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2016-06-04 20:56石羽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石羽

摘 要: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价值,从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从人的心理角度入手进行入心入脑的教育,且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简单,教育科学性匮乏。[1]这里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只重视从理论上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和社会,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真正对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学会正确生活等有指导性的教育却严重缺乏,导致大学生不能较好地调适自己,适应社会。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时,几乎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活动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也少得可怜,以至于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是后果较为严重了。二是教育方法的经验性。近年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多数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上岗位,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自己当学生时就未想通而现在就要面对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只能是凭感觉和经验开展工作,只能简单地以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大学生。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迫在眉睫,它有利于思想教育走向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笔者认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加上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之以往出现许多问题,进而表现为思想政治的某些方面不如人意。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后期。[2]这一时期,大学生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度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在校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面临巨大的压力。大学生面对压力和困惑,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面临失败,进而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情绪困惑”、“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就可能是“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思想政治问题。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都不尽人意。因为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在思想政治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上的高度相似相关,因此现在有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来做工作,这样的观念与方式方法笔者并不认同,笔者在文章中将重点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

大学生素质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与科学素质、专业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现代德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既统一又分离的辩证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与分离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大教育体系,虽然构成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框架,但由于各自所遵循的理论、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之间仍保留着相对的独立性和明显的分离性。

1.理论基础不同。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产主义信仰、社会学、哲学以及诸多人文学科为理论基础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原理为基础,要求从意向活动、认知活动、综合的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把握人的精神状况。前者与政治—伦理学模式相联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后者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联系,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

2.工作目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让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明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和品行,养成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良好品德,其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健康的人格,使学生自知、自信、自控、自律、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核心问题是学生的成长问题。

3.教育主体不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经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知识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的医务人员及其他专业背景的相关人员,他们除了要具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善于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洞悉大学生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不良的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与助人技巧的完美结合体。

4.实施途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时采用报告、讨论、座谈、个别谈心、参观访问、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榜样示范、批评与表扬等多种形式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采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形式来进行。

5.方法手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经常运用讲授与灌输的方法,力求将某种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之理解、接受、内化,并促使他们付诸行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教导的过程,带有强制性与约束性;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价值中立原则,经常采用沟通与交流的方法,不需要用说教和劝告等手段来强求当事人接受某种观点和规范,也不为之出谋划策,而是采用倾听、理解、接纳、共情等方法与学生讨论、沟通,同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强调宣泄与疏导,带有启发性和发展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性与互补性

1.工作对象的一致性。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中,都存在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尽管担当教育者的角色可能相互不同,但受教育者即工作对象却是一致的,都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

2.终极目标的共同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涉及大学生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3.工作内容的重叠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存在部分的交叉与重叠,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动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性格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较高的思想境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解决问题的互补性。一方面,许多表面上的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是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排除的结果,完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消解;或者有些表面现象完全符合心理问题的特征,但究其本质而言却是思想问题,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通过形成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个体对社会、群体、自身的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进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的共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明确彼此的界限,建立起相应的独立运行的工作体系,才能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两者之间的作用互补。

而只有当高校从事相关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之后,辩证有机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最终才有可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

[2]李克敏,肖建伟.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6.

[3]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6 .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