性格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是造成抑郁症的必然因素。

“以前人们把抑郁症看成是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现在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人逐渐开始了解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这是一个进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抑郁症协作组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教授表示,目前,抑郁症的就诊率仍然不到10%。如何让公众更好地认识、了解抑郁症,让抑郁症患者不再讳忌就医,让我国有效的精神卫生医疗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需要各方群策群力。

季建林强调,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抑郁症并不可怕。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经过抗抑郁的规范化治疗是可以有效控制、获得最大程度临床治愈,症状缓解,因此抑郁症患者不要拒绝帮助,应及时求医。

王刚表示,约2/3~3/4的抑郁症抗抑郁治疗是有效的,其中近一半患者可达临床治愈(症状缓解),约70%的治疗患者是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品仍是目前最常用和首选的有效抗抑郁治疗方法。“如果患者能接受全病程治疗(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复燃率和复发率会明显降低,因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抗抑郁药物一般在治疗后1~2周左右才开始起作用,而并非患者臆想中的“立竿见影”。为此,王刚提醒患者对于治疗要有一定的认识:治疗期间不能刚服药觉得没作用或觉得症状缓解了就擅自停药。如果在急性期的治疗维持不下来,则更容易复发,对于控制病情和再次服药也更困难。

王刚特别指出,当身边有人出现抑郁症倾向时,周围人应给予理解帮助,坚强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应对抑郁症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运动也是应对抑郁的有效办法。研究发现,运动对抑郁症治疗的贡献度在20%。但是当重度抑郁的病人精力减退,興趣丧失,运动不起来,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医学帮助。

猜你喜欢
王刚首都医科大学精神障碍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比较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
名人读意林
你报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