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发展“四步曲”

2016-05-30 19:09刘爱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四步曲道德行为品德

刘爱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12-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的编排以儿童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将儿童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综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体现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遵循品德心理结构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一 、加强道德认识 形成道德信念

儿童最初获得的是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观念,在同别人的交往中,逐步将一定的行为同表扬、赞许、认可、或惩罚、斥责联系起来,产生初步的道德观念。这一阶段,他们主要接触的是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对他们看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孩子挑食、捣乱会受到斥责,对人有礼貌会受到表扬,这一阶段,核心是“好孩子”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学校,通过品德课程、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及理想、信念、价值观等载体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在获得道德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抽象与概括,明确道德行为准则与执行准则的意义,不断内化,了解道德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愿意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与原则,形成道德信念。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上起着重要作用。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低年级孩子初步掌握了一些抽象的道德知识,但具体性强,概括性低,而且不精确,不全面,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中年级小学生出现初步的道德信念,表现在小学生有了明显的完成作业和保持良好的纪律的道德愿望。但是,这些道德愿望的自觉性还是很差。高年级小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为了取得优良成绩和保持良好纪律,他们完成作业和遵守纪律,但他们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和有系统的。小学生思想简单,在道德认识上自然会表现出表面性、肤浅性和从众性,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从比较直观的、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比较本质的认识。加强道德认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相统一是形成道德信念的必然途径。

二、孕育道德情感 激发道德动机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对事物的爱憎态度。情感是鼓舞人的力量,可以使整个人的身心发展起来。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这个人产生道德行为内部动力时,他们便成为道德动机。道德动机的基础是人的道德需要,当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产生式,个人行为同个人道德完全一致时,就产生肯定性情感体验,如肯定、满意、赞赏、敬佩、高兴等。家庭学校社会外部因素的肯定将使学生道德认识增强,逐步丰富。表扬、奖励、是对学生道德认识、行为的进一步肯定,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随着人的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它是推动人们完成道德行为的巨大力量。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能发挥平时的没有体力和能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完成道德行为。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越是具体形象的,越是易受感染。针对这些特点,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时应注意:1.深入贯彻课程基本理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探究。2.通过《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增加道德认知,确立道德理念和标准,并以实践相结合,从规范的行为中体味满足和幸福,蕴育道德情感。根据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进行教育和培养。当前,对小学生情感的培养中,应把礼貌教育列入重要的内容,使孩子从小养成以讲文明礼貌为荣的情感和习惯。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时,不单单以引起他某种情感体验为满足,而应该使情感和行为结合起来,使道德情感具有实际效果,把情感变为行动的动力。当学生产生得意忘形、骄傲自满、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幸灾乐祸、妒忌等消极情绪时,教师要耐心教育。

三、注重实践体验 磨练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在年幼儿童、弱智落后儿童以及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身上经常出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随意性很低的行为,这是个人愿望与更有价值的道德相冲突时,并没有内在的动机冲突,而采取相应的意志行动。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加强规范认识,如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并与具体行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动机冲突中增强道德意志,提高道德智力水平。

学生有了道德认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从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要求来看,更重要的是怎样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因为道德认识固然重要,但道德教育的着重点应放在培养道德行为上。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外部调节向内在调节发展。孩子在低、中年级时,他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级时,成人的要求逐渐转化为孩子自己的内部的力量,行为自觉性日益明显。二是低年级孩子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常常是具体的、眼前的、狭隘的,行为是简单的,并且逐步向复杂方面发展,由不稳定、不巩固向稳定、巩固方面发展,经常存在着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矛盾。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离不开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转化的过程,给予激励和肯定,还要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形成道德信念。

四、借助道德评价 矫正道德行为

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道德准则,而且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外界和他人。在领会道德标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用标准来评价自己或者是他人的行为,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外在社会道德评价如批评、惩罚、表扬、鼓励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着重大影响。社会评价与道德标准、动机一致时,学生道德行为得到强化。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要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家庭、学校、社会要更多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创设良好的行为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受情感体验,注意克服学生的坏习惯。

学生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开始才逐步形成的,这是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征。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低中年级的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时,往往依赖成人,易受暗示,即使独立评价,也主要是根据行为效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例如,学生在评价某个同学时,除了听从老师的评价外,往往只看同学的某一次行为的效果,比如某天没完成作业,某天上课迟到等。到了高年级时,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才能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因此,教师应经常利用教材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道德行为作出正确评价。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道德行为作出正确评价,矫正道德行为,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四步曲道德行为品德
古诗鉴赏“四步曲”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