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2016-05-30 04:16曹莉莉何明星
对外传播 2016年11期
关键词:威虎山林海雪原图书馆

曹莉莉 何明星

《林海雪原》作为“十七年文学”时期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代表之一,自出版以来便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然而自其出版发行至今,学界始终没有对其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个缺憾。本文通过OCLC数据库以及CiNii数据库对《林海雪原》进行版本和馆藏量的统计,使用JSTOR①统计研究其学术提及率,并对海外普通读者对《林海雪原》的评价进行收集,尝试对《林海雪原》进行海外传播效果的梳理,以补足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效果研究的不足。

一、传播过程

1.中文版本

《林海雪原》于1956年8月完成,中文版本众多。本文借助OCLC数据库以及CiNii数据库调查,查阅到不同版本在海外各地图书馆的馆藏情况。

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版,英国、中国香港、荷兰分别有一家图书馆收藏,美国三家,日本六家收藏。1961年重印,中国香港有一家收藏,美国五家。1963年再次重印,以色列一家图书馆收藏此版本。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其第二版,澳大利亚与美国分别有一家、四家收藏。1964年第三版出版,世界共六家图书馆收藏,其中新加坡一家,美国四家,日本一家。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有三个版本出版,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分别出版于1959年、1962年与1964年。1959年第一版中国香港、新加坡分别有一家图书馆收藏,美国两家,日本五家,1994年对第一版进行了重印,澳大利亚、美国都有收藏;1964年第三版澳大利亚五家,加拿大七家,新加坡四家,新西兰两家,法国、以色列、南非、英国、荷兰分别各有一家图书馆收藏,而美国数量最多,达到51家图书馆。更多国家收藏此书以及图书馆数量的增加也体现了《林海雪原》在世界上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林海雪原》第三版进行重印,美国五家图书馆进行了收藏,英国和中国香港分别有两家,瑞士、德国、法国各一家,日本有34家收藏;1981年第三版北京第11次印刷,法国有一家图书馆收藏;1988年第三版第13次印刷,日本一家图书馆收藏;1999年第三版北京第二次印刷,德国一家图书馆收藏;而2001年、2005年再次重印,马来西亚加入了收藏行列;2009年与2012年重印版美国各有一家收藏。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曲波全集》,收录《林海雪原》,中国香港、日本各有一家收藏,美国四家。

香港三联书店在1959年、1965年及1977年出版了《林海雪原》。1959年版美国两家图书馆收藏,1965年美国四家、英国一家、日本三家图书馆收藏,1977年则有中国香港两家,美国八家,澳大利亚四家,新加坡两家,加拿大一家,日本一家图书馆收藏。

除此之外,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分别于1995年、1995年和2009年出版《林海雪原》,花山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有新西兰一家及日本四家图书馆收藏,其余两版本分别由美国、加拿大各一家图书馆收藏。

2.外文版本

《林海雪原》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众多语言,根据OCLC及CiNii数据库,查到包括英文、日文、俄文、蒙古文的各种版本。其中英文版本由对外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在世界上收藏的图书馆数量最多,范围也最为广泛。1962年、1965年和1978年分别出版三版《林海雪原》英译本(Tracks in the snowy forest),译者为沙博理(Sidney Shapiro)。沙博理是中国籍犹太人,著名翻译家,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12月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4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在“十七年文学”期间,沙博理作为“外国专家”,后来作为“中国译者”承担了大量的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工作。②

1962年英文版第一版有75家海外图书馆收藏,中国香港两家、中国台湾一家、澳大利亚七家、加拿大一家、美国49家、新西兰一家、荷兰一家、日本四家、瑞典一家、英国两家、丹麦四家、德国两家均有馆藏;1965年第二版增加到110家图书馆收藏,包括中国香港两家、澳大利亚两家、加拿大九家、法国三家、英国八家、美国73家、日本八家、丹麦两家、瑞士一家、荷兰一家、西班牙一家。1978年第三版则有86家图书馆收藏,包括澳大利亚五家、加拿大十家、英国四家、日本三家、新西兰五家、巴巴多斯一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家、美国53家、丹麦一家、瑞典一家、泰国一家和以色列一家。

