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模式研究

2016-05-30 15:25杨武成刘帆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模式研究外语教学

杨武成 刘帆

摘 要:如何才能走出目前外语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困境,破解当前就业难的瓶颈?构建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格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建设校内基地群,搭建专业素质拓展平台;利用多元化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策略,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组团式网络化的格局。从而实现,实践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就业的统一。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一、引言

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实践教育打破了以往以书本为主体的平面教育,建立了立体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但当前的外语教学实践基地发展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建立基地的任意性,管理层面的放任性,以及学生自身实习盲目性,逐利性导致其应有的辅助效应不能有效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起到了反作用。近年来,高校外语专业的迅猛扩张,就业空间不断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格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并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格局的提出

(一)教学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格局的概念

外语教学实践基地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当前的教学实践基地却普遍存在着组织形式模式化,实习过程形式化,教学效果简单化的问题。因此,教学实践基地培育及管理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组团式网络化格局是目前针对外语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较为高效的一种模式。

所谓教学实践基地的组团式网络化格局,就是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规模化,将每个教学实践基地建成网络节点做大做强,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每个节点变成一个辐射圈,从而实现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网络化发展格局。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的网络化格局,是指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更趋平面的网络形态。维系网络的是校方、企业、学生三者达成的共同的协定或协议,这个协定则是维系该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格局的关键。

(二)组团式网络格局的特点

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的组团式网络格局以多变的适应性成功实现了高校教改和外语就业的嵌入式发展。其最显著的特点凸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化分明。组团式网络格局以外语教学为主轴,着力打造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两个网络中枢系统,同时利用三方(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协定为基本信息链,把每一个教学实践基地作为网络节点进行链接。学校在组团式

网络格局中属于中央控制系统,它一方面监管校内基地,另一方面完善校外基地的配套服务,提供最便捷信息援助。教学实践基地即每一个节点的规模是具备延展性的,也就是每一个教学实践基地的规模不设上限,最大可能的发挥它的辐射效应。

2.柔性的教改策略。教学实践基地的组团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地群的基础之上,作为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由于专业领域的界定,彼此之间的共性多,利益汇集点多,校企之间、教学实践基地之间的合作渠道多,互信机制容易建立。

同时,针对组团式发展格局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如将原先的单一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统一调整为三大专业方向:师范外语、经贸外语和科技外语,这在很大

程度上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基地之间搭建了一座交流的平台,并且可以针对教学实践基地的需要灵活的改变。

3.阶梯式实习模式。教学实践基地的组团式网络化发展并非抱团式发展,而是针对不同领域的企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进行了针对性的实习扶助计划和教学改革计划。外语教学实践基地不是“童养媳”,而是“自由恋爱”。首先,根据学生所受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实习,基本原则是低年级学生以校内实践基地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主;同时针对教学实践基地所属领域,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进行双选。阶梯式实习管理模式在安全的

基础上实现了“人尽其才、学有所用”的实践理念。

4.教学实践基地成为外语教学的晴雨表。在组团式网络化格局里面,实践基地采取的“单区域、高辐射、宽口径”的教学实践模式。单区域就是“抓大放小”,对某地域的实践环境全面调研,并着重培养建立唯一的教学实践基地;

高辐射指选择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对象必须具备一定影响力,能够在同行业中具备一定的渗透能力,对某一个节点的研究就能迅速覆盖到周边地区;宽口径则是指教学实践基地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工作模式,不摆“花瓶子”,

不能走样子。通过这种模式,学校能够利用网络格局迅速捕获就业市场的最新

需求,并建立一整套动态监管体系,为外语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信息渠道。

(三)组团式网络化的工作理念

高校的外语实践基地远非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那么简单,它必须以“共赢、双向选择”为基本指导方针,建立学生成才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格局,就是按照学校“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进行体系构建,把能否发挥外语特色作为选择教学实践基地的首要参考标准,制定了严格的教学实践基地筛选策略。所选教学实践基地,必须外语兼容性强,学生实习可操作性强。另外,摒弃实践基地必须挂靠名牌企业的策略(这些企业往往成为多所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把重心放在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上,这些企业则往往会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给学生。同时为了避免学生进入教学实践基地被边缘化,或被充作廉价的劳动力,学校打破与教学实践基地之间的横向协作关系,通过聘用企业领导担任客座教授,到学校做报告,使企业与学生建立起形式上的行政隶属关系,便于教学实践基地的管理和学生安全体制的落实。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后,必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不断寻求双方交换的价值交集。市场经济下实践基地“挂、靠、要”的思想必须丢掉,通过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或对企业进行员工的培训,帮助企业塑造企业文化;企业在互信的平台上,必定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习空间,从而达到共存共赢的局面。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必须紧随企业发展战略,在教学实行中不断展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合作的成果渗透到与企业相关的层面上,使得大学生实习的层次不断深入,范围不断延伸,从而建立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群,形成组团式发展。然后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将各个实践基地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而形成网络式格局。

三、外语教学实习组团式网络格局的难点及实践解析

(一)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格局必须研究的几个层面

外语专业(不单指外语)是一个工具性学科,更是就业种通用专业大户,全国有80%的高等院校开设有外语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和商贸、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相似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外语专业就业市场的假象饱和。一方面外语就业学生的基数不断膨胀,实习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外语作为一门工具,加之学校推行大学外语四年不断线,许多专业以外的同学外语成绩不断提升,他们对外语的掌握既好又专,在很大程度上蚕食了原本属于外语专业的实习空间。此外,许多企业的改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他们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明显减弱;很多公司也以商业秘密安全和工作效率为由拒绝接受学生实习。

