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课程建构的设想

2016-05-30 10:48胡元华何捷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型整本书儿童

胡元华 何捷

【摘要】本文從“整本书阅读”课程的来源考证入手,整理“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探寻课程建设的可行性,作出关于课程框架、课型定位、实施保障等课程建设的大致构想。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课程 建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就是语文学习最根本的样态,也是儿童前往语文世界的通途。近年来,对阅读的重视已然呈现可喜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对“整本书阅读”的大力推广,改变了教师教学的陈旧观念,突破了对教材崇拜造成的狭隘格局,为教学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使大量儿童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方式中受益。我们设想将“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成可执行、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在一项课程实践即将开始前,有必要进行梳理、反思、调整,以便着眼长远,不断提升。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由来

根据李怀源的考证,建国以来最早、最完整提出“整本书阅读”这一课程观的是叶圣陶。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949年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叶圣陶作了如此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而表述最完整,用力最多的一次,就是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一文中,叶老对“为什么要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和单篇阅读的差别”表述得相当清晰、准确。

他将自己的观点转化为行动,在教材编纂、大纲起草、指南设计等一系列影响全国的教育教学文献中体现,将思想转化为课程。当然,也许这只能算是课程的一部分,因为叶圣陶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建构中,对最为重要的“如何教”部分阐述较少。但这一课程观影响深远,同时代的夏丐尊、朱自清、张志公,后来的顾黄初、董菊初等教育专家皆对“整本书阅读”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虽然有否定,也有支持,这些言论本身都使“整本书阅读”课程成为热议话题和关注焦点。

其实,“整本书阅读”课程也不是叶圣陶凭空提出,这与中国教育课程大系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阶段;进一步的阅读和作文训练阶段。其读本主要有《四书》《五经》、各种蒙学读物,还有经典的古文选读,其间已经有很明显的“整本书阅读”的影子。到了近现代,从1902年到1923年间关于课程的规定来看,不管是在蒙学、小学还是中学,“读经”都是一项重要的科目,是相当于现在的阅读教学的。白话文教科书出现以后,大量白话小说被选人教科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随着教科书的变革,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识字与记诵向阅读转移,精读与略读的任务开始明确,阅读的地位开始提升。直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读整本书”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明晰且强有力的呼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在这方面予以继续强调,表述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可见“整本书阅读”进入课程建构阶段,已然成为近十余年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主旋律。

还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以来,随着出版业的繁荣,从中国港台、日本、新加坡等地刮来阅读推广风,各地的儿童阅读活动兴起,全民阅读复苏,“整本书阅读”课程以无法想象的迅猛速度在各地区铺展。小学是最敏感的地带,“整本书阅读”一下子成为许多学校的校本研究课程、教师个人的特色课程、儿童校外教育的主流课程。关于阅读的研讨会、专家讲座、阅读推广活动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都对“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建设、探讨、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也让“整本书阅读”这一关键词,成为最热门的实时推送信息。

二、“整本书阅读”课程建构论证

“整本书阅读”课程可做么?这样读,真的对提升儿童语文核心素养有效么?在实践“整本书阅读”教学,建构系统的课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寻找更为多元、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

江苏的高子阳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多面的理论支撑。高老师搜集了“整本书阅读”执行的六类理论依据:

其一,人类学。1879年,法国巴黎大学生理学专家耶瓦尔教授发现,人在阅读中,眼睛不是平衡地移动,而是跳动,并且测出了眼球一次快速短暂的跳动大约需要0.022秒。这一重大发现,促使许多国家的教育专家、教师认可了17岁之前的学生应该接受大量整本书阅读训练的提法。17岁,人的眼睛发育成熟,眼睛感知信息量的多少也基本固定,也就是说,阅读速度相对固定。17岁之前,人的生命活力相当强,只有多进行读整本书的科学训练,眼球固定时眼睛感知的信息量才能更多。

其二,心理学。上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得出非常有价值的结论:人的永久性记忆,离不开信息对于大脑的反复刺激。一个字、词汇或一个词组,必须反复刺激大脑皮层达75次以上时,才会在大脑中产生永久性记忆。因此,大量阅读有助于获取经验。