很明显看出,英文版本的美国收藏图书馆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而收藏《林海雪原》英文版的美国图书馆范围几乎覆盖了美国各个州,覆盖美国全境。

除了英文版,《林海雪原》另一重要外文译本为日文版。其中一个版本为冈本隆三所译,分上下部,上部于1960年,下部于1961年由黑潮(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社出版,有15家日本图书馆收藏;另一个版本由平凡社于1962年出版,译者为饭冢朗,有145家日本图书馆收藏。1970年东京河出书房新社出版了《曲波》(为《现代中国文学》第9卷),同样为饭冢朗所译,有132家日本图书馆收藏。饭冢朗(1909年-1989年),生于日本横滨,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为中国当代文学向日本的译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也重视古典,对《红楼梦》有深刻的研究,同时也重视时代性、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林海雪原》的译文就是对新中国时期代表性作品的文学选择之一。

3.样板戏

《林海雪原》作为革命历史小说通俗化叙述的重要代表,读者众多,其传播盛况,逐渐引起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关注。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京剧院根据《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成现代京剧,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于1958年夏创演,并于1964年进京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文章,将《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沙家浜》等首次称作“革命现代样板作品”。“从此,《林海雪原》被纳入革命英雄传奇的艺术谱系”③。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智取威虎山》位列八部“革命样板戏”之首,197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摄制成为电影版。因为“文革”十年里没有其他文学作品可供欣赏,列为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从此进入千家万户,在当时的报纸、广播、电视、年画中反复出现,其唱腔、音乐、表演成为青年人纷纷模仿的对象。尤其是杨子荣与土匪座山雕的对话,成为“文革”期间中国妇孺皆知的“流行语”。《林海雪原》能够变成八大“样板戏”之一,具有时代的偶然因素,但能够如此受人喜爱,人人能够口口传诵,是这部红色经典本身所具有的大众性艺术魅力所致。

4.电影

《林海雪原》由于其具有丰厚的艺术魅力,在新时期重新获得影视的青睐。著名电影导演徐克在少年读书时期就看过《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之后又读了《林海雪原》小说原著,将其拍成电影的愿望就一直留存了下来。他在采访了曲波的夫人刘波、女儿曲毳毳、弟弟等人后,决心重拍一部电影。徐克带领摄制组在东北雪乡经历了130多天的紧张拍摄,终于在2014年末呈现了这部受到广泛关注的影片。④

这部电影融合了好莱坞的多种方法,情节、人物以及场景塑造,都十分引人入胜。公映后《智取威虎山3D》获得了17项提名,并荣获五个奖项,包括2015年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等。

美国纽约最有影响之一的AMC院线引进《智取威虎山》2D版,好评如潮。其DVD影像资料在全世界171家图书馆进行收藏,包括美国159家,加拿大八家,新西兰一家,新加坡一家,澳大利亚一家,中国香港一家,大部分都是公共图书馆。这部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东北剿匪故事,在半个世纪后第一次走进了美国社区,让普通美国人第一次看到新中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其中的共产党军队、英雄人物同样是具有丰富感情的,是鲜活的人的形象。

二、《林海雪原》在全世界传播60年的影响概况

1.学术提及

笔者通过在JSTOR上查询,统计到七篇期刊文章提及了小说《林海雪原》。约翰·毕夏普(John L. Bishop)1964年在《当代世界文学》(Books Abroad)上发表的评论“亚洲与非洲的书籍”(Books of Asia and Africa)中提到《林海雪原》,并对其内容进行了介绍,同时做出了自己的评论,认为每一章都融合了细致的悬疑、幽默、英雄事迹等等,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区分非常明显,英文译本流畅易懂。保罗·贝迪(Paul Bady)1981年12月在《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发表了《现代中国作家:文学收入与畅销书》(The Modern Chinese Writer:Literary Incomes and Best Sellers),文中研究了现代中国作家的收入,其中提到了《林海雪原》一书:一份名为“风雷”的红卫兵报纸附录中登载了曲波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付的版税,为54,349元;在另一份红卫兵报纸《文艺战报》中一份相似的名单显示版税为58,000元。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名单也展示了当时畅销书的状况。西尔维娅·陈(Sylvia Chan)1979年于《澳大利亚中国事务》(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发表的《“走资派”的形象——百花齐放年代的一些异端小说》(The Image of a “Capitalist Roader”--Some Dissident Short Stories in the Hundred Flowers Period)中提到了《林海雪原》,将杨子荣与《红岩》中的江姐、《青春之歌》中的林红、《红旗谱》中的朱老忠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化身,表现共产党员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

