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

2016-05-30 10:48孙小川
中国摄影 2016年2期
关键词:博伊斯尘土尘埃

孙小川

在当下社会中,摄影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充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从数码相机、手机、网络甚至到监控设备,摄影所制造的影像包裹了我们的生活。说图像的泛滥也好,读图时代也罢。总之,摄影是当今最为民主及全球化的媒介与工具。

摄影离现实如此之近,就像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Joseph Beuys)所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观念相似,摄影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推波助澜下,甚至也可以挪用这句话,变成“人人都是摄影家”。 博伊斯主张艺术与生活无界限,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我想摄影也一样,摄影是当今最为贴近生活与艺术的媒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都可以把我们的视角定格在摄影画面中。

说到摄影与生活的紧密相连,我在近几年的创作中也是深有体会。《尘埃》是2011年我开始着手创作的系列作品。画面里的这些灰尘来自于我的住处,用吸尘器每隔一到两周把室内的灰尘收集起来,并标记上日期。这样的行为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最后收集到了40堆的尘土。清扫整理居所的这样一种行为本身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收集灰尘,不断重复的这种行为,也呼应着我们每天生活中循环往复的既定行为方式。无论是在当代艺术还是当代摄影的语境里,从杜尚的现成品,到博伊斯的艺术观念,再到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日常化本身就形成了艺术家面对的主题。对我来说,我喜欢从生活的微小处着手,慢慢揭开与探究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对日常的研究,让我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的每个细节都要去关注,只有用情感去体会,才能感悟到生活中的艺术情态,所以个体价值在面对日常性的主题时才能得以很好的体现,这也就是我所喜欢的微观叙事。

摄影可以记录时间,解构时间。摄影的本体语言承载着与时间相关的这些因素。《尘埃》这组作品中,每幅图片之下都标记有收集的具体日期。于我,于观者,这个日期都是普通的,甚或就是一组数字而已。40张作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在一起,把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化形象。通过时间的累积与流逝,我把灰尘像标本一样收纳在一起,最后通过摄影的记录方式,全景化地呈现出一年之中累积的尘埃。我把每一组灰尘都衬托在白色的背景下,用特写的方式构图,以此来突出每一组灰尘的形态,以及其中包含的物态,这些被我孤立在画面中的尘埃,对观者而言,已经判断不出真实的比例大小。在视觉上,我希望通过这些尘埃的肌理、质感,体现出类似于山石甚或是山水的情境。我以静物式的拍摄方式来呈现。这些尘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你喜欢或厌恶,它都时刻伴随着我们,在空间中不断地飘落。尘埃是平庸与卑微的,它的存在,也联想到了人类生命的渺小。正如圣经所载:“你本是尘土,也将归于尘土。”

猜你喜欢
博伊斯尘土尘埃
“毛毡与油脂”
——论博伊斯作品中材料语言的隐喻性及运用
不染尘埃
尘埃有多老
尘土里的光
从自我救赎到涅槃重生
尘埃不定
好的故事,尘土里也可以万丈光芒
“巫师”艺术家——博伊斯
无题
我们喜欢或不喜欢的博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