其三,阅读学。1979年,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出版。书中提到了阅读定律:你读得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越聪明;你越聪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你获得的文凭越多、越高,你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你工作的时间越长,你的收入就越多。这样推算,阅读和人的一生息息相关。

其四,实验统计学。20世纪末,美国密歇根州社会研究院的一个研究团队用20年时间,对千余例0-17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名为“一个词需要重复多少遍,才能准确、灵活使用;一个词需要重复多少遍,才能终身灵活、创造性使用”的研究。结果显示:重复3000遍能准确使用,重复15000遍才能终身灵活、创造性使用。研究者认为,这种重复不应该是机械的,而应该是科学重复。什么是科学重复?大量去写作,用文字去言说创造,才是真正的科学重复。所以,美国启动了每年人均50本书的阅读计划。如果一个人每年读50本书,用一生去阅读,就可以真正地达到重复次数。

其五,神经脑科学。美国脑科学家谢维茨等人在2003年研究发现,有阅读障碍的学生只需要一年的专业阅读引领,就能改变。因为人的大脑语言系统的缺陷,导致了阅读障碍。而大脑影响阅读能力的有三大区域:一是位于大脑前半部,主管发音的额下区;二是位于大脑后半部,负责分析和辨别字的发音的顶颞区;三是位于大脑后半部,瞬间辨认单词的枕颞区。他们对小学二三年级有阅读障碍的学生进行研究,让教师每天提供50分钟的课外阅读指导,比如大声朗读整本书,8个月后,受指导的学生明显在阅读流畅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年后不用额外辅导就能够流畅地进行阅读。

其六,写作学。艾尔菲-科恩是美国作家、“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对世界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的家庭作业进行了细致的科学研究,并在其著作《家庭作业的迷思》中告诉我们,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读一个小时左右的整本书。

可见,“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可行,势在必行。执行前有必要区分“整本书阅读”和“课外自由阅读”。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很接近,都是强调“阅读整本书”。但我们的研究方向是隶属于教学系统的“整本书阅读”,而属于自学系统的“课外自由阅读”,在具体思考时则纳入“整本书阅读”课程系统的延展一支,或者是作为教学系统的补充和强化。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地让儿童自己读、随便读,而是要在课程设计的观照下,实施“教”读。基于此,我们坚定主张将“整本书阅读”设计成课程,以课程活动确保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实效。

三、“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构想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基本框架

“整本书阅读”课程基本框架包括选择、导读、拓展三个方面,三方面共同构成“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的大致运作系统。

1.选择是课程的地基。朱永新说,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起步阶段的地基建设就是为儿童选择阅读书目。

在书目选择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一是选经典。我们生活的时代从来不缺经典。所以,选择经典最重要的是决定“不需要什么”,否则,儿童会从缺乏阅读陷入过度阅读的另一极端。如何舍弃,正是第二条方法所关注的。

二是分层选。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等特点,选择时按低、中、高年级进行分层选取,能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长期坚持分层推荐,也能带来选择的周全性。所选的书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兼顾文学、自然科学等各個方面,建构起儿童阅读全方位、阶梯式递进的模式。

三是关联选。既然是课程体系中的“整本书阅读”,对书本的选择还可以与教材匹配,与教学进度同步,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相辅相成。例如,读过单篇课文后,阅读原著,实现“篇一本关联”;阅读一个主题后,阅读相同主题的书籍,实现“本一本关联”;阅读某一主旨的课文后,阅读同一精神内涵的作品,实现“精神关联”;阅读一个单元后,海量阅读相关内容,实现“课内外关联”;阅读某历史人物单篇幅故事后,拓展阅读集中记载人物故事的书籍,实现“点一点关联”。