另有两篇书评,一篇是1976年《通报》的第62期刊登的佛克马(D. W. Fokkema)对乔·黄的《共产主义中国的英雄和反派:反映现实生活的当代中国小说》(Heroes and Villains in Communist China: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 as a Reflection of Life by Joe C. Huang)的评论,《林海雪原》是书中分析的对象之一;另一篇是胡志德(T. D. Huters)于1980年在《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第53卷第2期,发表的对蔡梅曦的《当代中国长篇和短篇小说,1949-1974年:一份有注解的文献集》(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1949-1974: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by Meishi Tsai, I-mei Tsai)的评论,认为该书并没有对《林海雪原》阐述清楚,没有能够让美国读者了解这本身在中国所受到的欢迎程度,造成了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关联的缺失。

2.读者评价

通过在国外的读书网站Goodreads及问答社交网站Quora上的查询,笔者也找到了国外普通读者对《林海雪原》的评论。这是最为重要的来自实际读者的真实评价。《林海雪原》英文版在Goodreads上有四人给予评分,均分3.75,其中37岁的图书管理员莎拉(Sarah)给出4分的评价,她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吸引人,翻译精准,她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所了解,对改编的电影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徐克导演的电影是成功的,取得了预期的目的。

在Quora上一个关于推荐初、中级中文学习者适合的中文文学作品的题目下,一位弗吉尼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Charles Laughlin)推荐了《林海雪原》,他认为从写作角度上,《林海雪原》及其他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对俗语的运用更加普遍、易懂,但同时也认为,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接受这种作品中的政治宣传意味。

三、结论

通过上述梳理可知,《林海雪原》小说作为“十七年文学”的重要代表,在世界传播比较广泛。最早被译成日文,传播到日本,之后不久译成英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并对外发行。在众多收藏了《林海雪原》小说的国家中,美国是收藏最盛的国家。对小说进行收藏的图书馆绝大部分都是大学、研究机构的图书馆,说明《林海雪原》面向的海外地区对象多是学者、学生等特定群体。而海外学者对《林海雪原》的研究既有艺术层面上的,例如分析正面、反面角色的描写,同时更集中在研究作品的象征意义,反映特定时期海外学术评价的一些态度。而新时期对于《林海雪原》电影的评价则是一片叫好声,连美国一些著名影评人都参与其间,这通过读者评价也能够发现,作为《林海雪原》的小说与《林海雪原》的电影在两个世纪所受到的不同待遇,中国的国际综合影响力不同是一个关键因素。

总之,《林海雪原》60年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从文本到连环画,从京剧样板戏到21世纪具有“好莱坞大片”特质的电影,载体不同,但所展现的历史精神却是一贯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可见一部文学经典,必须具有开放的艺术阐释空间、丰富而又深厚的历史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获得新的阐释意境,并能够被赋予不同时代的社会内涵,才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依此观之,《林海雪原》成为“十七年文学”经典,的确是实至名归。

「注释」

①JSTOR数据库是以收录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主题为中心,兼有一般科学性主题共十几个领域的代表性学术期刊的全文库。其语言主要以英、法、西班牙语等西方语言为主,从创刊号到最近三至五年前过刊都可阅览PDF格式的全文,有些过刊的回溯年代早至1665年,基本可以代表欧美学术界的主要评价观点。

②任东升、张静:《沙博理:中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特殊翻译家》,《东方翻译》2011年第4期。

③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④优酷网: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0MjkzMzMy.html,智取威虎山纪录片,2015年11月30日。

猜你喜欢
威虎山林海雪原图书馆
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
林海雪原(五)
林海雪原(三)
林海雪原(二)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下复观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
图书馆
林海雪原 玉舍雪山滑雪场
去图书馆
徐克执导《智取威虎山3D》张涵予演杨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