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经营与海外拓展:《日经新闻》的媒介融合之路

2016-05-30 10:48吴小坤潘晓彤
对外传播 2016年11期
关键词:报业报纸日本

吴小坤 潘晓彤

2015年7月以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全资并购《金融时报》(FT),曾让日经新闻集团登上当天各大媒体的头条。该次并购是日本媒体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海外收购,也让日经新闻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财经类媒体。2016年4月,日经新闻在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城开设记者站,①继续其海外拓展战略。至此,日经新闻已在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印度、埃及、马来西亚、瑞士、巴西等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7家记者站。在全球纸媒面临生存危机、转型成败未定的今天,日经新闻将自己打造成为包括4家图书出版公司、8家数据服务公司、11家广播电视公司、6家市场公司、以及3家研究公司的传媒集团,②在媒介融合方面的举措,为世界范围内的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一、重视新媒体业务的复合经营模式

1.“与纸媒共存”思路下的网络报纸付费经营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发展,全球的传统报业开始迅速下滑。尽管有着全民读报的习惯,日本的报业市场也同样陷入困境。面对市场的压力,《日经新闻》开始着手于数字化转型,但由于国情和文化差异,《日经新闻》并不适合于《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所选择的发展收费网站的数字化生存模式,而是选择进行结构转型,将纸媒与电子网络有机结合,打造“复合型媒体”,③其中之一是实现报纸网络付费阅读。

1996年,日本经济新闻社正式成立日经网(Nikkei Net)标志着《日经新闻》媒体融合的开始,其开始着手数字化的报纸。从时间来看,《日经新闻》并不是最早打造在线服务的报纸媒体,但它对阅读市场的分析和把握却让它成为媒体转型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日经新闻》的“付费阅读”主要根据需要布置网络、电子版与纸质版的报道内容。日经新闻网相比纸质版与电子版而言,内容较为短小精炼,多为记者采访的通讯消息及主报文章的1/3,这让很多想要全面了解和精读新闻的人,不得不购买纸质报与电子报,而电子报和纸质报又在“电子报的定价”中得到平衡,每月4000日元的较高电子阅读费,给报纸留出相应的生存空间。④

2.发挥财经媒体优势,提供特色数据服务

提供财经特色的数据服务,是《日经新闻》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打造的工程。有文章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经高层就已着手进行数字化战略布局。1971年,发挥经济和金融媒体的特色,日经成立了日本第一个金融信息服务公司—QUICK,后来发展成为日本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信息提供商。⑤基于QUICK的数据,日经于1979年发布了“日经225指数”,被视作是日本经济的风向标。1984年,还建立了日经Telecom 21数据库,将旗下报纸的新闻信息集合在数据库中供读者付费检索、下载。1996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开始通过日经网每天发布大量实时信息,并向用户提供历史数据查询服务。1998年,日经正式成立电子媒体局,整合旗下电子媒体业务群。

目前,日经新闻集团旗下已拥有8家独立的数据服务公司。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崔保国教授认为,其中日经 Telecom 21、NIKKEI NEEDS和日经网已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数据库与网络报纸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数据服务更接近于B2B模式。Telecom 21的主营业务是将信息系统化,提供有附加价值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提供收费商业信息服务(会员制)。该网站是日本国内数据库检索服务的开创者,已成为检索服务网络基础构筑的标准。该数据库现已拥有180多万个企业用户,年销售额约达250亿日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⑥NIKKEI NEEDS是日本国内最大的商用数据库,涵盖企业财务、证券市场、宏观经济、市场营销等各领域的经济数据;拥有企业信息、市场信息、宏观信息、金融信息、地域信息、营销共6个数据库。日经网通过宽频提供新闻速报、股价等数据服务功能。十几年来,日经网非但没有影响报刊的读者,反而促进了报纸的发行。⑦无论从规模增长还是营收状况来看,数据服务如今已成为日经的核心业务之一。

3.多向延伸,架构跨媒体集团

截至2015年12月,日经新闻集团拥有3007名员工,约有1300名一线记者。除了核心的报纸新闻外,其业务还涉及图书、杂志、数字媒体、数据库服务、广播和其他经济文化相关业务。该集团在日本国内拥有54家记者站,在海外拥有37家记者站。日经以新闻为核心,已逐步拓展到多个领域,成为跨媒体经营的传媒集团。