这让我们在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化格局建设上不得不思索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1.在外部实习空间受到挤压的时候,如何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不是单纯的将素质教育由课堂内转移到课堂外面,而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并结合专业有针对性搭建学生素质平台。高水平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必须做到:(1)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投入不是单纯的指资金的投入,师资投入更为关键。也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指导队伍,确保实习水平的提高。(2)校内实践基地群要层次化,学生实习要阶梯化,培训要有步骤化。(3)注意发挥校内实践基地的思政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4)强化校内实践基地对社会化的指导,积极引导企业介入校内基地建设。

2.如何摆脱“羊群效应”,实现校外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格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选择上不要盲目追风,挂靠知名企业,要找准专业对口的中小型企业,实现实践基地挂牌和实习工作开展一步到位。同时校企双方建立互信机制,实现校企互赢。同时不断挖掘校外实践基地的内涵和外延,全方位、多渠道的扩展校外实践基地规模和层次。

3.组团式网络化教学实践基地如何破解就业瓶颈?组团式网络化格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规模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实践基地可以保证学生能有广阔的锻炼平台,能够在更宽的领域展示才华,并接受企业的检验,提升自己的就业机会。信息化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摸清当前的就业市场,把握准确的就业形势,让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及时地适应就业气候的变化。

研究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成为组团式网络化的格局,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语教学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格局的思路

1.依托专业,发挥校内实践基地群“磁石效应”。通过多年的外语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80%具备口语基础好,社交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而有近20%的同学并非依靠专业就业而是通过兴趣就业。我们对近100家不同性质企业(国企、外贸公司、私人公司,外商独资公司等)作了题为《我最需要的外语毕业生》问卷式调查,我们发现不同公司对外语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具备共性。

学习

成绩 口语

能力 交际

能力 文笔

能力 翻译

能力 创新

能力 团队

能力

所占

比例 85% 92% 70% 85% 90% 94% 91%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向学校反馈出这样一个讯息:我们的用人单位看中的是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非单纯的成绩。这就对外语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提出了新的任务:搭建广阔素质平台,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中国石油大学对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思路:着力打造校内综合素质实践平台,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转变过程;发挥其外语辐射圈的“磁石效应”,走一条“引进来,走出去”的路子。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群建设最大的难度在于其内部的整合。学校根据其不同的功能予以完善,最终实现了由功能群的整合到基地群的整合。

同时注重发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磁石效应”,利用大学校园内丰富多彩的艺术和科技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参与校内基地的建设中来。如利用大学生科技节和北京太科石油公司翻译咨询公司合作举办外语翻译大赛等。一方面解决了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扩大了实践基地规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将来走出学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处理好四大关系,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组团式网络化格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在建设上,把握好五个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共有外语教学实践基地20余个,合作伙伴涉及企业、政府、国外合作办学及公益服务等四大领域,并逐渐形成了北上、南下、西进、东扩的地域格局。

这四大关系是:

(1)校企之间必须建立互惠互利平台

企业与学校在性质和体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毕竟作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只是他们承担社会公益的一小部分。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学实践基地之间建立互信机制,搭建互惠互利的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广州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便体现了这一点。学校在与中国石油广州培训中心往来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逐渐寻找利益汇集点,并签署了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学校承担了为其员工的培训责任,公司承诺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目前随着公司的发展,经营网点的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地域更广,实习实践选择的灵活性也相应增加了。

(2)学校与政府之间建立双向支持体系。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必须坚持多元化发展策略,不能只盯着企业不放,政府部门的实习目前就是一个方向。学校根据青岛和东营两地办学的优势,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分别与青岛经济开发区和东营经济开发区签订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协议。学校为当地经济的发展献言献策,利用外语学科建设优势协助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同时为大型的国际会议推荐学生担任会议翻译和会务助理,近年来,共有近300名学生担任国际会议、外事活动翻译及助理,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校的社会地位。

(3)合作培养与合作办学双轨同向运行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产生员工普遍认同性的企业文化,但是这种文化由于其产生的自发性和存在环境的困扰,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时,企业就迫切需要一些熟知自身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的员工。这种需求很难从企业内部培训中得到解决,因此很多企业便将目光聚焦在与高校合作办学,培养未来的员工,我们称之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迁移”,学校与四大石油公司合作培养人才就是建立在这种模式上;四大石油公司也采取向高校输送培训员工的模式,这是建立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真正实现了网络化培训的目标。学校也调整了自己的培养计划,分别与多个国家高校建立互派留学生的协议,这种留学生涯,相当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归国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十分抢手。

(4)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要与就业工作相统一

校外实践的关键作用是寻找就业的突破口。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许多企业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实习生当作临时工,学生不仅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而且因此所产生的消极态度也很容易把学校费时费力费钱建立起来的实践基地给毁掉。所以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把好实习生素质关,做到“丑女坚决不外嫁”,另一方面,要当好娘家人,努力为企业与实习生构建一种形式上的行政隶属关系,让企业从思想上重视实习生。我们在与翻译公司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时,通过向公司推荐合格的兼职人员,同时邀请公司领导担任学生的课外指导教师,这种把公司领导与学生形式上的捆绑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与实习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很快就使双方产生了签约的意向。同时由于翻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的毕业生作了宣传,将学校的就业延伸到了更深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东.企业网络化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乐庆.扩招形势下的大须生素质的培养[J].中山大学报,2007,27(9):80-83

[4]陈万卷.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性教学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3):102-104.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模式研究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