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入侵三灶新探

2016-05-30 10:48赵艳珍
红广角 2016年1期
关键词:日军

赵艳珍

【摘 要】1938年2月日军第二次入侵三灶岛后,即开始在该岛修建华南地区最早的地面航空基地——“海军第六航空基地”,该基地在抗战初期日军侵略华南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和加强第六航空基地,日本政府曾在1939年9月和1941年先后分两批向三灶岛派出了农业移民,对华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日军还在三灶对乡民进行奴化教育以及设置慰安所,对华南地区进行殖民奴役等。以上新发现的日军入侵三灶的史料和遗址,同原有的三灶大屠杀及“万人坟”、“千人坟”等史料和遗址一起,成为抗战时期日军对华南地区进行军事侵略、大屠杀、移民侵略、殖民奴役以及设置慰安妇等全方位侵略的缩影和铁证。

【关键词】日军;三灶岛;全方位侵略

三灶岛(今属珠海市金湾区,抗战时期,属广东省中山县第七区)是抗战时期日军在华南地区入侵最早、占领时间最长、制造惨案最大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有关三灶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日军制造的三灶大屠杀方面。近年来,随着一些日文资料的挖掘、健在的抗战时期老人的口述、以及新的日军侵华罪行遗址的发现,有关三灶岛在抗战时期的军事地位,日军对三灶的移民侵略、殖民奴役,设置慰安所等方面的内容陆续披露。本文特将文献、口述及侵华铁证三方面内容辑录一起,相互印证,多方面再现日军入侵三灶时期鲜为人知的罪恶历史。

一、三灶岛曾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地面航空基地

关于日军入侵三灶岛修建军用机场的情况,不少资料给予了记载,但这些资料更多地是对三灶军用机场概况的介绍,有关机场修建的时间、规模特别是机场修建前后三灶岛在整个华南地区的战略地位等情况却鲜有披露。近年来日方一些资料对此作了详细介绍。

其实日军在三灶岛修建的不单单是机场,而是一个以机场为主体包括营房、弹药库等在内的完整的海军航空基地。1938年2月日军第二次入侵三灶岛后,即在该岛东南方的海澄村开始修建机场和各种建筑物。到了8月已形成了总面积为65万平方米、拥有1200米长、60米宽用水泥铺设的正跑道和800米长、40米宽的副跑道的军用机场。正跑道的西北面排列着10间飞机库(建筑物的数量包括没有完成的,下同)。飞机库的西北方分散着总部、7间营房、9间设营队宿舍、4间炸弹库、2间防弹炸弹库、5间防弹燃料库、无线局、各种仓库、隔离病房、盥洗室、厕所、澡堂和小卖部等。日军还在全岛布设了哨所网,在布设的11个哨所内,各配备有几名到二十多名的哨兵,三灶街、蛋家湾和英表等7处配备了30人以上的哨兵;另外还设有2个对空监视所;同时在机场东北和东南边靠海岸的地方设置了2座炮台。这些军事设施之间都敷设了电话设备,还铺设了自来水设备,并于7月中旬开始供水。为了加强对三灶的防卫,日军还在三灶北部地区进行道路的扩建,到7月末,完成了一段整修一新的公路。对于三灶机场及其附属设施,日军将其命名为“海军第六航空基地”①。

“海军第六航空基地”可以说是日军在华南地区最早的地面航空基地。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进攻,8月24日起对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进行封锁,8月31日开始轰炸广东和福建的机场。当时海军在华南还没有地面航空基地,日军航空队一部分从台北出发,另一部分则从航空母舰上起飞。1938年2月18日日军开始在三灶岛修建机场,6月4日,日军第十四航空队的第一批部队进驻了三灶岛,9月16日,高雄航空队也临时调到该岛。这样活动于华南地区的海军航空部队就拥有了高雄、三灶岛和航空母舰“加贺号”三个基地,而位于三灶岛海军第六航空基地就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地面航空基地。当时三灶拥有各种战斗机74架,航空队员近千人,担任防卫工作的日军700余人,还有设营队和其壮工4596人、运输船156人、福大公司46人、岛民1793人,合计8287人。

