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神经末梢”

2016-05-30 10:48周奎英
师道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平教育教师

周奎英

教师是教育公平的“神经末梢”。社会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课堂表现有关。可以说,教育形象好不好,除了与一些学校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诱导有关外,与教师如何面向全体、是否能做到有教无类也有直接关系。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不公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隐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疑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高考指标嫌贫爱富”“重点学校肥得流油”等问题,但是仅仅从外部层面看问题是不够的——作为优秀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体现者,教师必须永远而且切肤地认识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有可能如同水墨画一般即小见大,意境遥深,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公平感受。教育公平,它的本质和精髓在学校内部,教室是孕育公平的摇篮,教师是推动摇篮也是推动世界的那只手。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分享成长快乐的过程,但是当下的教育实践却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特别是在中学,我们非常遗憾和痛心地看到,一部分学生,事实上是处于班级之外的,他们和班级的“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是不相容的,永远也无法整合为一体。以成绩为标准的所谓好生和差生几乎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看似同样的环境却造成了学生不同的人生走向。教师往往以一次或几次的成绩表现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定格,这是很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真正的教育过程尚未开始,教育的公平即已明显倾斜,长此以往,学生特别是不断产生出来的“差生”还有什么希望?“社会标签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与教师对他的期望也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教师的期待是通过给予学生不同的待遇来实现的。我们的老师不仅习惯于对一部分“优生”锦上添花,也习惯于对极少数“冥顽不化”的“差生”“雪中断炭”,“马太效应”被我们演绎得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就拿简单座位编排来说吧,本来是班级工作中的一件寻常小事,可有的老师偏偏要在这上面做出文章。有的对“分”入座,按高分到低分由前向后排列;有的对“权”入座,父母手中有权的学生,坐上了风水宝地;有的对“礼”入座,出于“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的心理,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有的对“品”入座,那些好动、顽皮的学生受到了“隔离”……这里面有师德问题而导致的不公,但不可否认,教师本身惯常的情感态度也起到了一部分的决定作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是否受到同样的对待,是否有同样的机会,关系到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建立——这是“人性的顶峰”(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我们教师所掌握的公平,与学生的成长直接相关,是任何宏观的公平都无法决定和取代的,“县官”似乎总是有不如“现管”的道理。

教育公平其实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通过素质教育来促进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顾全“大”局的时候不以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等为依据去划分学生;在顾全“小”局的时候也要敢于放开思想包袱,关注个体发展,尽可能使每一位不同的个体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公平与否,不仅要看现象,也要看本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有,也是僵化的、无意义的摆设。我们所追求的是发展中的教育公平,是一种“参照性公平”,即参照每一个人的能力,使其获得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合适的教育资源。“补差”是一种教育公平,“培优”也是一种教育公平。毫无疑问,对弱势学生群体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适度倾斜教育的热情与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对弱者的关怀,在客观上实现公平。主观上,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教师的特殊照顾,有利于产生自信自爱等积极的心态,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好处。从公平的角度说,关爱后进生的意义要大于偏爱优生。

关注公平无须围绕应试成绩打“消耗战”。凡事有度,即使是给后进生“吃小灶”也要甘于“有限作为”。学习能力只是人的部分能力,单在此一处比拼,大部分学生注定会失败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天赋、兴趣,寻找“立体的我”,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走自强成功之路。有的学生喜欢与事物打交道,有的学生喜欢做规律性的工作,有的学生喜欢做领导和组织工作,有的学生喜欢表演、运动、惊险、刺激的事情……事实证明,如果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确定努力方向,孩子们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自己特定的轨道上前行,尽可能减少竞争带来的消极体验,享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天然成长之乐和“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般的灵性生活,是公平的理想境界。即使永远实不能至,但是我们也应该坚定不移地心向往之。

人生不可能只攀登自己感兴趣的山。纷纭琐碎的人生中,“效能感”是平衡自我的定海神针。效能感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这也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根本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有一定强烈程度的效能感的人,是不会太“愤青”的,他们始终觉得“我能行”,他们通过战胜自己去战胜别人,从而获得一种高贵的、高质量的公平感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培养新公民,优化人格的高度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可以通过小组竞争而不是个人竞争,让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创造机会并引导具有各种天赋的学生施展才能;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挫败感;指导学生找到适合于己的学习策略并运用裕如……我们引导学生享受绞尽脑汁攻克难关后豁然开朗的愉快,会让许多关乎公平的问题迎刃而解,让学生感受到不公平里的公平,从而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问题,并保持心情宁静,从容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美国有个叫布兰德的医生认为:疼痛不是侵略性的敌人,而是一种忠诚的信息,这种信息警示人们一些危险。其实微观教育中的不公现象也是如此——它本身并不可怕,但是我们却要时时倾听“疼痛”,同时以最恰当的方式解除“危险”。“当鞋适合脚的时候,脚就被忘记了。”我们今天之所以把促进教育公平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在这一基本的是非问题面前亟待迷途知返。对此,不惟国家、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义不容辞,我们的一线教师也责无旁贷。不论什么时候,有教无类,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关注差异并因材施教,以此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都是教育的题中之义和应然追求。教师的“神经末梢”作用传递的是极为丰富的教育信息——它让我们时刻铭记,“三间教室里,‘我是教育公平的国王”,“忘记了公平即意味着背离了师道”。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公平教育教师
公平对抗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怎样才公平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笨柴兄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