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另类”课堂

2016-05-30 07:49余文敏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另类学生会道题

余文敏

“这道题昨天才讲过,还是有许多学生不会做。”

“这道题刚讲过,你都不会。”

“这道题讲了三遍,还有一半学生会做错。”

“这次期末考试的题目,复习时基本上都讲过,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令我非常失望。”

这些话,许多教师在讲评试卷时都说过,而且表情往往都是无奈、惋惜,甚至是愤怒。教师责怪学生不争气、脑子不好使、讲过的内容不复习巩固,昨天才讲的、刚讲过的、讲了三遍的题目都不会解答,认为学生太不尊重教师的劳动,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教师也有过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历,学生时代的体验将成为永远回不去的“美好时光”。当学生犯点小错时,教师总是会感叹:“我们那会儿读书多用功,对老师多尊重。哪会像现在的学生,让人不省心。”学生时代是回不去了,可教师还是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经常接受教师培训。培训时,教师还能重新当一回学生,不知那时的他们是否会重温学生时代的美好?玩手机、打盹、发呆、想入非非……有几位教师能自始至终从开讲时仔细地听到结束呢?要想到,初中生每天都是超负荷的学习,到了学期末,为了迎接考试,教师们争相霸占英语、体育、美术等课程,各学科试卷铺天盖地地落到学生手上,教师疯狂地讲解,学生会的讲、学生不会的也讲,唯恐漏掉一道题,唯恐浪费一秒钟。优等生上课听得懂,题目做得来,考试得分也高,也许会乐此不疲。但是后进生呢?他们听不懂、做不来……怎能不受煎熬?这样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

“喂”得多、“喂”得快、“喂”得久、“喂”得腻,都会令学生有“胀破”的苦恼。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教会学生“觅食”的本领?笔者发现,教师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觅食”时间,为学生创造“觅食”的条件,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觅食”。

为了让学生学会“觅食”,笔者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多个小组,每小组六人,按照成绩由好到差编为①~⑥号,座位按照“前三后三”排列:①号前面坐⑥号,②号前面坐⑤号,③号前面坐④号,⑥⑤④号坐前排,①②③号坐后排,①⑥号坐每排的中间。座位排好后,在平时上课时,笔者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答题的方法,让会做题的学生不仅会做,还能清晰地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讲给其他同学听。接下来,笔者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运用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体现个人的学习能力,笔者采用个人积分制;为了体现小组的合作能力,笔者用小组捆绑的方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一来,不仅有个人的奖惩,还有小组的奖惩。这三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一两个月的磨合期;这三项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尤其是坚持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评价。做好这些前期工作后,在数学试卷讲评课上,笔者就基本不用讲解了。

试卷改完后由课代表分发下去。学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要找到错处,自主订正。①②③号学生的订正速度最快(他们错得少),若有不会的题,就相互交流,和①号学生共同讨论。经过一番讨论,问题基本就能解决了(解决不了的先留着)。接着,①②③号学生开始对前排的⑥⑤④号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样下来,将近用了三十分钟。再后来,笔者这个“看客”就“粉墨登场”了,笔者会罗列出各小组在订正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如果有些问题,这组学生不会,但其他组学生会,就让其他小组派代表讲解,笔者只充当一台“收音机”;遇上稍难一点的题目,学生讲不清楚,笔者就会重新整理一遍学生的分析思路,让其他学生更加清楚解题思路,笔者只充当一台“复读机”;面对难题,笔者则会充当“内燃机”,给学生提供“动力”,帮助他们顺畅地行驶在思考的轨道中。

听一遍不如写一遍,写一遍不如做一遍,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试想,当学生不仅能听懂解题思路,还能清晰地讲解习题时,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会存在问题吗?若第一课堂的学习任务能圆满完成,学生就有时间、有兴趣到实验室、到计算机机房、到工厂、到郊外、到广阔的第二课堂中去,在实践中寻觅新的知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三县岭中学)

猜你喜欢
另类学生会道题
误会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另类四不像”登场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这道题谁会做
Q博士课堂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