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雷锋精神路径的历史回顾

2016-05-30 11:40曾永强贺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回顾践行

曾永强 贺华

摘要:自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以来,我国践行雷锋精神的群众性活动已开展了50多年,本文将50多年的践行历程大致划分为起步、波折、探索和再兴起共四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在回顾践行雷锋精神历程的基础上,归纳过去50多年践行雷锋精神的路径特点。

关键词:践行;雷锋精神;路径;回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00-02

1963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每年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从那时算起,践行雷锋精神的群众性活动已开展了50多年。这50多年践行雷锋精神的历程,按照其时代背景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1963—1966年为起步阶段

1963—1966年前后是我国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大跃进”、重大自然灾害和调整恢复国民经济等运动或事件之后处于经济复苏、社会主义建设全面继续推进状态的年份。需注意的政治背景是,在1957年10月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判断。1963年2月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党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基本确立。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因公牺牲,他的事迹和日记被新闻媒体陆续报道。1963年1月7日,雷锋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期刊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1963年,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也先后为雷锋题词。

党和国家最高层的直接倡导和推动,得到了全国人民广泛而积极的响应。全国性的学雷锋运动蓬勃开展,掀起了践行雷锋精神的第一轮高潮。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从当时的条件和需要出发界定了雷锋精神的本体内涵,其中普遍突出强调了雷锋精神的阶级性和政治高度,唯有陈云强调了雷锋精神的中国价值和人民价值;二是以各级党、政府、共青团组织的直接倡导推动、自上而下为组织方式;三是以群众性运动为表现形式;四是践行雷锋精神的群体行为和风气从区域走向全国,开启了践行雷锋精神历程的第一篇章。

二、1966—1976年为波折阶段

1966—1976年是“文革”时期,这个时期给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史称“十年浩劫”。从1966年“五一六通知”、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1973年8月党的十大召开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这场“文革”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内乱、极左思想泛滥、造成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社会秩序失序、社会道德水平日益低下等。

1975年邓小平论述这一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的情况时曾说“过去军队同志坐公共汽车,向来是给老人、带娃娃的妇女让座,现在有的不让了。有个战士坐车,一位妇女抱着娃娃,他不让座,娃娃哭了他也不理,旁边有位老人说,雷锋叔叔不在了”。“雷锋叔叔不在了”,就是这一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状况的生动写照。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政治挂帅、阶级斗争等观念渗入到对雷锋精神本体的界定和阐释中,雷锋精神被扭曲;二是各级党、政府、共青团组织无力推动践行雷锋精神的活动,也不存在起着推动组织作用的相应社会组织;三是践行雷锋精神的行动者范围缩小至相当少数人;四是践行雷锋精神活动中的形式主义迅速攀升。

三、1976—1996年为探索阶段

1976—1996年是我国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党在这一时期中,强调克服和防止极左思想,突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聚精会神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卓越成绩。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各种腐朽、落后、错误的意识形态也蜂拥而入或沉渣泛起,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各种腐败现象、不公平现象也不断滋生,雷锋精神过时论与雷锋精神无用论四处滋生并因此而展开雷锋精神大辩论。关于雷锋精神的辩论中有两个趋势形成,一方面是质疑、贬低、丑化和否定、漠视或淡化雷锋精神的崇高性的错误趋势抬头,另一方面对践行雷锋精神活动中的“雷锋成‘雷风”的形式主义倾向、“突击学雷锋,平时搞歪风”的言行不一现象也进行了有益的批评。前者反映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流行对人们思想的侵蚀,部分群体在理想与现实矛盾面前所产生的困惑、迷惘以及得出雷锋公而忘私精神违背物质利益原则,无私奉献是与按劳分配原则相矛盾的不当认识。后者反映出广大人民对雷锋精神的日益高涨怀念与呼唤,以及“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在此同时,部分学校、工厂、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和部分先进人物仍坚持践行雷锋精神,“立足岗位学雷锋”的观点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成为这一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的新纲领和旗帜。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市场经济思想和相应文化逐步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和文化,雷锋精神的社会地位被削弱,精神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实际被忽视;二是市场经济思想和相应文化与雷锋精神的冲突没有从理论上、思想上、实践上得到良好解决,许多人难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产生巨大困惑、彷徨;三是关于践行雷锋精神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足。

四、1996年至今再兴起阶段

1996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批评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等问题。提出了1996—2010年的十五年整体建设目标——“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及“到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的具体目标。提出了“要大力宣传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务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的要求。确定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模式。自此,践行雷锋精神的活动在规模上、水平上逐步进入新阶段。各地公益志愿者、义工队伍不断扩大,志愿者、义工组织如雨后春笋,好人好事大大增多。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对践行雷锋精神的呼唤极其强烈;二是各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学雷锋精神与学本地道德模范人物精神相结合;三是志愿服务成为践行雷锋精神的主要方式;四是借助网络等新兴传媒成为学雷锋活动组织、动员和宣传的新形式。

回顾践行雷锋精神的历程,不难看出以往践行雷锋精神的路径的重要特点如下。

1.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为主的界定、动员、组织、评价方式。这实际上是将践行雷锋精神与党、政府和共青团组织的公信力捆绑在一起。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推广具有高效率,但是,当党、政府和共青团组织的公信力很高、较高时,践行雷锋精神的活动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一旦党、政府和共青团组织的公信力处于低谷时,践行雷锋精神的活动就会急剧收缩,践行雷锋精神的风气随着党、政府和共青团组织的公信力的升降而起伏不定。

2.以“单位”为统一学习雷锋和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微观组织者、主导者。这种方式的优势是使得践行雷锋精神活动的组织力、纪律性较强,但是,这增加了践行雷锋精神的行政色彩,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形式主义、“一刀切”现象的泛滥。例如,有的单位负责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就以行政命令规定人人必须参加频繁的践行雷锋精神的会议、学习和服务活动,造成了一部分群众的反感。

3.以运动方式开展学雷锋活动。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声势大、影响广,但是容易变成“一阵风”,难以促使践行雷锋精神常态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任务要求,特别提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是第一次将践行雷锋精神正式列入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标志着我党对践行雷锋精神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可以预期,践行雷锋精神在今后新的历史阶段将再现其夺目光彩。

参考文献:

[1]李玉琦.学雷锋活动40年回眸[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2]周杨.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弘扬雷锋精神[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3]谭献民,肖建平.雷锋精神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9).

[4]陈勇.学雷锋活动的历史回顾[J].道德与文明,1993,(3).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回顾践行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