日军在三灶岛修建机场开始即以三灶岛为基地对华南地区的军事和经济要地进行轰炸。驻扎在三灶岛的海军第六航空基地的部队,除了对昆明、广九铁路及各地机场和中国军阵地开展袭击以外,还参加了10月的广东战役和1939年1月的海南岛战役等,在初期华南日军侵华战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至1939年2、3月,日军在广西省涠洲岛建成了第十一航空基地、在海南岛海口又建成了第七航空基地后,才将第十四航空队的一部分飞机调移到这两处基地。

1940年后半期到1941年中期,为了准备对美开战,日军把在中国大陆的主要航空队都调回日本,三灶岛的航空队也被解除了编制,虽然海军并没有放弃三灶岛的第六航空基地,但其航空部队在中国的活动实际上到1941年9月就结束了,设在三灶岛上的航空基地同其他基地一样在战略上失去了其重要性,地位急剧下降。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同年11月23日美军飞机轰炸了三灶岛机场,有4间营房烧毁。1944年2月13日三灶岛又一次受到美军轰炸机的袭击。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军炸毁三灶机场,返回日本①。

关于三灶岛日军航空基地,健在的抗战时期的老人对日军临时指挥部、日军在三灶岛的布防以及三灶机场被毁等情况有着深刻记忆。

曾棠、谭添伦等老人回忆:日军1938年在三灶岛登陆后,首先占据莲塘村“就业堂”为军事联络点,并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就业堂”是檀香山华侨谭俊道的家祠,是当时莲塘村最大的一座洋楼。)直至1941年,日军在海澄村的稻田中间建起了发电厂、兵房、粮仓和指挥部(均为木头房),才将其指挥部机关从“就业堂”搬到新建的木头房指挥部去。

日军占据“就业堂”设立临时指挥部后,将机场所在地莲塘村划分为四块地段进行管理:一是以莲塘村中间街巷为界,将该村南半部划为军事禁区,用两米多高的铁丝网把“就业堂”和二十多间侨房围起来,设置岗哨,未经批准不得进入。二是允许上表等村被屠杀之后留下来的老幼妇孺,居住在该村北半部民居里,由伪自治维持会发“良民证”管理。三是将该村北部的“文达谭公祠”、“谭焕旧居”和一处小公园,让给日本福大公司管理,用作商品货仓和经营慰安所。四是在该村西端设置“三灶神社”,借此抚慰侵略者心灵②。

日军还在三灶环岛的正嘴、剃刀嘴、东嘴、定家湾、弯弓、横石基、大角头等设立重点哨所;在英表村驻扎连队负责保卫机场,其中,海军和福大公司所在的莲塘湾,有一个排的兵力守卫;在三灶街建有两排木屋站,约有一个连的兵力驻扎,负责三灶北部警戒和保卫。为了保护机场,1943年,日军又在机场周围建了大约8至10个的碉堡。当时盟军已经开始反攻,假如盟军伞兵从三灶空降登陆,碉堡里的日本士兵随时可以射击。解放后,这些碉堡大多数被当地村民用来当仓库使用,在里面堆放杂物,有些已被损坏。

三灶老人们对盟军轰炸机场的炮火特别是日军战败后炸毁机场的细节记忆犹新。1945年,自知大势已去的驻三灶岛的日军为阻止盟军飞机在三灶机场降落,白天派人在机场跑道每四块水泥板之间的十字边角上钻炮眼,埋炸药,夜间用电线连控爆炸。爆炸后的机场跑道没有一块完整水泥地板。撤离三灶岛之前,日军又开挖四条南北向的引水渠,把海水引进来浸淹机场。

岁月沧桑,昔日日军修建并犯下滔天罪行的三灶废旧机场,早于上世纪90年代被珠海市人民政府改造扩建为珠海机场(现改名为金湾机场),成为珠海联系外界的航运中心和久负盛名的中国珠海航空航天博览会的展地。而曾作过日军驻三灶岛临时指挥部的“就业堂”,以及防卫盟军而建的、尚存的轿顶山和横栏山两处日军碉堡,作为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的罪恶。

