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治疗

2016-05-30 14:46顾梦园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音乐治疗

顾梦园

摘 要:随着人类对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音乐治疗因其突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价值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从音乐治疗定义出发,探讨音乐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音乐治疗在实践中的运用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治疗;生理作用;心理作用;个体发展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类对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未否定,并且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在当代,音乐治疗的影响不断向世界拓展,不仅仅是音乐自身存在的审美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音乐对在医学临床中所存在的价值。

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音乐为治疗方式,而音乐的选取因人格、环境、病因而有所不同,通过音乐改变个体情绪,进而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二是音乐治疗以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其治疗过程无论从医患关系还是心理学方法等,都是运用心理咨询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三是治疗的目的基本都是帮助个体消除心理疾病,促进个体身心达到和谐、健康状态。

一、音乐治疗的作用

(一)生理作用

谈及音乐治疗的生理作用,主要涉及音乐在临床实践方面的作用,以音乐为治疗方法,帮助病人消除疾病,缓解病痛。在我国古代就开始将音乐疗法应用于临床医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著名的医学著作《皇帝内经》提出的“五音和五脏之间特定的联系,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基于该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五行五音音疗法”(五形:金、木、水、火、土。五音:宫、商、角、徵、羽)。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音乐治疗与中医学说密切相关,随着两者之间的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学说运用到音乐治疗中,形成目前较为成熟的音乐电疗,即将音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它作为一种中国独具特色的音乐疗法长期应用于肌肉损伤、神经衰弱、、肾结石的碎石、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甚至在现代外科手术的麻醉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方,大多数运用先进的设备仪器对音乐疗法进行研究,证明了音乐对个体生理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明朗的音乐,经感觉通路传入大脑后,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促进某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转化,从而起到调整机体稳态、恢复生理平衡的生理作用,有利于增强有机体免疫力。同时又有研究发现,人在听舒缓静谧的音乐时,通过仪器测量后个体的心率相比之前会有所减慢,肌肉达到放松状态,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分泌,肾上腺素明显下降,内啡肽含量上升。内啡肽是一种类似于吗啡的物质,能让人产生欣快感,并能降低疼痛感。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音乐治疗在生理方面的作用得到实践证明和临床运用。

(二)心理作用

音乐治疗的心理作用体现在对个体情绪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早在我国古籍中就有记载关于音乐与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如《荀子·乐论篇》曾说:先王恶其乱也。而行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韵》歌《武》,使人之心庄”,《乐记》中写道:“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乐,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乐记·乐言管》)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带来不同情绪体验,例如,悲伤低沉的音乐会增加患者的伤感、悲凉、凄惨的情绪体验。

在现代音乐中,可以获得丰富的音乐类型,比如摇滚乐、民族乐曲、流行音乐等等,这些音乐有的是激昂奋进、有的哀怨悲伤、有的欢快活泼。而音乐治疗的作用在于通过音乐引起个体情绪体验,进而改变个体认知。这与心理咨询中的认知疗法即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在自然界中如果你听到各种鸟类、蝉鸣的声音,此时如果心情低落,会认为这些声音很吵闹,如果欣赏优美的音乐之后,情绪体验会变得愉悦欣快,此时的大自然声音就变得很美妙。音乐治疗除了以情绪为中介而改变个体认知,同时音乐具有情绪宣泄、释放压力等缓解个体心理紧张、调节个体负性情绪的作用。基本过程是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中时,通过音乐为调节方式,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氛围,使得个体在这种氛围中逐渐改变目前的心理状态,压抑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平衡。具体要分析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类型音乐对其病症进行矫治。

(三)促进个体发展

音乐治疗不仅对有身心疾病的个体发挥作用,而且对个人的全程发展也有积极作用。音乐治疗对个体人格的塑造、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有积极促进作用。

《乐记》中记载“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这里说明音乐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一个长期生活在音乐熏陶下的孩子,不仅对音乐有独到的欣赏能力,而且自身会形成良好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这类例子在音乐界屡见不鲜。“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音乐能做到内外兼修,陶冶性情。现在国内受西方婴幼儿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婴儿的胎教,这类书籍也屡见不鲜。但是在胎教过程中,对音乐的选择和音量的控制父母要掌握好,进行胎教音乐不仅对胎儿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和记忆力的提高方面的发育有益处,而且美妙舒缓的音乐能够唤起孕妇美好的情感和艺术想象力,应该说音乐胎教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开始,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音乐治疗存在不足

在音乐治疗实践的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音乐治疗的规范性问题,即从业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很多从业人员或许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临床应用的经验,未长期在相关机构从事实践操作工作。因此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比如参与国内外专家的培训,充分利用机会参与音乐治疗的实践。同时,由于社会对音乐治疗的关注度不是很高。缺乏对音乐治疗正确的认知,导致“音乐处方”的滥用,将音乐治疗所用音乐与市场上的现代流行音乐相混淆,更为担忧的是音乐治疗的原则是要求因人而异,不同性格和人格的人所选取的音乐类型有所不同,而现在很多人是一概而论,这会削弱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总之,音乐治疗作为国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一门学科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研究者共同努力。在对音乐治疗进行研究同时,能勇于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使得音乐治疗学科能够得到蓬勃发展,获得质的提升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陈蕾.浅谈音乐治疗与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207-208.

[3]马前锋,翁洁静,李琼.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70-1473.

[4]张鸿懿,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79-88.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治疗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青少年发展视角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