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把商业模式引入公益,把公益理念引入商业

2016-05-31 08:00马蔚华
中国慈善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慈善商业



马蔚华:把商业模式引入公益,把公益理念引入商业

马蔚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长、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行长

备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五大理念之首。慈善公益事业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这盘“大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尤其是要注重与商业模式的结合。

公益事业推进商业式创新,首先是由其内在转型需求决定的。中国慈善正在从政府主导转向民间主导;从少数精英跟富裕阶层发起、参与、主导转向大众广泛参与;从传统的、简单的个体慈善行为转向组织化、制度化特别是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公益项目的运作模式从行政动员转向自我组织,借鉴企业经营的理念和逻辑,由内而外进行全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包括经营理念、组织架构、筹资管理、项目投资、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在壹基金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它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信用卡、互联网一元钱的爱心体现,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有序运作。

其次,商业式创新是顺应国际公益事业新潮流之举。当代国际公益事业涌现了大量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如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社会企业、公益创投,都是带有标志性的新生事物。它们普遍重视寻求公益与商业的整合,强调利用金融工具和新型商业模式,促使公益组织带来重大的社会变革。

国内有些人仍抱有陈旧观念,认为公益就是“资金的二传手”,资金要做到“零风险”,只能存银行。我们要把眼界放宽,把心胸打开,公益资金通过商业方式和投资得到了增值,更多更好地用于公益事业,岂不是更好吗?

最后,商业式创新是公益机构应对竞争、优胜劣汰的需要。2008年以来,中国各类慈善基金会的数量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接近5000家,其中大多数都是带有民间和企业背景的非公募基金会。2012年以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筹资渠道高速发展,导致筹资进一步扁平化。种种迹象表明,公益机构间的市场化竞争已成为“新常态”。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公益机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我在招商银行担任行长的15年间体会深刻,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生存空间。公益慈善行业形成的竞争格局,使公益机构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依靠创新、依靠差异化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将公益的理念植入商业,把商业的模式引入公益,在国际上已蔚然成风。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另一方面是“经营”观念不断注入公益组织的管理中,促进了现代公益的诞生。

目前,发达国家的公益组织大部分是具有公司化的法人实体,其依据就是公司法,由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决策。在中国,尽管公益慈善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历史较短,但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植入了公益理念,做公益成为企业家广为认同的普世价值观;同时,引入企业化管理的公益组织日益壮大,企业家在积极参加公益事业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如何把经营企业的思维方式,把管理企业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移植到公益组织中去,以达到公益自治的目标。

我个人自2014年初接任壹基金理事长以来,接受并大力推动了“以企业思维管理公益组织”的理念。下面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来谈谈公益机构进行商业式创新的几个重要抓手:

第一,在战略层面着眼于“社会效益最大化”。

商业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公益组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从长期的视角看,二者殊途同归。壹基金经过对战略的梳理,明确对机构业务实施“平台战略”,其核心是以“参与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转化”和“服务”两个平台功能。

所谓“转化”,就是把社会捐赠的资源有效转化为公益发展资源;所谓“服务”,就是在平台的入口和出口,把捐赠人和民间公益组织当作客户来做好服务。这样的战略,使公益机构跳出传统“献爱心”的低层次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

第二,在制度层面,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激发机构活力。

比如在绩效管理方面,壹基金探索制定了一套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比较有效地量化员工的绩效,并给予适当的激励。这一点在公益行业是相当不容易的。又如在风险管理方面,壹基金引入普华永道建立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新设了内控职位,对机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改进计划;同时,比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审计制度建设,设立由监事会领导的内审职位,每年开展内部审计,还聘请德勤等四大会计师公司实施外部审计。这使得机构的运行平稳畅顺,不止步于事件性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在文化层面,要注重梳理、提炼组织的文化精髓。

就公益组织的企业化经营而言,制度非常重要,但制度经常落后于实践,只有当文化深入人心时,制度才能自觉地被执行。

近年来,壹基金广泛开展关于机构文化的讨论,梳理、提炼机构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并通过全体员工团队建设、培训、参与机构战略讨论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我们正在加快构建一套内化于员工价值观的文化体系,让员工从内心深处形成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自觉为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与此同时,壹基金积极探索和实践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等新领域,以新的形式参与公益。通过全方位的商业式创新,壹基金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

2007年以来,壹基金项目受益298万人次,合作机构8900家次,志愿者16万人次。月捐平台多年来呈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从2009年5万人次捐赠293万,增长至2014年15万人次捐赠2698万,5年内月捐人次增长3倍、月捐金额增长近10倍。

实践证明,只有创新,公益组织才能让善款更大程度地增值,才能吸引并激励更优秀的人才加入其中,也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公益事业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虽然侧重点不一,公益事业与商业最终都是为了用活社会资源,提高人的效率,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用商业的模式来做公益,用公益的精神来办商业,必将演绎出更多精彩纷呈的故事。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慈善商业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慈善义卖
商业前沿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商业前沿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