二、日军曾向三灶岛派驻农业移民,对华南地区进行移民侵略

据日方资料披露,日军入侵三灶岛期间,为了巩固和加强第六航空基地,日本政府曾在1939年9月和1941年先后分两批向三灶岛派出了移民,这些移民全部来自日本最南端的冲绳县。到了1943年10月,三灶岛上已经形成了有90多户、400人左右的“冲绳村”,直至1945年全部撤离。

日军向三灶岛派驻农业移民是日本政府移民侵略政策在中国华南地区的具体实施。早在1936年日本关东军就策划了“二十年一百万户的计划”,即从1937年起在20年内一共派100万移民到中国,当时日本国内有不少地方用“分村”的形式开始派出大量的移民。就冲绳来说,1938年4月第1批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被派往满洲,而一般移民则是从1939年2月开始去中国东北部的。同年8月当局决定向三灶岛选派移民村,由此可见,冲绳县向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派出国策性农业移民是同时进行的。当时移民们的口号是“我们南方开发挺身队员一致奉皇祖神敕,同心协力,向神明起誓将为达成国家使命而迈 进”,明显带有移民侵略的目的。

冲绳农业移民是分两批进入三灶岛的。1939年9月27日第一批50人从冲绳出发,10月4日到达了三灶岛。半年后即1940年5月移民们的家属46户248人亦从冲绳出发来到三灶岛,移民和其家属都住进了圣堂、屋边、春花园中国民房,组成了3个村,圣堂村15户、屋边15户、剩余的住在春花园。三个村分别改名为与那村、青叶村和成濑村(与那是县农业技术员与那永德的名字,这里设有三灶岛移民事务所;青叶村的青叶是海军一艘军舰的名字;成濑则是后任县农业技术员的名字)。日军向三灶派出的第二批移民有45人,时间是1941年(可能在夏天),这批移民仍从冲绳岛出发,到达三灶岛最初暂住进三灶墟的日本营房,一年后搬进了海军设营队盖好的日本式房屋。第二批移民村有3个村,位置在第一批移民村的西北面,也就是现在的下茅田、鱼弄村附近,村名都是用日本军舰起名的:大和村(下茅田)、衣笠村(鱼弄附近)、千岁村(鱼弄附近)。1943年夏天,第二批移民的家属共89名成年人和142名孩子也到了三灶岛。到了1943年10月下旬,第一批和第二批移民合起来已形成了约有90户400多人的规模。他们分居6个村,每个村有15户左右。冲绳县当局本来计划派第三、四、五批移民,为此曾在1941年夏天测量过岛上的土地,但最终没有实现。

日本移民在三灶岛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向海军第六基地供给粮食。1938年2月日军入侵三灶岛后,农历3月11—14日曾在岛上进行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灶岛村民举家逃亡,万余居民仅剩千余人,大量土地荒芜,为日本移民无偿得到土地耕种提供了便利。据日本移民回忆,当时一个移民家庭所能耕种的土地面积大概有1万平方米左右。

日军向三灶岛派驻移民还有着巩固和加强军事基地的目的,这从移民村的地理位置分布上可以看出端倪。日军攻占三灶岛的时候,岛上北部居民进行过强烈的抵抗,而且该地区又与大陆接近,中国游击队很容易潜入。因此,日军先把中国居民集中到机场周围容易管理的地方,而把北部地区空出,截断了游击队与岛民的联系。然后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北部,就把日本移民配置到那里。这样就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着机场、兵营、中国村、日本移民村的布局。另外,有移民回忆他们受过射击训练,每户都有步枪和钢盔等,并且参加海岸巡逻。

冲绳移民撤离三灶岛是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三灶岛的移民们集合到兴亚第一小学,团长宣读了日本天皇的诏书。然后,他们乘船到达广州(日期不清楚),在长洲岛过了年。1946年3月回到了日本浦贺港,结束了长达7年的三灶岛移民的历史。①