2.导读是课程的核心。作为课程系统中的“整本书阅读”,如何导读自然是课程建构的核心要素,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阅读课程的本质特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是问题启发。精心设计提问,以问题引领儿童阅读,这是常见的引导方式。如何提问为此类引导的设计要素。人教社王林博士指出导读课上的问题设计要注意“多”与“少”,应成为我们的重要参考:“少提小问题,多提大问题;少提事实性的问题,多提诠释性的问题;少提认同性的问题,多提批判性的问题;少提简单陈述性的问题,多提创意思考性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例如指导中年级学生阅读《长袜子皮皮》,教师提问:你如何看待皮皮?你喜欢和她做邻居吗?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师,你又会怎么看待这个学生呢?这些问题能对学生阅读起到较好的启发、促进作用。

二是活动激趣。导读设计中可以融入活动元素,举办和阅读整本书相关的各种活动,如书中人物来做客;书中景物拍拍看;制作书签、画册、插图;读书卡片展示会;跟着书本看电影,“书一剧”联动;作者访谈等。例如阅读《窗边的小豆豆》之后,可以尝试举办“过巴学园一天的生活”体验活动,让儿童以书中描绘的情节为蓝本,体验相似的生活。

三是读写联动。在整本书阅读后,指导儿童参与和阅读有关的各种写作活动。如读后感、书评、阅读推荐稿、演讲稿、阅读解密、片段欣赏、人物图谱等,也可以结合阅读中收集整理的相关话题,引导儿童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专题小论文。例如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水浒传》后,指导儿童写《起绰号的学问》,分析水浒人物绰号的来由、起法。

四是评价促进。评价得当,对儿童阅读而言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借助积极鼓励性评价促进儿童不断阅读;借助参考建议性评价促进儿童多角度关注读本,提升阅读能力;借助多元性评价,让儿童在阅读中形成更为丰富的鉴赏力,开展更加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例如阅读《夏洛的网》后,开展读书交流会,教师针对儿童发言,给予激励性评价,鼓励继续阅读E.B.怀特创作的姊妹篇——《吹小号的天鹅》。

3.拓展是课程的补充。“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学系统和课外拓展两个系统。儿童年龄特征、注意力集中特征决定课内外必须形成合力。课内导读一部分,课外阅读一整本,是科学合适的设计。在课外拓展部分,我们可以让儿童更为自由地选择书,自主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然地在阅读中汲取养分,自如地在阅读的遐想中徜徉。如举办读书沙龙,筹建读书俱乐部等。

(二)“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课型定位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多样面貌,就在不同课型上体现。从习惯于单篇教材阅读、杂志阅读、零散阅读等过渡到整本书阅读,面对如山的阅读推荐书目,儿童需要适应。因此建构“整本书阅读”课程就要考虑如何通过教学辅助,帮助儿童度过转型期,克服阅读中的种种障碍,提升阅读兴趣。对“课型”的关注就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课程的具体化。

我们从“教学结构”的分类和相对稳定的“基本程序”角度,对“整本书阅读”课型做了如下大致描述。

1.常规课型:导航课。阅读如船,航行开始前需要导航,让儿童知道“去哪里”。导航课就是激活儿童阅读欲望,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唤醒儿童阅读期待的课。导航课上,教师可以教授阅读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书提供匹配的阅读重点、方式,引导儿童认识书本的方方面面。如:关注书名、目录、章节、扉页、序言、名家评论等;还可以通过专题探究、举办活动、话题分享等方式,开启儿童的阅读之门,引导儿童踏上阅读之路。

例如教学单篇幅童话《巨人的花园》之后的导读课,就可以推荐阅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奥斯卡·王尔德的整本童话集《巨人的花园》。有单篇的阅读引导,儿童很容易对书本产生兴趣。还可以借此契机推荐他们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公主的生日》等其他作品。可以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辅助课型:续航课。航船启动后,最重要的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儿童很容易出现松懈、放弃、半途而废的现象,需要教学提供辅助与动力。此时就要适时“续航”,推出“续航课”。此类课程可以检查阅读进度,如:同一本书阅读,分享各自的阶段阅读体会,提示大家关注进度的平衡以便分享;可以提出阅读疑惑并提供解决方法,如:阅读时“我”遇到什么问题,在什么情节上感到困惑,在哪个部分的品读上有欣喜发现,同伴或教师可以针对性提供“他”的方法、感受、体悟,共同推进阅读;可以结合阅读现状,提供相关书籍、资料,辅助阅读。

