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6-06-06 02:49王一鸣,刘伟,张平
中国中小企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供给经济发展



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工作应有新思路

王一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工作重心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运行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增速换挡,从2010年的10.6%回落到2015年的6.9%。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回落,至去年12月已连续46个月下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亏损面扩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金融领域风险点增多。经济下行及由此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有外部性、周期性影响的因素,但主要是内生性、结构性问题,根本上是因为供需结构失衡、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需求侧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持续近20年的“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正在悄然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在2013年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之后,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至1.0%,汽车产量增长降至3.3%。与此同时,居民对消费品的品质和个性化追求与日俱增,旅游、养老、教育、培训和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迅猛增长。

从供给侧看,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过去一个时期“井喷式”扩张形成的庞大生产能力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的节奏。一方面,煤炭、钢铁、油气、有色和建材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要的高品质和个性化消费品供给不足,出现了到境外大量采购商品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侧变化,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可见,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如果说过去在传统产能市场需求还有空缺的情况下仍能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那么,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传统产能过剩,再沿用这套办法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加剧矛盾、积累风险。因此,必须将经济工作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失衡,重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面对结构调整阵痛,工作重心要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

进入新常态,伴随经济增速的阶段性转换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传统产业面临严重的过剩压力。以钢铁和煤炭为例,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超过11亿吨,但产量为8.2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4.8%;煤炭产能约40亿吨,在建产能约11亿吨,但产量仅为38.7亿吨。从供需发展的趋势判断,传统产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再像过去那样圈地建工业园区、搞大规模产能扩张的路子越来越走不下去了。产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模式,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产业发展“上台阶”,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应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向零部件和元器件生产与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环节升级,从生产低品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工业品向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消费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智能装备攀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品质和质量的需求,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再平衡。

产业发展“上台阶”,需要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这是指盘活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沉淀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将之从已经过剩的产业领域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领域、从低效供给领域转移到高效供给领域。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采取果断措施去产能,就能扭转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和企业利润下滑局面,进而促进市场预期发生积极变化,增强企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信心。

面对发展动力转换,工作重心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进入新常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数量红利快速消失,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进一步强化,生产要素成本趋于上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生产要素高强度投入转向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创新能力不足,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

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最紧要的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激发千千万万企业的创新活力,关键是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创新生态环境比创新资源更重要。因为资源是可以流动的,有了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创新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创新潜力就会充分迸发并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需要严格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透明的商业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的科技成果市场化激励机制,发达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众筹等创新金融业态,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供给。对地方政府来说,应从过去依靠行政力量抓要素供给和项目建设转向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抓政策供给和创新服务。只要创新生态环境改善了,创新型企业就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不断涌现,新的动力就会加快形成,进而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我国经济面临历史性新机遇

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必经的一个阶段,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只是其特征之一,另外两个特征是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仅就速度来说也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因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6%~7%的中高速仍然是世界范围的高速度;而且这一速度有利于我国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为积极的方面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历史性新机遇,具体体现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

从“天时”也就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看,作为处在中等偏上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很有可能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的现实基础在于:从制约潜在增长率的基本因素——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看,只有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会对潜在增长率有不利影响,但却并不会造成我国潜在增长率显著下降;目前我国工业化进入后期的冲刺阶段,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期,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大推力。

从“地利”也就是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及演变看,从非均衡发展走向均衡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地区间非均衡发展是经济欠发达的表现,也是发展中大国必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而后再带动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逐渐向均衡发展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当相对发达地区达到较高发展水平且增速开始放缓时,相对欠发达地区有可能进入高速增长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呈现了这一梯度式推进特征。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工业化,增长速度相对放缓,但其他未完成工业化的地区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这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拓展了空间。

从“人和”也就是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看,尽管人口增速开始放缓,人口老龄化趋势开始显现,但我国人口至少能从两个方面支持经济持续增长。一是人口总量大,占世界总人口的22%;二是城镇化加速带来人口结构特别是城乡结构的深刻变化,既刺激着新的需求,也推动形成新的供给。从需求看,大量农村人口城镇化会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形成市场性和发展性的新需求;从供给看,城镇化加速将缩小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会增加国民储蓄,而且会有效刺激需求。

把机遇转变为现实的关键是培育增长新动力。为此,既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注重需求侧管理,关键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需要强调的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国内需求潜力的挖掘。