有关日本向三灶岛派驻移民实施移民侵略之事,从一些健在的三灶老人的讲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抗战胜利后曾参加挖掘三灶岛惨案遇难者骸骨的三灶老人蔡杰聪在讲述中提到:“日军为了驻军的安全,食用粮食绝不食当地百姓种植的稻谷,他们从朝鲜、琉球、冲绳等地抓拉来一批人,有的全家人来,叫做‘移民团,分别在草堂、圣堂、茅田、春园、屋边等村庄地搭建日式木屋为居,这些人种水稻、作物供日军食用。日本人还建了一间‘兴亚国民第一小学,供移民团子弟入读,全部授课是日文,校址在今中心村春园东兴小学校址内。日本人野心甚为狂妄,说什么有日本就有三灶,有三灶就有日本。不仅小孩取名是日式化,村名也起了日名,山名也叫日名,例如:英表村叫那支村(那支是日军的高级军人名),正表村叫木长村(木长是日军的指挥军官名),田心村叫工藤村(工藤是日军的指挥官名),莲塘村叫依世村(依世是日军军舰名字),上表村叫长门村(长门是日军长门军舰名)”①等等,这些讲述,与日方文献资料基本吻合。

三灶老人陈福炎也曾撰文对他所知道的日本移民团在三灶岛情况加以追忆:“同年(指1938年),又从日本冲绳、琉球等地调来两批移民团,约400多人,分别在春花园、圣堂、茅田、屋边、鱼弄等村搭建日本式木屋居住,住房均编上门牌号码。第一批移民到达之时,正赶春耕。第二批来的移民多是举家迁遣来的。他们来到三灶,主要种水稻及其他农作物,还养猪、养鸡鸭等,产品供应日本驻三灶岛的侵略军享用。这些移民是以家庭为经济实体开展耕种和养殖的,没有机械作业,全是以体力劳作。每当农忙季节人手不足之时,就到海澄的田心、莲塘、根竹园等村雇请临时帮工。日本移民之间的日常沟通以日语为主,偶尔有三五个同乡相见,则用冲绳、琉球等地方语对话。日军司令部在春花园村东建了一间‘兴亚第一国民学校,供移民团学龄儿童入读,全用日语授课,又在此组织青年团,由日军负责开展军事训练。闻说,这些人将是日军的后备队”。

陈福炎还提及1984年7月,当年的农业移民团成员、在三灶耕种7年的平良新松兄弟四人(其中最小的兄弟生于三灶)来三灶岛寻访一事。在寻访中,平良新松兄弟拜祭了昔日请的临工——田心村村民蔡维(已故),在他们的记忆中,蔡维“很能干,除了来帮助我家犁地、耕种等外,还教我们几兄弟学做农活、学做手工艺,又带我们到他家吃过红蕃薯,吃过花生”。1986、1987、1988年,平良新松等连续3年造访三灶,并拜祭蔡维墓,还送给蔡进富(蔡维之子)家用洗衣机、自行车、收录机、挂历,留下“平良山松株式会社”的地址和通讯电话号码等。1986年,平良新松还为三灶卫生院捐过款,为田心村修缮庙宇捐了1万日元②。

时光荏苒,当年日本移民团子弟入读的“兴亚国民第一小学”仍然存留在今中心村春园东兴小学校址内,仅存两根麻石门柱,其中一根刻有“兴亚国民第一小学”的字样,字迹清晰可见,成为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见证。

三、日军对三灶进行奴化教育以及设置慰安所等情况

新近发现台湾籍侵华日军翻译、曾于1938年末至1942年夏天在三灶岛从事安抚、沟通工作的罗时雍所写的日文回忆录,对日军在三灶岛对乡民进行奴化教育的“兴亚国民第二小学”校舍的兴建,校名的拟定,校长、师生来源以及后来运动场和校舍的扩建等情况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新近获得的日本冲绳《名护市志》,则对三灶岛日本移民团,三灶岛兴亚国民第一、第二学校情况作了记录。二者对三灶岛慰安所的情况均有提及。这些日文资料,同三灶老人的口述以及三灶岛存留的遗址相印证,再现了侵华日军在三灶进行奴化教育以及设置慰安所的罪行,成为抗战时期日军对华南地区进行殖民奴役和慰安妇问题的铁证。

