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6-05-30 15:13张红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张红欣

摘要:高职校企文化融合不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简单嫁接、硬性组合,而是在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中构建多元互动、相互影响的“四层一线”(“四层”指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一线”指教学的职业情境化)融合路径,着眼于人才培养创新性、职业性、特色性的校企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81-02

一、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育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不仅需要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还需要校企文化互动融合这一关键推动因素。然而,校企文化该如何深入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发展范式。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高职校园文化同样具备跨界教育的特征,具备职业性、引导性、开放性、区域性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企业精神,为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守,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既定性、发展性、再造性三大特性。

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路径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借鉴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过程,二者不是简单嫁接和硬性组合,而是在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中通过多元互动、相互影响,构建“四层一线”(“四层”指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一线”指教学的职业情境化),有益于人才培养创新性、职业性、特色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校企文化。

1.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精神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也是最为艰难的过程。融入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校园精神文化必将成为师生的共同遵循,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应重点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加强二者的融合。(1)办学理念。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性原则,是学校宗旨、功能和使命等的概括。高职院校有自身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针剂,要把企业中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中,把企业需求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以此来指导办学。(2)校风。校风是办学理念内涵的具体化、表征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企业中的质量观念、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都是可以融入校风的良好文化内容。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校风建设中融入质量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促使其认识到质量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效率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校风中融入效率观念可以逐步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实习效率,使企业中的效率观念深入人心。(3)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格、教学价值观、育人观等。现代企业中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亦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一名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无视企业需求,不能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难以吸引学生。一名教师没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所教出的学生也可能缺乏敬业精神。(4)学风。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现代企业中的创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职业操守等,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使学生行为由自由散漫向严格标准转变,逐步向职业人看齐。

2.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制度文化是学校正常教学的保障机制,具有规范、约束和导向作用。制度文化的相互融合首先来源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立成。高职院校要以人才培养为基点,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入融合,梳理双方利益所在,建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度文化的融合重点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1)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去实施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体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思想。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达标机制。改变教师不知道怎么教、照本宣科、被动应付的局面,全面推广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借鉴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确职业要求、岗位标准和工作进程,增强学习、实训的可控性和标准化。(2)学生管理制度。尝试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规范管理学生,将企业管理制度和大学学生管理制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体验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一流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迅速融入企业环境,遵守企业管理制度。(3)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佳场所无疑是在企业。高职院校可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流动站或者工作室,接收教师实践锻炼,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教学,企业的工艺流程、经营理念、岗位职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岗位职业、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等都是教师企业实践的必学内容。回归教学,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迅速地熟知掌握专业技能。

3.行为文化层面的融合。(1)行业道德规范。美国的阿尔伯特·哈伯德说:“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其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品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缺乏对职业的敬畏感,好高骛远,频繁跳槽现象突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行业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规范行为。(2)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职业不仅仅是养身立命的饭碗,也是成就个人的起点和基石。在教学中、生活中都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对工作、对家人的责任意识。

4.物质文化层面的融合。(1)环境平台建设。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高职院校要把握主体性原则,在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办学传统的前提下,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把行业企业中优秀文化和精髓融入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使学院成为具有浓厚职业氛围、深厚人文意蕴、幽雅物质环境和一流文化品位,和企业特色的文化校园。(2)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第二课堂是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平台。在第二课堂中渗透企业文化,体现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养成职业精神、升华职业素养。一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润物无声”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依托学生社团,组建与专业相关、与企业相联的实践型、技术应用型协会,广泛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要求的认知和理解。

5.教学的职业情境化。“情境化”的实质是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学生学习环境,加强与岗位工作贴合的职业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掌握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养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教学过程的职业情境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1)课程教学情境化。校企文化互动中,课程教学的情境化带来了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变化,课程标准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是课堂教学情境化的必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吸收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研究者一道研究课程的标准,使课程教学从根上就拥有了企业的需求。课程体系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按照“职业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在选取课程内容方面,以完成该岗位所必须的职业能力为标准,通过项目、案例等使教学内容具象化,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接轨。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对接起来,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实训情境化。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以承担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是训练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的平台。校企实现技术、人员和设备的共享,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熟悉企业生产操作流程、安全质量标准、企业管理规范、安全操作规范等,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四、结论

高职教育中,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纳是保持校企合作生命力的来源,是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备要素。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校为主体,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和教学的职业情境化一条主线,建构多维立体的互动融合格局,使文化的融合成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助推器。

在解析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基础上,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校企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在学校中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何;校企文化融合是全面推进还是顺序推进都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哈伯德.哈伯德全书[M].吴云丽,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