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幼儿教师质量的重要保障

2016-05-31 18:58梁小丽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5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梁小丽

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使得学前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了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目标。同时,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进程中,学前教育的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尤其是幼儿教师的质量问题。幼儿教师的质量除了与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因素直接相关,还涉及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这是幼儿教师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更是幼儿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心理健康何以成为幼儿教师质量的保障

提到幼儿教师的质量,在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幼儿教师能教给幼儿多少知识作为评判幼儿教师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显然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过时、片面的做法。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感倍增,心理问题也成为了现代人健康的突出问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幼儿教师是否能给孩子心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基础也是评价幼儿教师质量的重要取决因素。

首先,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灵“根”的培育者。学前教育是“根”的教育,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基础,“根”的稳固性决定个体后期教育的整体质量。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心灵“根”的培育者,要对幼儿的心灵起到良好的启蒙与塑造作用,前提条件就是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身心健康也是保障幼儿教师质量的基本前提。

其次,幼儿教师教育失范行为的存在。幼儿教师教育失范行为的存在甚至是越来越多更是让人们意识到心理健康应该成为衡量幼儿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由于幼儿教师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教育失范行为频繁发生,许多孩子遭到教师残暴的惩罚。如2012年发生在浙江温岭幼儿教师颜某事件,2015年长春一幼儿园多名幼儿身上出现多处针孔状伤痕事件,以及2015年焦作幼儿园老师拿针扎小孩事件。据有关教育学者和心理专家分析,发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当事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可见,幼儿教师能教给幼儿多少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仅以这一个条件来衡量幼儿教师的质量,而忽略因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给孩子带来身心双方面的伤害,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第三,幼儿教师工作对象的脆弱性。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是懵懂而又特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幼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不仅对幼儿的肉体带来伤痛,还会对其造成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进而让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走到社会中也更可能会用仇视、怯懦或自卑的眼神去打量这个社会。因此,幼儿的脆弱对幼儿教师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为全面的要求,崇高的师德师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健康的身心缺一不可。

二、如何确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保障质量

提高人们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意识固然重要,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确定同样关键,标准的确定不仅可以让我们判断幼儿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有所依据,也让幼儿教师对自我心理健康的评估与调控有明确的方向。

中外学者对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已久,对其界定也都有各自的观点。例如林增学认为,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1]陈家麟认为,心理健康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郑日昌将心理健康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二是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2]王书荃眼中的心理健康是关注人的心理机能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就是说当个体置身与社会的大坏境中时,必然与环境产生相互的作用,此时,个体对社会环境做出的合理反映应该是稳定持久的平衡,这种平衡还不压抑自己的内心,能够实现自我,用一个词来解释心理健康的话,那么就是“和谐”,就是人与外部环境的一种和谐。[3]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学者、专家在对心理健康进行定义的过程中都强调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内部的协调和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一种良好心理状态。

那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为人们所公认的一个标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一些学者习惯于在普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国内,俞国良教授的观点影响较大,他认为该标准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作的认同,能够享受工作产生的幸福感;人际关系良好和谐;正确地了解、体验和控制自我,正确感知现实环境;能进行具有独创的教育,能与学生教学相长;感受真实的情绪并能有效地控制情绪。[4]幼儿教师是教师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包含了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但也有其职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幼儿教师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并提升对该职业的信念,积极投身到幼教事业中;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园长、同事、家长、幼儿等相处融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与他人;③教育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在不违背现实的情况下不断寻求进步;④能适应周围环境,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特点去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⑤学会自我调节,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挫折困难能保持积极开朗的心境。因此,衡量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界定。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构建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既要从起点即幼儿教师从业资格审查的环节来保障,同时也要注重对幼儿教师从业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以此来系统地监控幼儿教师的心理监控,确保幼儿教师的质量。

(一)在从业资格审查中测量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现代人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如果进入幼教行业就会成为一个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在从业资格考察中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排除在外,从源头上杜绝因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幼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国外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大多数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或“16种人格因素问卷”这两种量表,这两种量表中国已经引进多年,可能存在常模老化的问题,且所测量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解释当今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真实水平和内容。但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国外采用研究工具的方法来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比如通过对幼儿教师专业认同、人际关系、创新意识、环境适应以及自我调节等进行测量进而评估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例如:专业认同的测量。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了解和认可度普遍较低,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幼儿教师产生较强的职业自卑感,使人们更不愿意从事这“不起眼”的职业。为此,专业认同对幼儿教师的专业与心理的发展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个幼儿教师如果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度较高,在学习及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该职业的信念,并积极投身到幼教事业中,自然就会形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会常常导致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而降低幼儿教师的质量;有学者主张把接纳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看成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5]

(二)在从业过程中严格监控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个体的心理发展会随着其所遭遇的环境产生变化,在幼儿教师从业过程中严格监控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帮助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教师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应排除出幼教队伍,以保障幼教队伍的整体质量。例如: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监控。人们通常都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有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幼儿教师,每日的工作繁杂而且时间长,所面对的群体也比较特殊,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相应心理学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已有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使得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恶劣情绪就容易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进而对幼儿的情绪产生恶劣的影响;教学创新能力的监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师的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幼儿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和课程的开发者。如果幼儿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创新能力,无法应付教学方面的新要求,压力也随之而来了,特别是教龄比较长的老师,她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对于这一转变适应不了难免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监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教师的良好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幼儿教师和领导、同事、幼儿、家长以及家人的关系融洽,当幼儿教师能成为园长心目中的好职员,同事心目中的好同事,孩子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同时还是家人心目中的好妈妈、好儿媳、好妻子以及好女儿,那幼儿教师自然就能在家庭和事业中得到双丰收,工作情绪高昂,热情高涨,也就很好地避免了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社会科学.2000:5.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

[3]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3.

[4]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21-22.

[5]张君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思考与实践[J].小作家选刊,2013(2):65-66.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