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2016-05-30 06:18王黎
科教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儿童

王黎

摘 要 儿童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良好品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①本文从全面认识家庭教育入手,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分析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影响,最后结合研究需要,提出了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和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家庭教育方式 儿童 品德发展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70

Abstract Children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moral development, good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ood moral character. This paper from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education of to explore the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oral behavior habits of an important role,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habits,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effec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children; moral development

童年是品德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道德教育最有难度的阶段。②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尤其对儿童时期的教育,它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而且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品德是否得到健康发展。

1 家庭教育方式及类型

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③

第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们的一切,强制性使孩子听命于父母,有着无上的权威。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太过于严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很自信,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变得没有主见,从而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孩子性格不会很独立。第二,放任型教育方式表现为孩子在父母眼里无足轻重,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定或要求,更没有所谓的奖励或惩罚,任其孩子自由发展,容易产生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淡漠。这是由于父母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对子女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父母能够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种方式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就是指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固化为儿童的一种内在要求。④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必须履行的责任,没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会很有利,所以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体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上,而是表现为儿童的道德行为。

2.1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众多的社会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⑤小孩子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喜欢模仿,所以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使孩子在无形中得到教育,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直、乐观、善良、自信、坚毅等良好品质的儿童,往往都有一个温馨、民主、有责任感的家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儿童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以爱为先导,依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使孩子能够时刻感受到父母爱的关怀,自然地接受来自家长的教育。在此基础上,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循循善诱,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2.2 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不良品质形成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儿童性格无视他人、自控力弱、自负高傲、易冲动现象,大多都是由于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缺乏理智。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乖张的个性,无拘无束,任性作为。其次,放任型家庭教育,跟孩子之间交流的比较少,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能感觉到父母很忽視他们,这样也会使儿童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缺乏理想、情感淡薄,一旦发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甚至发生侵犯行为,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采取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⑦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就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家庭德育效果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

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要想改变以往的误区,首先就要从改变观念开始: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育人为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家庭教育来说,首要的就是家长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明确要以发展孩子的品德为前提。⑧在重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关心孩子学习、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更应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更应重视家庭人文环境的建设,作为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使整个家庭处于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如此,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平等、共生、创新的现代意识。

3.2 明确家庭德育的任务和方式

家庭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生动舞台,而不是社会的被动从属物。家庭德育理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以社会的需要作为德育培养的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的价值观是复杂的,作为家长,要懂得取舍,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新的、正确的价值为导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现代家庭应不断接受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新型关系,即成年人反过来也要向孩子学习,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念、经验、知识等反哺给成年人 。⑨可见,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性活动。

3.3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家长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水平。

既然是家庭教育,那么父母在这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教育是一门专门性的学问,要想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这个工作,应该具备相应的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所以家长应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自觉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方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良好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家长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⑩

3.4 营造积极、自由、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离不开彼此之间相互的尊重、信任,而构建父子、母子间信任和谐的关系,需要家长充分发扬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不能高高在上。盡管在称呼上有父子、母子之分,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父母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家庭关系,营造积极、自由、快乐、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不能唯我独尊,日常的关于孩子的家庭活动不妨让孩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多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豘这样子的话就会看不到大人与孩子之间苦恼和僵持的局面,使孩子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成长,从而也使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轻松、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总之,要坚持一个原则: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以鼓励为前提、肯定为基础,积极发现、正确引导,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

注释

① 百度新闻网.

② 金生鈜.我们教给儿童怎样的道德[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4-25.

③ 李天燕.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影响的形成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④ 王兆先.家庭教育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25.

⑤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70-72.

⑥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64.

⑦ 张爽.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2-113.

⑧ 缪建东.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道德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⑨ 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130.

⑩ 王敏,张振松.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6(2):125-126.

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30.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