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虚热”变“真热”

2016-05-30 10:48郭齐勇
孔学堂 2016年1期
关键词:古典国学层面

编者按:在当代语境中“国学”的内涵是什么?当下的“国学热”有何意蕴?贵阳孔学堂2015年秋季论辩会邀请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主持人),以“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为题,追本溯源、辨名析理,启发众智,申发化育情怀。本刊编辑部将四先生所阐义理整理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一、国学与中华复兴

关于“国学”和“国学热”是非常难加以界定和说明的。因为“国学”究竟是什么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代末年流亡日本的一些学者,最早借助日本的词汇“国学”这个概念,来讲中国的学术。但日本的“国学”概念和我们今天讲的不一样。

清末以前在中国是不需要“国学”的概念,也没有过这样的概念,因为讲的都是国学。西方学术传入东亚、中国以来,前贤才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根据老前辈的看法,“国学”是一国之所学,“有其国就有其学”,即生在这个国家,就有“因乎地理,根之民性”的诸内容。国民必须了解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根基。这些前辈以西方为参照,来考察中西学术文化有什么不同,主要意图是通过保历史文化,来保民族国家。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学”这个词汇又重新热了起来。1984年,汤一介先生在深圳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学研究所,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使用“国学”的名词来界定一个机构的名称。当然,在当时没有引起很大的议论。但从90年代初,一直到本世纪这一二十年,学界就不断地讨论“国学”问题,大家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我们现在谈的“国学”,虽然这个词汇比较笼统,能不能组成一个学科,专家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尽管如此,“国学”还是有的,它是相对于西方文化来说的。西方的文化很繁华,内容丰富,但与东亚、中国的文化毕竟有一些区别。随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学”这个概念。人们对“国学”有不同的界定方法。用“国学”这个概念标明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主要的文化内涵,还是可以的。尽管这些文化有变化,内容博杂,但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主线与主要内容。

二、国学的不同层面

1994年10月23日,我在《文汇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国学与国魂》,谈到“国学”有不同的层次和层面。首先是一般的、常识层面的国学,就是ABc,比如一些称谓、敬辞、谦辞等。现在我们的媒体与文艺作品经常出一些笑话,比如在某些电影对白中,“内人”这个词经常被说成“你的内人,“家父”被说成“你的家父”,又如什么“你到我府上来”等。常识层面的国学,在今天已有很多人不知道了。

常识层面的国学,包含“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样一些日常的民俗的、“蒙学”的内容,包括民谚、家训、族规,还有民间的文化等。第二个层面是学术层面、技艺层面的国学,比如我们的音乐、戏曲、舞蹈、地方文化、学术文化的传承,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三个层面,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价值意识,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理念,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具体的内涵都可以创造性转化,加入_些现代性的内容。如在传统社会的具体场合,忠孝有时候难以两全,但是忠和孝,还有内在的一致性。像这样一些属于价值意识层面的国学。这是从上层精英到下层平民百姓都有的。

最后,还有属于国魂,即国家民族文化精神方面的国学。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是国学的高级层面。这样一些东西可以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和每个人的信念、信仰、安身立命,和每个人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做人做事发生关系。中国人文化精神可以作为国学的内涵,在这个意义上,它和西学还是有所不同的,虽然我们也可以且已经吸取了西学的大量内容。

三、“虚热”与“真热”

现在“国学”到底热不热?我认为国学现在是虚热、假热。何谓虚热、假热?近日我在武汉机场看到,有十几人拿着鲜花、拉了横幅来欢迎“国学风水大师某某”。这很具有嘲讽意义。国学的虚热、假热使得国学声名狼藉。现在搞风水的、算卦的、敛财的,都在讲“国学”,其实是沉渣泛起。据了解,近几年全国出现了几千上万所各色“书院”。什么东西一热就坏了,很多事情一管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热,一热就乱。现在什么人都在讲国学了,所以我们也羞于谈国学。

二十年来,我一直说国学是虚热、假热,不是真热,其中主要指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正规化、体制内的教育系统中,没有真正把中华文化经典作为中国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比方我们的经学,由小学(古文字学)而经学,由经学而史学、子学等基本典籍,并没有进入我们的教育系统。西方就不是这样。西方的学科,除了文、史、哲之外,还有古典学、还有神学,他们很重古典语言,如希腊文和拉丁文,古典西方语言与文化典籍的训练。很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等人都经受过这些训练。

在学科建设上,西方古典学参照的意义在哪里?就是我们要培养能读懂古书的人,古文字与古文献的训练是基础。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渐渐淡忘了,也就是将来都不会认字了,还谈何了解经史子集的基本文献呢?古典学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借鉴。下,可以培养一些专业的人才,从认字开始,了解经史子集的基础。同时,这也有助于在社会大众的层面上,精神文化的层面上,真正领悟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内容。

六十多年来,我们大学的文、史、哲专业的学生,“五经”都不读了,文学专业顶多读读《诗经》,历史专业顶多读读《左传》,但《诗经》和《左传》其他学科就可以不读吗?所以我觉得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国学”学科建构,这样才有一个正确、正当的“国学”。边界模糊不是问题,因为现在西学学科建制,就是主张边界不能太清楚,太清楚明晰了,也会产生问题。因此,我觉得在中国的学科体制内部,应该有中国的“国学”的地位,权宜之计就称为“中国的古典学”,以古文字语言为基础,以经学为中心内容。这一学科建设起来,绝不是为了代替现有的文、史、哲学科,也取代不了,只是补充这些已有学科的不足。第一是打破文、史、哲的分割,第二是重视中国自身学术传统的基本训练,使得将来有读懂古书的人,古代学术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古典国学层面
“垂”改成“掉”,好不好?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