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适度隐形的父母

2016-05-30 10:48崔华芳
为了孩子(3~7岁) 2016年10期
关键词:姐妹俩彩虹妹妹

崔华芳

场景1:

姐妹俩想去游泳,偏偏我脚受伤不能下水。于是我和姐妹俩说好:“妈妈不能下水,你俩要游泳就得姐姐负责照顾妹妹,妹妹要紧跟姐姐,不能去深水区。妈妈在外面看着你们。”

姐妹俩爽快答应了。

下水之后,姐姐主动照顾妹妹,游到哪里都把妹妹拽在身边。平时霸道的妹妹也唯姐姐是从,紧紧跟随姐姐。

刹那间,我明白了,妈妈在的时候,姐姐和妹妹一样,都是妈妈的孩子。但妈妈不在的时候,就没有“妈妈的孩子”了,只有“姐姐”和“妹妹”的角色,姐姐自然会主动负起姐姐的责任,妹妹自然也愿意听从姐姐的意见,没有争风吃醋,也没有明争暗斗,只有相亲相爱。

场景2:

周末,我们让姐姐当家,用100元钱给全家人采购一天需要吃的食物,剩下的钱姐姐可以机动处理。买完菜和水果之后,姐姐手里还剩了15元。妹妹想买8元一个的惊喜蛋,也是姐姐超级喜欢的,但很明显,姐姐手中的钱不够买2个,姐姐马上说:“那买一个吧,我的不买了,我们一起吃!”

买了一个惊喜蛋之后还剩下7元,姐妹俩精挑细选,两人各买了一盒3元多的好多鱼。排队结账时,妹妹又看到了柜子上的彩虹糖,非要不可。我试图劝说妹妹放弃。这时,姐姐看了下价格,发现彩虹糖价格与好多鱼差不多,她说:“那你拿一盒彩虹糖吧,我拿一盒好多鱼,我们俩人一起吃!”真是皆大欢喜啊!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妈妈掌权时,姐妹俩总要争夺权益,不停地争执:“她为什么有?”“我为什么没有?”无论是物质的占有,还是精神的关爱,都可以成为她们争夺的对象,因为决定权掌握在妈妈手中,她们是瓜分妈妈手中的资源的竞争者。而我们赋予姐姐责任之后,姐姐就会表现得非常姐姐,处处考虑妹妹,并兼顾大局。妹妹也明白了,姐姐才是当家的,姐妹俩立刻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共同体。

一位同样也家有两宝的妈妈对我说:“孩子们总是打架,真是哪天不打架,太阳就没办法落山。”

另一位两宝妈也说:“每天争来吵去,不是为了玩的就是为了吃的,怎么说都不听!这边刚骂完,没两分钟又打起来了!”

我家两娃虽然没有打架,但是争起来也丝毫不逊色。其实,他们都想得到父母的关注,想要以此来判断妈妈或者爸爸到底爱谁更多一些。

如果爸爸妈妈在孩子们争吵打架时,都插手处理,那肯定要判定谁是挑衅者,免不了要对寻衅的小家伙一通训斥,这样的话,可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爸爸妈妈不插手呢?实际上,我们可以想一想,冲突往往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很多错误根本无法评判,因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事情。有时候,在你看来的“正确”,有可能从一个孩子的角度上来看肯定就是不公平的。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这是孩子之间的事情,要竞争,要争吵,都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作过多干涉,做适度隐形的父母,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

出现不良行为后,如果我们惩罚其中一个孩子,就容易鼓励另一个孩子告密,加强孩子之间的竞争,让孩子对立起来,激励孩子寻找他人的认可,而不是合作和贡献。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爸爸妈妈应该不断地退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真正呆在一起。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有一段话:“不论孩子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扯平或者进行决断只会让孩子之间的冲突更严重。当父母干预孩子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冲突和争执,要想培养出应对冲突的技能,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养育两个孩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手足相亲相爱时的那份温暖甜蜜,还在于每一次手足相争都可能是孩子学习合作贡献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姐姐还在睡觉,妹妹起床时和姐姐开玩笑,用身体去压姐姐,企图唤醒姐姐。刚开始,姐姐妹妹好像挺和谐的,一个压,一个推,两个一起咯咯地笑。渐渐地,我听到姐姐吼起来:“不要压我呢!我跟你说过了你还不听啊!”紧接着是妹妹的大哭:“妈妈,姐姐把我弄痛了!”“是她自己先弄我的!”姐姐愤怒地吼着。

于是,妹妹跑到我面前哭哭啼啼地告状。

我决定不插手干预,只是说:“这是你们俩自己的事情,你们想想看,自己有错吗?有错就向对方道个歉。”

姐姐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错,妹妹也确认自己没有错。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干预:“那你们两个都站在房间里,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最后,姐姐说:“妈妈,我真的没错,是妹妹老弄我,我可以向你道歉,但是——”她瞄了瞄妹妹,不再说了。

妹妹过来说:“妈妈,是我错了!我不该压姐姐。”

于是,姐妹俩又重归于好。

猜你喜欢
姐妹俩彩虹妹妹
我的妹妹不爱我
姐妹俩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趣猜中药名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