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越南高等院校合并的对比分析

2016-05-30 19:50韦洁璨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合并高等院校对比

韦洁璨

摘 要:中国与越南两国在教育发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上世纪90年代对高等院校的合并调整就是明显的例证。两国高校合并行为都带有明显的政府强制性,是两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必行之计与必然趋势。中越两国高校合并有相同点,也有各自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本文即是针对这些异同点来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合并对于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越南;高等院校;合并;对比

院校合并,是指多个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办学实体,通过整编、吸收、结合等方式取消其他法人的办学资格,只保留一个主体法人和一个行政管理中心的改革过程。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和越南都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高等院校合并浪潮,

一、中越两国院校合并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首要任务,而教育为适应转型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再者,50年代院校大调整后,所建立起来的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部门办学体制导致我国高教出现条块分割,投资渠道单一,学校规模小,办学整体效益低下等现象,单科院校培养“专才”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改变当时高校隶属关系比较复杂且条块分割的状况,1994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关于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八字方针和五种形式。八字方针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五种形式是“共建共管、合并学校、协作办学、合作办学、划转地方政府管理”。我国大学合并浪潮由此真正展开,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大致以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6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扬州大学为开端,直至2002年中国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成功合并后逐步消退。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形式最复杂的一次院校大合并。

199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对越南教育进行实证考察后,与越南政府共同发布了《越南教育评价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与诊断计划——综合报告》。报告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越南高等教育是虚弱的,其最突出的症结在于,在国家财力不足、供给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现行的体系结构与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导致了对已有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与不充分利用。为此,越南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借鉴现金经验,从高教体系结构、高教办学、投资与招生就业、科研四个基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配置和创新。1993年1月,在越共召开的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的思维。11月,越南总理武文杰签署第90号政府令,要求以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与利用已有教育资源为切入口,对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进行大的调整,对不合时宜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进行改革。由此,越南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合并浪潮,对当时的132所高校和两万多名高校教师进行重组。河内综合大学、河内第一师范大学、河内外语师范大学合并,成立河内国家大学;胡志明市原有8所大学合并成立胡志明市国家大学;顺化市原有5所大学合并成立顺化大学。太原市原有5所大学合并成立太原大学;岘港市原有的4所大学合并成立岘港大学。

二、中越两国院校合并的模式对比

高等院校合并可以分为吸收、并入、统合和联合等4种形式,从合并大学的组成学科性质来看,合并又可以分为同质型合并和异质型合并,从参与合并的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合并又可以分为同地型合并和异地型合并。①

中国院校的合并无论是在规模、数量、范围、时间、种类来讲都是极其复杂的,很多研究普遍按照合并学校的规模实力来进行比较笼统的划分,即强弱合并、强强合并和弱弱合并。由于合并模式纷繁复杂,对我国的院校合并如果仅用一种模式套路划分是很牵强的。参考我国十多年来的院校合并列表,可以看出我国的院校合并大多属于同地异质型或同地同质型院校的合并,只有极少数属于异地合并,如福建省的集美大学属于异地异质统和型的合并模式,由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和集美师范专科学校合并而成。

越南的院校合并类型较为单一,多为异质同地型的合并模式,即把同一地方的不同院校合并之后创造出一个新的大学,原有大学不复存在。其初衷就是为了改变以往高校学科类型单一、学校规模小、分布分散的局面,通过合并调整后,越南高校主要划分为区域大学和国家大学两大类,这两类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来说都是综合性的。其最大的目标就是为了逐步建立起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使教育水平达到一个质的提升。如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最初就是由河内综合大学、河内第一师范大学、河内外语师范大学这三所不同质但同在河内市的高校合并而成。

三、中越高校院校合并对各自带来的影响对比

中国的院校合并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并,改善了以往高等院校规模小、门类单一的情况,校与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得到共享和互补。规模扩大后带来了如师资队伍壮大、教师资源优化、科研水平提高、学科专业丰富化等的直接好处,使我国建成多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高校结构得到重新优化整合,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许多大学合并后,在不失本校特色的前提之下,各专业学科得到优势互补,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规章制度、成长环境及发展空间;政府财政压力得到缓解,扩大了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节约教育成本;一些原本效益低下的学校获得重生的机会,这些学校转由与实力较强的高校合并来获得自身的增值,还有实力本来就不错的学校通过强强联合获得更大的提升;单科学校经过合并之后以新大学为依托,受面更广,如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多科性)院校合并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我国的高等院校合并带有明显的政府强制性,政府支持与政策导向是推动大学合并的主要因素。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后果是,部分大学合并之后与其他院校难以磨合,校与校之间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行政问题,甚至是人际交流上都没能实现完美交涉。比如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学校,两校合并组成的西南大学在学科间有明显冲突,至今仍存在矛盾;“盲目的规模效应容易导致原本各类高校层次、功能、特色的逐渐‘稀释,机构内的进取精神可能遭到破坏,学校长期形成的特色可能淡化等。”②

