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两大基点

2016-05-30 04:16赵明昊
对外传播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欧一带一带一路

赵明昊

201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可以说是再一次向国内外释放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信号。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后,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特别是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政府白皮书发表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在顶层设计、政策沟通、机制建设、项目推进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从“愿景图”到“路线图”再到“施工图”“样板间”,“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强的议程设置、倡议实施、力量动员、网络构建能力。据悉2017年中国政府将主办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高端峰会,旨在展示成果、总结经验、扩展合作、聚力前行。鉴于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更为积极主动、更具创造性地凝炼“一带一路”故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要重视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哪个大国提出的哪个国际合作倡议,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这一倡议的生命力,不断地为其注入能量,最终使其能够“可持续、自生长”。而“一带一路”的生命力之源可以说正是在于“通”与“共”,这也是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两大基点。

核心是“通”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期间,专门去了两江新区的果园港,那里是“渝新欧”班列的起点。而在两年之前,他在访问德国期间曾经专程去了位于该国西部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港,那里则是“渝新欧”班列的终点。杜伊斯堡港是世界最大内河港和欧洲重要交通物流枢纽,而果园港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水运、铁路、公路联运内河枢纽港,被称为长江上游“第一大港”。从国家最高领导人颇具深意的行程安排中,我们可以直观地体会到,“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种由内而外、内外兼顾、内外融通的基本属性。

“通”是理解“一带一路”政策实质和精神内涵的核心之所在。在21世纪,一个大国的成长不仅需要精确地把握“地缘政治”,更需要深入地琢磨、灵巧地经营“联通政治”。一个大国不仅需要增强硬实力、软实力,更需要打造自己的“联通力”。①应当看到,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使得当今世界出现了“权力转移”和“权力分散”的大趋势,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多层次的“权力网络”。值得强调的是,这些网络并不完全是由国家所构成的,也许是跨国公司,也许是超大城市(megacity),也许是为环保事业奔走的社会组织。总之,今日之世界已经是高度联通,一个国家的权力不仅来自于它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制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实力,还来自于它能否在相关“权力网络”中占据一种“连接点”(hub)的位置,这便是一种“联通力”。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重在以“通”为主线,讲清楚中国提出并大力推动这一国际合作倡议的根本动力。无疑,这种动力首先来自于中国自己,需要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在世界中“坐标”的全新变化。从规模层面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制造业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首次超过吸引的外资总额,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投资大国,这种状况在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见。类似的一系列数据不过在表明,中国经济结构资源在外、市场在外、投资在外“三头在外”的格局日益清晰,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是何其紧密。中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既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也有赖于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内外联动”时期,中国加快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从具体的生产组织者变成资源配置者,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正日益上升。中国既要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巩固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捆绑”,又要为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拓展新的战略空间。②在这种情况之下,能不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能不能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能不能从更深远的全球视角规划中国未来发展之路,成为一大严峻考验。很大程度上,“一带一路”正是应对这一考验的关键一招。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重在以“通”为主线,讲清楚“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大局的关系。如果把“一带一路”放在中国外交的大背景下进行再审视,可以说,近年来中国正在践行一种“以联通为导向”(connectivityoriented)的总体战略,而“一带一路”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关键要看我们能否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机遇,能否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和世界发展机遇的“相互转化”。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自然可以获取并强化自身在“权力网络”中的“连接点”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其亮点在于“带”字,这一构想将着眼于更大开掘能源领域之外的各国合作潜力,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和质量,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带动各国各方、各层面的互动融通,形成一盘共同发展的大棋局。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重在以“通”为主线,讲清楚“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过去几年来,“一带一路”在促进互联互通方面实现了诸多成果,既包括有形的联通,也包括政策、机制、规则等层面的“软联通”。以中欧之间的运输通道为例,目前中欧已经开通多趟货运班列,包括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湖南到杜伊斯堡的“湘欧快线”,郑州到德国汉堡的“郑新欧”;成都到波兰罗兹的“蓉欧快线”,苏州到波兰华沙的“苏满欧”;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的“义新欧”;武汉到捷克布拉格的“汉新欧”。截至2015年底,共开行中欧班列815列,同比增长165%。中欧双方正努力完善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等协调机制,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和服务体系。中国、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三国共建的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匈塞铁路)项目在201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条铁路将使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之间的路程从8小时缩短到3小时。匈塞铁路是“中欧陆海快线”项目的北段部分,中途经过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和贝尔格莱德,延伸至希腊比雷埃夫斯港。③“中欧陆海快线”将促进中东欧、南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和互联互通,相关国家也将建立通关便利化合作框架。再者,“中欧陆海快线”建设还有望带动沿线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营造助力。