三灶老人们大多有着接受殖民教育的亲身经历。日军占领三灶岛后,不但对当地人行烧杀抢奸,还实行奴化教育。1938年4月,日军开始筹建学校,校址选在正表村的东南边。为了早日建好学校,他们强拆了鱼弄、三灶街、圣堂、屋边等村的祠堂、民宅,取其适用的花瓶、木料、砖石等,再由汽车运至正表。学校于1938年9月正式开学,取名为“兴亚国民第二小学”(校址就在今天的三灶镇海澄小学内)。其学制为6年,强迫海澄村7周岁以上的儿童就读。一年级新生可使用汉语教学,二年级以上均要使用日语授课。一年级所聘用的教师为本地人,其他年级均由驻三灶的日军司令部聘用台湾籍人士作为日语教师。学校所推行的是奴化教育,实施法西斯手段,对在校内不讲日语者给其在胸前挂一块“支那语使用者”的木牌,以此侮辱与惩罚。对上课不用功的学生经常用脚踢,如果上学期间有学生无故旷课、早退的,通知其家长来学校进行批评教育,并坐黑房(该教导处楼下有一黑房),有时坐上半天或一天。学校每天早上要升日本旗、唱日本歌。日寇对三灶实行奴化教育,连婴儿也不放过。谁家出生婴儿三天后就得报上去,由他们起个日本式的名字,记上册子,男的叫XX太郎、XX太助,女的叫XX公子、XX博子等等,然后发个“良民护身牌”戴上。日军还强迫在校学生每逢星期一或者传统节日必须到“三灶神社”祭拜日军亡魂①。当时的“三灶神社”是木板建成的小房子,其他设施均采用花岗石建造,两根圆形的石门柱,现仅存一根,存留于今天海澄小学内。

有关日军设置慰安所的情况,老人们有如下回忆。日军在三灶岛开设的慰安所,早期分别设在上表村和莲塘村两处地方,后来上表村用上电灯,都集中到上表村,公开叫做“军人集会所”,挂牌在上表村“阅报书社”门前。上表村原是三灶岛的一座大村庄,日军侵占后,杀害全村成年男人,拆平全村房屋,仅留一座“阅报书杜”青砖屋和四座夯土墙民房。“阅报书社”青砖屋是军人小卖部和接待处,夯土墙民房则是慰安妇接客的地方。

到三灶岛的慰安妇有四批:第一批为台湾人,10名;第二批为广州人,9名:第三批为南韩人,10名,第四批为香港人,10名。她们来一批,又调走一批。管理她们的是一个日本男人,人家叫他“鸡头”。

在三灶岛开办慰安所是当时福大公司服务于侵华日军的一项军需业务。跟随着侵华日军来到三灶岛的日本商家福大公司,驻在莲塘村,修建木码头于莲塘湾,其运输船只抛泊在莲塘湾上。福大公司专为侵华日军提供军需物资,大多数物资是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运来的,有粮食和罐头、糖烟酒之类副食品,仓库设在“文达谭公祠”。祠堂西边有一座三间两层高的华侨洋楼,叫“谭焕旧居”,被福大公司占据后用作安排慰安妇住宿。“谭焕旧居”前面有一排四间华侨青砖屋,东边的一间为福大公司员工宿舍,西面三间曾作过侵华日军的慰安所②。

目前存留在三灶的日军慰安所遗址至少有一处,就是位于三灶镇上表村的曾氏祖屋,即前文所说的“阅报书杜”青砖屋和四座夯土墙民房。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目前仅存一座青砖屋和一座夯土墙民房,已作为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被珠海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新发现的日军入侵三灶的史料和遗址,同原有的三灶大屠杀及“万人坟”、“千人坟”等史料和遗址一起,是抗战时期日军对华南地区进行军事侵略、大屠杀、移民侵略、殖民奴役以及设置慰安妇等全方位侵略的缩影和铁证。它们沉默地固守在那里,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奋发图强。

猜你喜欢
日军
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日军特攻队为何称“神风”
当年重庆“日军战俘营”
美军对日军实施的“饥饿战役”
甲午战争日军作战序列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一九三七年七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