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还是渐行渐远?
——格力与美的的机器人征程

2016-05-31 23:54王诗琪
广东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董明珠格力美的

文/王诗琪

殊途同归,还是渐行渐远?
——格力与美的的机器人征程

文/王诗琪

安川电机联手美的集团,开启机器人事业全新模式。

2015年8月初,美的集团宣布公司联合日本安川的独资子公司安川中国,计划共同投资4亿元,设立广东安川美的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及广东美的安川服务机器人有限公司。日本安川是全球机器人四大巨头之一,2014年它所占有的全球机器人市场份额约为20%。

就在同一天,同为家电巨头的格力也向媒体首次开放了其自动化生产车间。与美的寻求合作不同,在格力生产车间的机器人本体虽然来自瑞士ABB集团,但机器人及相关设备组成的生产线是由格力自主设计研发的。格力引以为傲的正是它目前涵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并获得20多项设计专利的自动化产品。

在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前后,格力和美的两大家电巨头纷纷向外界展现出积极拥抱机器人的姿态,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机器人”这三个字如今的热度和份量。这股浪潮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广东版——《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发布,在珠三角愈演愈烈。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广东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要达4000亿元,到2025年将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的国际化企业。

同属广东省智能制造风口之地,同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起步的老牌家电制造企业,但是,很明显,格力和美的在机器人领域所布的局并不相同。

格力的“机器换人”计划始于2011年,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共拥有生产和研究人员约2000人。2012年,格力提出了“3至5年实现无人车间”的目标,投入200多万元,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对“无人驾驶的自动化AGV机器人”进行研究。在机器人硬件采购上,格力电器从外地购买组装机器人的基本材料,再到厂里进行自行组装。在软件上,格力也开发出了一套适合于自身厂区情况的软件系统,以便操控机器人的日常运营。格力实施的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个人产能,一个典型数据是,2011年,格力10万员工创营收800亿元;2014年则是8万员工创营收1400亿元。

而美的集团对机器人领域的进军也是谋划已久。2013年,进入扫地机器人行业;2015年5月,作为发起单位参建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该平台将致力于对机器人各项核心技术的攻关研发;同年8月,经过与世界机器人巨头企业安川电机一年多的谈判,最终建成两家分别面向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合资公司。生产自动化的投入也颇受重视,据统计,截至2014年,美的集团自动化投资累计投入20多亿元,预计2015-2017年,该集团将新增机器人1700台。

董明珠为国家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一行讲解格力工业机器人。

若说格力是沉下去做基础智能装备制造的话,那美的则是在进一步拓展产业链至上游的核心零部件,这恰好代表了进驻机器人领域的两种思路。简单说来,“机器换人”作为科技创新,其势在必行之处在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依靠人口红利来创造经济价值在现行中国已经吃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工人的产能是制造企业必须走的路;另一方面,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本身也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格力“沉下去”,通过自主研发机器人,不仅降低了自身传统生产产品的成本,而且在基础智能装备制造上,使其拥有了一席之地;而美的则采取与腾讯、小米、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大佬合作的方式,发布“M-Smart智慧家居战略”,将产品向智能家居领域拓展,推出智能空调等产品,投资成立服务机器人公司,将产品线进一步拓展。二者在纵深之间的策略差别,可见一斑。

事实上,机器人在风口已有一段时间,但政策的出台无疑让这个领域更加炙手可热。经常被引用的数据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lFR):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5.7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截至2014年底,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超过4000家;按每万名工业机器人密度测算,未来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总需求将达到300万台。

然而在中国,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南方日报》曾指出广东省制造业所存在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产业核心技术少、产业层次不够以及产业链条不完整。这也正是中国的机器人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全省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等80%以上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机器人行业世界“四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合占国内机器人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喊出:“在五年内做到装备制造业的世界领先”的口号。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力推“双智”(智慧家居+智能制造)战略。

这些实际存在的数据空洞,使得目前中国机器人领域看上去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显得有些虚胖,对于未来也并非那么确定。早在一年以前,《三联生活周刊》组织记者对全国各地的机器人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时就发现,面对同样的数据,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悲观的观点认为“中国只是机器人购买和使用大国,绝大多数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都被机器人巨头公司占领着”;但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机器人在走‘高铁’模式,以合作代替购买,先变成大规模的制造国”。更有极端的观点认为,目前热火朝天的机器人企业中,大多数在“玩概念”。

在蓬勃与泡沫之间,在叫好与看衰之间,格力与美的各自不同的选择就颇让人玩味了。智能装备的火热与“互联网+”的浪潮不无关系,而格力与美的在这股浪潮之中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小米董事长雷军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同时获得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时,他们在台上打了一个赌,赌小米五年之内销售额能不能超过格力,赌资为10亿。董明珠的底气在于格力“有23年的基础,有科技创新研发的能力,保留了过去传统的模式”。这个赌代表了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对新兴互联网谨慎的态度以及对格力传统的重视。

恰在一年后的2014年年末,同为中国家电巨头的美的集团,向小米科技定向增股,募资12.66亿元,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业务领域达成深度合作,并在半年后联合发布真智能炫彩空调,当时智能家居的口号在中国刚刚开始叫得响亮。

格力掌门人董明珠是从底层营销人员开始一路登顶的领导者,她曾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地坚持自己“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的说法。她说:“互联网时代制造业该做什么?决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牢牢把住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产品的品质。”她同时也坦承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智能家居概念,认为没有技术支持的纯营销其实就是诈骗。因此,目前格力引以自豪的是,格力已然变成了一个装备制造公司,而董明珠喊出的最新口号则是:“在五年内做到装备制造业的世界领先。”而美的集团目前的董事长方洪波,则是在美的创始人何享健退下后,被强力推上总裁位置的职业经理人,他把美的集团的员工送到小米科技进行培训,学习“互联网思维”。面对媒体采访,方洪波认为,目前智能系统的商业模式根本不明确,各个企业都在摸索阶段。而美的采取的策略是广泛布局,人工智能、智能产品、智能语音都有,但产品和服务一定要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和有体验。

2014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1400.05亿元,在空调行业并不景气的市场上,实现同比增长16.63%;而美的集团该年的营业收入为1423亿元,同比增长17%。单看去年的数据,并不能区分出二者策略孰优孰劣,但从以上分析来看,格力和美的选择的道路,恰是面对互联网浪潮、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现状,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二者均是这场风潮中较为理性的领军者,他们的策略,对其他摇摆不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或许也能有所启示。

动态

猜你喜欢
董明珠格力美的
唤醒芬芳
执掌3000亿帝国的董明珠戴着口罩依然是“最佳辩手”
格力澄清没有不做手机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Comparative Efficacies of Next-Generation Insecticides Against Yellow Stem Borer and Their Effects on Natural Enemies in Rice Ecosystem
董明珠的“铁血”与“柔情”
格力玩“多栖”
董明珠玩任性,格力将蚕食手机市场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