关键在“共”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另一大基点是“共”。“一带一路”建设正逐步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目前看,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真正落实“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如何使“共赢”变得更加可触摸、可感知、可获得。应当看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少参与者,对“共赢”这个概念理解上有偏差。“共赢”并不意味着所有“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从中获得均等的、同质的好处,而是创造条件,让“一带一路”的建设者都能感到自己是“受益者”。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共赢”与和平、发展、合作并列为中国外交应高举的旗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落脚点之一,即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的思想,自然也成为“一带一路”的主线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要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以“共”为主题词,讲清楚中国在促进全球发展中所扮演的“桥梁性作用”。过去30年,中国发展机遇主要基于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互补性,以廉价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与美欧的资本技术要素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了“两极互补”的基本格局。而今,这种“两极互补”已转变为“承上启下”,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端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和高端生产能力、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互补,另一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供应、消费市场拓展、工业化发展需求等形成对接。“承上启下”给中国发展带来新的广阔空间和独特角色。2015年6月,中国和法国签署《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是中国同西方大国之间的首个第三方合作文件,也是中法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相关合作的一大亮点。中法两国采取多种形式,设立中法共同基金,在核电、高铁、环境保护等产业领域开展第三方合作。中法在第三方合作中重视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帮助发展中国家将原本比较低水平、高排放的产业更新换代,同时还有助于中法两国节能减排产业的升级。中法在第三方合作领域达成共识,将会调动更多发达国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探索“南北合作”的新途径。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以“共”为主题词,讲清楚中国重视推动开放的、包容的务实合作。近年来,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非常注重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通过“16+1”机制,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走得比较快。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注意从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角度进行谋划,既向“新欧洲”增加投入,也回应好“老欧洲”和欧盟层面的一些疑虑。匈牙利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合作伙伴,但欧盟和匈牙利欧尔班政府之间的嫌隙却在扩大,这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定的困扰。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推动自身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16+1”合作尽可能地与中欧整体合作进行衔接,加大对欧盟的支持。2014年11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高达315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容克计划”),其核心目标是在不增加公共债务的情况下推动欧盟经济的整体发展,主要内容是加大对欧盟国家基础设施、数字化经济、能源、教育、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的投资,进而提升欧盟长期竞争力,增加欧盟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欧洲期间,双方决定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容克计划”进行对接,并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和中欧互联互通平台,以推动对接方案的具体落实。⑤中国成为首个宣布参与“容克计划”的非欧盟国家,来自中方的支持给“容克计划”和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欧围绕“一带一路”展开合作打开了机遇之窗。⑥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以“共”为主题词,讲清楚“一带一路”的参与方既要利益共享,也需风险共担。“共赢”不仅意味着共享利益,也必然要求共担风险。南亚、中亚和西亚国家面临的安全挑战复杂严峻,实际上,即便是在欧洲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比如,在巴尔干地区,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和跨国犯罪组织等较为猖獗,影响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等国安全,也很有可能会危及中国与相关国家开展的项目合作。⑦风险难以消除,但却是可以被分散、被管理的。“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很多基础设施工程,都属于“重资产”项目。这些项目普遍都会涉及安全风险的管理,包括如何保障人员的安全。总体而言,中国还没有很强的“海外安全能力”,中国政府、企业都缺乏相应的经验和准备。在尊重他国维护经济发展自主性以及主权的情况下,对接越深越安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力培育各主体的“风险共担”意识,这是实现共赢的基本保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不仅要讲愿景、讲成效、讲获益,也要以恰当的方式讲问题、讲困难、讲挑战。

最后,讲好“一带一路”的“共赢”故事具有高度的紧迫性。2015年12月,美国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刊文称,中国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向其他国家出口自己的发展模式,一场历史性的发展模式之争正在中国与美欧西方国家之间上演。⑧应当看到,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对“一带一路”的类似误读、误解、误判在国际舆论中并不鲜见。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而言,加强政策沟通、促进民心相通本是“五通”题中之义,而这都需要在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上再下功夫。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传播力就是生产力,“酒香也怕巷子深”,未来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如何真正围绕共商、共建、共享,把“共”字的文章做足,把“通”字的文章做好,值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系中国外文局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2015年度课题“对外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Mark Leonard ed., Connectivity Wars: Why Migration, Finance and Trade are the Geo-Economic Battlegrounds of the Future, 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January 2016.

②Zha Daojiong“,Chinese Economic Diplomacy: New Initiatives,”RSIS Policy Report, March 2015.

③Asteris Huliaras and Sotiris Petropoulos“,Shipowners, Ports and Diplomat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eeces Relations with China,”Asia Europe Journal, vol.12, no.3, 2014.

④Shannon Tiezzi,“Where is Chinas Silk Road Actually Going,”The Diplomat, March 30, 2015.

⑤“China Plans to Inject Billions into EU Infrastructure Fund,”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June 18, 2015.

⑥李克强:携手开创中欧关系新局面——在中欧工商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6月29日,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2015-07/02/content_21161537.htm。

⑦Jikkie Verlare and Frans Paul van der Putten“,‘One Belt, One Roa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EUs Security Strategy,”Clingendael Policy Brief,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cember 2015.

⑧Francis Fukuyama, “Exporting the Chinese Model,” The Straits Times, December 30, 2015.

猜你喜欢
中欧一带一带一路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