例如阅读林良先生的作品《小太阳》的时候,部分男生对书中细致入微的家庭生活场景描写失去兴趣。续航课上,教师展播儿童生活照,一起回忆成长的点滴历程,让他们回忆“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再次激活阅读的兴趣,关注这些家长里短的文字中所含的浓厚的亲情。

3.增容课型:补给课。任何航船都需要不断补给,阅读之旅也一样。和续航不同的是,补给课型不再针对“这一本书如何延续阅读”,而是给予更多拓展性、相关联信息,以丰富儿童知识,延展其知识面。如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历史事件、文笔风格等;也可以通过读书论坛、读书达人交流等形式,借助班会课的完整时间集中分享,利用晨会课、课间课后等碎片化时间无缝交流。

例如,指导高年级儿童读《林清玄散文集》,在感叹林清玄文字的清雅玄妙时,补给介绍林清玄的工作生活经历、创作轶事,儿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字中的意境,对文字的吸收与借鉴才不至于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次上。

4.长效课型:巡航课。“巡航”是最为经济省力,对发动机保养最有利的航行模式。“整本书阅读”的“巡航课”就是借助“巡航”这一专业术语的意思,在阅读课上要不断整理汇集儿童的阅读阶段成果,给予表扬;不断分享阅读感受,给予动力;不断进行调整反思,给予纠偏;不断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引领迈进,给予进步的体验。

例如,指导高年级儿童阅读《鲁冰花》,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儿童发现文字背后的深意:(1)如何看待自己的特长,怎样发挥特长?(2)书中的老师各有特色,你最希望评价的是哪一位?你想给予怎样的评价?(3)《鲁冰花》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你认为故事的结局过于悲惨么?你会给作者什么建议?三个问题各有侧重,有针对内容的评价,有针对自我的反思,还有针对写作的建议。课堂上组织儿童交流,能使他们在各自阅读后获得更多的收获。

以上四类课型在实践中能够互相交融、灵活互换。总览“整本书阅读”课程体系中的“课型”设置,都摒弃了传统单篇幅阅读教学中重在“知识传递”的教学格局,不以“灌注式”教学挤占有限的课堂时间。课型基本呈现出“针对性强,活动色彩突出,儿童主体性彰显”的特色,能够为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服务。

(三)“整本书阅读”课程的保障机制

任何一种课程的实施过程都会遇到阻力,有反复,多障碍,这些也正是課程价值依存和实践的意义所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因其在教材教学体系之外,需要儿童真诚参与才能生效,教师指导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因此实施难度可想而知。为确保课程顺利推进,我们要有所准备。

其一,注重多元互补。“整本书阅读”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教学,要实现多方力量的合作。首先是“教读”与“自读”补充,既需要课堂教学不断推进,也需要自读积累经验,检验方法;其次是“课内”与“课外”并进,课内阅读指导是点到为止,是启发引领,课外海量阅读才是关键,是维系课程的大后方,贵在坚持;此外,还应注重“独学”与“分享”相互联系,阅读可以是个人的私享,属于静谧的心灵之旅,也可以是大众的分享时空,组成携手同行的快乐伙伴。这些多元的互补形式,应当是“整本书阅读”课程的总体推进模式,也是最基本的实施保障。

其二,通过教学改良。改变对单篇幅教学过度重视,花费过多时间的状态,主张改良教学,腾出阅读整本书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改变上课的方式,以学科渗透、读写整合、群文阅读、整本书共读、聊书课、书本活动课等形式,让和“整本书阅读”有关的教学形式更多样,更受儿童欢迎。这是课程目标达成的保障。

其三,正能量示范。教师、家长带头阅读,让成年人的阅读成为最美的榜样,充满激励的力量。这一点不用赘述,做到即可产生保障作用。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儿童生命成长,与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息息相关,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课程设计体系,就是强调在具体操作时应心中有数,执行有法,适时调校,循序渐进。只有这样统整性设计,才能确保“整本书阅读”真正促进儿童精神成长,成为儿童语文学习道路上最亮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课型整本书儿童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