越南的院校合并是对越南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一次大调整,同样改变了以往学校规模小,学科单一的情况。越南的高等院校结构有了极大的改善,地理分布逐步趋于合理,基本上确保了越南每一个重要城市都有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给予的重视越来越多,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由于教育领域原本就是政府投入不足的一块,因此通过院校合并,越来越多的经费利用率更加合理化,避免资源的无端浪费,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经费来源渠道更为多样。高等院校规模的扩大直接提高了学校的威望,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对于教育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合并后,越南大学系统主要划分为国家大学和区域性大学两大部分,国家大学实现了越南建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的。这些综合大学的成立,丰富了学校的学科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学分制的发展。但是,参与越南院校合并的数量并不多,学校类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民办高校在此次合并中参与的成分微乎其微;合并的高校多集中在越南的主要城市,教育资源在分配上并不均匀,偏远地区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中越两国院校合并的后期发展与管理对比

中国的院校合并浪潮始于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6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扬州大学,而在2002年中国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成功合并后逐步消退。院校合并使我国的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形成了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由于国家在其中参与的成分比较大,并有政策的推动与保障,在合并的过程中各校如执行命令一般,很少有“违背”现象,因此可以说合并是顺畅的。很多高校合并之后,学校规模、办学效益和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但问题也不断出现,如强制执行之后,院校间各种关系的处理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部分学校摩擦不断,并且一些原本具有特色的学校在合并之后,其优势反而被新学校覆盖掉了,这些学校没有得到继续的重视和发挥,校与校间不融合使学科不能做到有效的交融,学科建设发展的阻碍日益彰显。因此合并后各院校间平衡点与侧重点的把握成为后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越南教育的发展是基于一个较低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教育一直属于国家统包统管的领域,教育思维观念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高等院校合并之后,越南以单科性院校为主的情况得到改善,综合性大学得到政府极大的重视与支持。合并后的学校一般都会下设多个分校,分管不同的学科领域。由于合并涉及到的数量和范围有限,单科院校数量仍有很多。越南院校合并都是政府的强制行为,单纯追求规模,使很多合并后的大学在教学科研水平上并没有明显的质的提高,合并院校间的关系难以磨合,学校的管理和制度没有得到持续的完善,甚至导致一些高校官僚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基于此次合并后的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1993—1995年的合并高峰期过后,越南的院校合并就一直显得畏手畏脚,政府在这方面的活动也一直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五、结语

中越两国的院校合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对两国的合并有更深入的了解。比较而言,中国的院校合并要比越南的院校合并无论数量、时间、模式等等方面都要复杂得多,甚至在影响力方面也比越南的要强得多。越南的合并就相对单一,并且合并从决定到执行这一过程都比较匆忙,结束得也比较快。以至于合并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后续没有得到妥当的发展机会。但不管怎样,院校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都改变了一个国家的高校结构,进一步优化了高校系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注释:

①徐国兴.21世纪初日本大学合并的模式与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03):106-109.

②石鸥.大可能强但不一定强——关于大学合并扩张的几点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05):1-6.

参考文献:

[1]欧以克.21世纪初的越南高等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8):51-53.

[2]庞青山,曾山金.学科融合:合并高校的高层目标[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陈立.革新时代越南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解读越南《教育法》[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26-30.

[4]徐国兴.21世纪初日本大学合并的模式与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03):106-109.

[5]陈立.越南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趋势[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05):8-13.

[6]石鸥.大可能强但不一定强——关于大学合并扩张的几点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05):1-6.

[7](越)宋文长.越南教育社会化的现状及前瞻[J].东南亚纵横,2006(08):50-53.

[8]王发明,蔡宁.中国与美国大学合并的比较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03):83-86.

[9]陈秀琼.越南对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的新认识[J].东南亚纵横,2009(05):16-19.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合并高等院校对比
集团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质量以及改进方法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