二、 《日经新闻》的海外媒体融合与拓展策略

1.全资并购《金融时报》

在媒体融合方面,《日经新闻》远不及《金融时报》(FT)。从全球范围来看,FT在数字化转型和海外订阅上都具有显著优势。该报于1995年推出电子版,截至目前数字付费订阅用户占其总用户的70%,免费注册会员达到240万人。而日经集团旗下的《日经新闻》2010年才开始运营电子版,在2015年6月约273万份发行量中,仅有43万份为数字订阅。⑧日经收购FT成为2015年跨国传媒并购的头条热点,引发热议。有疑问指出,日经新闻集团从哪里来的勇气,敢在所持有的流动现金不足1400亿日元的情况下,耗费1600亿日元对《金融时报》进行收购?⑨并且,在培生集团旗下《经济学人》、《银行家》等优质资产并未出售的情况下,日经买到的不过是“半个FT”。⑩

综合来看,日经收购FT的价值在于:(1)FT付费用户量虽不比《日经新闻》大,但其有2/3的付费用户都来自英国以外的地区,这一现状不仅可以增加《日经新闻》的付费用户,还能拓展其全球市场;(2)《金融时报》数字化先于且成熟于《日经新闻》,所以收购FT有助于加快《日经新闻》的媒体数字化进程,这正是《日经新闻》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3)以英语为主的金融时报不仅帮《日经新闻》解决了开发英语产品的难题,更为其带来巨大的英语圈市场;(4)虽然《日经新闻》用户多、发行量大,但却是典型的“大而不强”,相比之下,《金融时报》更具公信力与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日经的全球影响力。从日经长期以来的发展战略来看,其对FT的收购尽管看起来有如狮子吞象,却在本质上应和了日经长期以来的媒体融合战略和国际拓展需求,该举动本身也客观上为日经带来了影响力的巨大提升。

2.文化本土化对接的海外传播策略

《日经新闻》非常注重海外拓展,不仅体现在其大手笔的海外并购,而且采取了建立遍布全球的传媒网络、扩大国外记者站和驻外记者规模等诸多举措。如:2013年创办的英文网络与杂志综合媒体“Nikkei Asian Review”;2014年在曼谷设立“亚洲编辑总局”;在新加坡设立业务基地“日经集团亚洲总部”;针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韩国、泰国等亚洲13个国家和地区发布“日经PMI”;日经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与美国云服务商Evernote合作等。在日经的国际拓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播的本土化,积极培育具有本土化背景的员工,并派驻到海外分部。比如日经中文网2012年进驻中国时,即派遣了中国籍员工到北京工作。之后,在大连、上海、广州、重庆、香港和台北还设立了记者站,招募本土员工。

日经是第一家拥有中文网站的日本报业,旗下的日经中文网于2012年3月落地中国。11其内容并不是照搬《日经新闻》的日语版,而是注重提供本土化的新闻,与在中国拓展业务的日本企业、政府机构、大学以及国际学生合作,尤其注重公司企业、高校机构等之间的文化交流。面向中国市场的“日经中文网”在版面和内容上都与“日经网”有所不同,如设置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本语”三个版本,并在“日经精选”板块下加入“中国游客爆买”主讲中国人在日本消费的主要方向,“杭州G20”主讲中日在G20会议中的动态,以及“两岸观察”等内容;同时在“专栏/观点”板块下加入“中日茶坊”主要分析发生在中日社会中的事件和现象,“苍老师学经济”以在亚洲风靡一时的苍井空为主讲人,从经济的角度阐述与分析苍井空发展历程;更有贴近群众生活的“酷日本”主讲日本的吃喝玩乐,“美容健康”主讲日本人的养生理念以及“能源环境网”“技术在线”“日语学校”商业广告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除此之外,借助海外社交媒体,推送接近当地公众兴趣需求的内容,并形成互动也是《日经新闻》能够迅速获取海外读者的一条途径。在《日经新闻》进驻中国不久,即在新浪微博上开设账户,尽管一开始只是推送《日经新闻》的内容链接,但很快便调整推送策略,发布贴近中国的原创内容,并在日本与中国经济和文化交流上与公众形成对话。在微信超越微博成为中国第一大社交媒体之后,日经中文网还于2015年2月9日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号,在每日晚间发送核心内容。重视公众平台的日经中文网同时开通了网易微博、腾讯微博、新会员注册等,其中日经中文网网易微博于2016年9月14日粉丝量突破10万人。