在培育新的有效投资需求方面,一是适应新科技革命带动的主导产业升级要求,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资;二是适应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要求,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三是适应补齐短板和支持长远发展的要求,加大对能源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等的投资;四是适应人力资本积累的要求,加强对人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等。鉴于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投资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在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方面,必须注重改善供给。优质供给可以创造需求,低质供给则会抑制需求。我国居民消费受到抑制的最主要原因是供给质量低,医疗、食品等信息严重不对称领域的供给缺乏有效的质量安全保证。应加强质量监督,大力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通过创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来扩大消费需求。

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自哪里?大体而言,来源于三个方面: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以自主创新逐步替代技术引进和模仿,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动力;促进信息、知识、创意、制度等新生产要素不断产生,让经济增长获得更多新增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第一方面的动力来自科技创新,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动力来自制度创新以及系统创新。可见,创新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提供核心动力,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就抓住了促发展、谋未来的“牛鼻子”。

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必须大力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不仅需要满足劳动者的一般生存需求,而且需要通过发展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素质和知识积累水平,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这方面的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最为有效的投资。

消除要素配置扭曲,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通过释放改革红利和完善调控政策等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利用市场的“清洁机制”清理“僵尸企业”,鼓励创新性企业吸收、重组、盘活“僵尸企业”的存量资源。消除干预扭曲,放松管制,让市场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常态下,我国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现代服务业的充分发展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主要原因是现代服务业主体中的大部分存在于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另一部分如电信、金融、铁路、航运以及大量的公共服务部门等存在严格的管制,导致其对市场需求反应慢,因而发展速度慢。只有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放松管制,才能充分释放我国现代服务业存量、提升其发展水平,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生成。

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外贸转型升级

张燕生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不景气,很多外贸企业感受到了经营压力。当前,世界经济潜伏的矛盾、风险和不稳定性还在增加。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工业化结构政策、“跨两大洋”(TPP、TTIP)自由贸易区战略等,都存在较强的以邻为壑、保护主义和转嫁风险的外溢效应。二是当前全球油价大跌、美元债务负担增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表明世界经济风险在积累。三是当今世界经济已明显分成过度虚拟化的经济和以实体为基础的经济两个部分,国际投机资本在缺少宏观政策协调的各国经济之间寻找机会,伺机发起冲击。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我国而言,这是一个增速适度下降、转型升级加快的新阶段。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必然也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外贸企业把握这一趋势性变化,正视困难和压力,主动作出调整,就能抢占转型发展的先机。

从“十三五”时期开始,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攻坚决胜阶段,将实现从汗水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代工到自立、从中国视野到全球视野的转变。

外贸工作重点将发生变化。在提升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效益的同时,将更加注重扩大进口;在引资、引智、引技、引制的同时,将更加注重“走出去”;在推进全方位国际合作的同时,将更加注重扩大对亚非拉地区开放;在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将更加重视完善人民币汇率、利率、价格的市场形成和决定机制。

外贸方式将发生变化。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过去10年,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已从55%下降到35%,未来仍将呈下降趋势。一般贸易不仅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而且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已经达到54%。

外贸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外贸总值的比重达到37%,这一比重将继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7.7%,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总值占比则呈下降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我国将加快“走出去”步伐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对外贸企业来说,这当中蕴含巨大商机。

我国外贸进入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新阶段,适应这一趋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从国家政策导向看,2001年,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2006年,国家鼓励外贸产品原产地多元化和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国家鼓励企业创建国际营销网络、品牌,重视当地民生和社会责任。“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这意味着我国将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企业进行全球贸易布局、供应链布局、高端要素国际合作布局。

我国外贸进入扩大“一带一路”合作新阶段,为外贸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的对外开放正进入扩大对亚非拉市场开放的全方位合作新阶段。这要求我国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渠道的全球综合运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掌控和化解国际制度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普惠贸易、绿色贸易、合作贸易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的同时,构建有利于平等、包容、共享发展新规则的能力。

我国外贸进入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区合作新阶段,将营造有利于外贸企业发展的公平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将通过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逐步构建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我国外贸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在《大明会典》中,有“钱法”“钞法”,惟不见“银法”。原本并非法定货币的白银,为何在后来迅速成为主币,而成明代“朝野率皆用银”?学者万明通过十几年大量的实证研究,考察学界研究的缺环,试图接近这一现象的历史真实。白银的货币化起于大量民间交易,从赋役折银开始方才自上而下开展。白银货币的扩展与膨胀促进了社会的变迁,并最终使得张居正的财政体系改革水到渠成。这是从以实物和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财政体系的全面转型,也是中国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同时,对白银的大量需求,也使得明代的中国市场与全球产生了互动,外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性贸易网络。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猜你喜欢
供给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