三、《日经新闻》媒体融合的启示

自1876年《日经新闻》的前身《中外物价新报》诞生起,时至今日已有140年。尤其在收购了《金融时报》之后,《日经新闻》无疑成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并在世界财经报纸中名列前茅。日经集团经过一系列的多种业务融合,在广播电视、数字网络、数据库服务、印刷出版以及新媒体研究领域共同布局,加之其长期以来的海外拓展计划,现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化媒体。在报业受到新媒体巨大冲击的今天,日经的媒体融合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地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并为全球传统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经验与启示。

1.不抛弃历史与传统的报网融合

良好的读报习惯、政府的支持、独特的专卖制以及报纸直接投递入户的服务措施,使报业在日本长期以来占据重要地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全世界的报业遭遇困境,不少报纸关闭了纸质版转向电子网站经营。对《日经新闻》来说,报网的融合并不代表报纸的毁灭与死亡,新媒体的冲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纸质报纸的发行量,使得报业集团的销售下滑。但《日经新闻》采取“付费阅读”的形式,合理安排网络、电子版与纸质版的报道内容,从内容和付费阅读的接受度方面对读者群体进行了划分,从而在发展电子报刊的同时,为纸质报纸的销售留出了一定的空间。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经新闻》的用户量和利润率,实现报业的持续性与规划性发展,并为媒体自身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在报网融合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时至今日,有很多报纸仍然面临人员持续流失、销量下滑、广告无法提供支持的困境。尽管进行了电子化转型,但大多报纸的电子内容是其纸质内容的电子化,在新闻提供方面,纸媒和电子版的内容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同质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日经新闻》对日本报业市场的把握和差异化经营策略,为报网融合中基于用户分层的内容资源配置提供了可借鉴的参照。

2.“因地制宜”的思路与拓展战略

“报网融合”是现今社会每个传统报业转型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是各大报业集团在遭受冲击和瓶颈时都努力探索的问题。《日经新闻》在并没有像《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实行收费网站制度,也没有像《西雅图邮报》一样彻底改为电子版报纸,而是根据自身国情,因地制宜地打造纸媒与电子网络相结合的“复合型媒体”,其中包括数据库业务、广告业务、数字媒体业务、出版业务及广播业务,以求拓宽日经新闻的产业链条,促进日经新闻的长远发展。《日经新闻》很早就看到了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着手拓展道路,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全面发展,完成跨媒体集团转型。

在报纸发行量下滑,日本人口负增长、日语市场小的背景下以超出现有流动资金的资金并购《金融时报》,进一步说明了《日经新闻》在信息资源、语言、读者等多个方面拓展全球市场的愿望,也与其长期以来发展遍布全球的记者站的全球化发展思路相一致。并且,在全球化的拓展过程中,《日经新闻》注重使用本土化的员工,借助本土化的媒体,在内容传播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

从我国来看,媒体融合的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对世界传播格局和传媒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在对现实情况判断基础上的重大决策。要实现媒体融合,不仅需要依照传播规律,实现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而且要关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尤其在借助新媒体对外传播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建构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更需要创新思路,从多方面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的传播力。《日经新闻》的国际化拓展策略和本土化的实践路径,为世界媒体在样态整合与跨国发展战略思维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注释」

①《日经新闻》官网:Nikkei opens Mexico City Bureau in April, 2016. http:// www.nikkei.co.jp/nikkeiinfo/en/news/press/340.html. 2016-01-03。

②《日经新闻》官网:www.Nikkie.com, 2016-09-18。

③《日本经济新闻的“另类”融合之路》,山西新闻网,http://www.sxrb.com/ sxxww/zthj/xmtdt/6189983.shtml,2016-06-24。

④参见刘禹彤:《日经:从“日本第一”到“全球第一”》,《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20期, http://news.163.com/16/0112/12/BD4M3E6A00014AEE.html, 2016-01-12。

⑤新华网:《日本经济新闻〉的数字化转型模式》,http://news.xinhuanet.com/ info/2013-05/30/c_132417189.htm,2013-05-30。

⑥同④。

⑦同③。

⑧肖丽娟:《日经新闻收购金融时报:大融合、大趋势》,《华声论坛》,https://bbs. voc.com.cn/topic-6659364-1-1.html, 2015-07-27。

⑨新华每日电讯:《日经新闻缘何大手笔收购<金融时报>》,载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mrdx/2015-07/25/c_134445466.htm,2015-07-25。

⑩陶短房:《日经并购FT并不是一桩好生意?》,《南方都市报》,载网易科技,http://tech.163.com/15/0727/06/AVGSHQJ9000915BF.html, 2015-07-27。

11日经中文网官网,http://cn.nikkei.com。

猜你喜欢
报业报纸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报纸
《黄金时代》日本版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