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小威:德国气质特别适合用黑白胶片呈现

2016-06-07 09:19王诤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朗格德国摄影

王诤

德国是我敬佩的国家,我敬佩德国人做事的态度与精神,把一件事做好,把一件东西做到极致,而不仅仅是为了求得利益的回报。是用心,用匠人之心为求一物之完美。这仅是能用道德和良心的标准来衡量吗?朗格岂止是在做一块腕表,他是在进行艺术创作。——逄小威

4月26日,“萨克森:德国精湛工艺的家乡——逄小威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揭幕。当天,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德国大使馆文化部部长Enrico Brandt,以及本次展览承办方朗格CEO Wilhelm Schmid , 朗格市场总监Katharina Mack 等嘉宾群贤毕至。“在被称为‘图像时代的今天,摄影已经成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但是,摄影所具有的艺术创造价值还需要重新体认。在记录现实的同时,摄影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揭示人与物形象存在后面的精神,为此,摄影的语言便是一种精神的语言。逄小威先生作品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他把握并运用了与自己精神感怀相冥契的摄影语言,是一种由眼及心、由心及物的摄影过程,是一种用镜头进行的文化叙述。”范迪安在致辞中说道。

回溯过往,2015年,摄影家逄小威积极投入朗格发起的拍摄项目。为此,他行走于萨克森州的大街小巷,游走于砂石建筑,穿梭于幽谷翠林,他的镜头掠过圣尼古拉教堂、茨温格宫、古代艺术大师画廊、火车总站、蓝色奇迹大桥、砖桥,以及麦田、葡萄园、矢车菊和易北河边的白花。一个月的行程,从德累斯顿到莱比锡,从开姆尼茨到格拉苏蒂,逄小威的足迹遍及整个萨克森。他以旁观者冷静的视角,以那里的自然、历史、人文、工商传统与人物为对象,拍摄了上千张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无数条几何线条与黑白明暗构造出一个坦然、真实的德国萨克森。春夏之交的北京,柳絮翻飞。步入中国美术馆的三楼展厅,墙壁上一幅幅黑白照片所营造的氤氲的静穆质感,则让徜徉其间的观者感到宁谧,进而有所思悟。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拍人物还是建筑,如果用这种对比比较强烈的色调来展现,不论呈现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别具意味。同时,黑白色调既是摩登的也是传统的,这个概念和我们品牌的基调也十分吻合。但逄先生这次选择黑白色调来表现他的作品其实是个巧合,我们并没有要求他这样做。”朗格市场总监,也是本次展览的布展人Katharina Mack女士介绍说。

在整个展厅东面的一间偏厅中,一面墙上布满了10×5组相片。本次展览承办方德国朗格钟表公司CEO Wilhelm Schmid先生称,“逄小威的镜头完美捕捉了萨克森州一些拥有过人才华的人物,包括乐器工匠、花卉画家、工作室里的艺术家、朗格制表师等,涵盖的艺术和工艺林林总总,引人共鸣。”这组照片正是集中于对这些人物的展现,而在每一张相片中都凸显出的“重要信息”则是那一双双手,以及手中的工具与正在进行的创作对象。值得一提的还有这组照片前摆放的展柜,空落落的柜箱内静静地陈列着编号为“036”的两把刻刀与一个仿若红豆大小的手工雕刻摆轮夹板——这是整个展厅中唯有的两件同朗格表及其制作工序直接相关的物件,却以小见大体现了承办方不置一表,占尽风流的格调气度。“他们的才华源于萨克森州的悠久传统——对完美的追求,不论何事都抱持着一个简单信念,就是精益求精、全力以赴。”朗格CEO Wilhelm Schmid就展览总结说。

Q = 《北京青年》周刊A =逄小威

“我拍摄的理念就是一切顺其自然”

Q:本次展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非常想知道您作为创作者置身其间,做何感想?

A:这次共呈现了一百多张照片,在我看来布展人本身也是艺术家,两个艺术家是从摄影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艺术效果来考虑布置了这个展览,但是也分了几个主题,从城市、自然、工匠、普通人几个方面去呈现,慢慢地当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就很佩服了。他们完全是从美和视觉角度考虑,从摄影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形式的关联上考虑的。每一部分细节上又分了几块,比如城市有坐标,有网格,有城中的河等等。

Q:我们都知道摄影师是用照片说话的,但是每一幅照片的背后也都有一个动人的拍摄故事,结合此次展览的某张照片,我想听听您的讲述。

A:到了莱比锡的棉纺厂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是在北京的798,因为他的很多建筑和环境都和北京的798有相似之处。其实那个露天电影院不是我发现的,而是我的爱人发现的,看到这个电影院我很意外,这个东西一下就勾起了很多我儿时的回忆,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到了麦收的季节,经常会有放映队的人来给我们放电影,大早上的时候就有一帮孩子拿着自己家的凳子或者砖头就在银幕下面摆上了,等着晚上看一场电影。看到那个电影院的时候我觉得跟我的生活经历发生了共鸣,我用手机拍下来以后就发给了在北京的朋友们,大家都觉得特别的亲切。

Q:我发现此次展览,特别是类似德累斯顿城市风貌的呈现中,很多照片的天空都是乌云密布的,你在刻意追求一种意境?

A:德国的天空的透明度其实特别好,而且天气的变化也特别多,瞬间就会有一片乌云或者瞬间就是一场雨。3分钟一个晴天,3分钟一场雨。我们很多的片子都是在一场雨中拍的,当然尤其在黑白摄影中,我希望天空是有层次的,这样才会有一个调子,不然特别大的一片天空一片白也不是很好看。这些景色不是人为的,我随时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色。我拍摄的理念就是一切顺其自然,包括对自然风光还有对周围的环境我都会顺其自然。

“将手头的物事做到极致的专精精神”

Q:肖像摄影是您在圈内扬名立万的“绝活”,我们都想知道您的拍摄窍门,或者说有哪些流程和要求。

A:一直以来我对人像都是感兴趣的,因为人是最有灵魂的,也是最有时代气息的一个活的载体,人的精神面貌穿着打扮和气质是属于这个地区的,所以我觉得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最有力的表现其实就是人本身。

其实我拍人像的时候不太和人说话,因为我想拍这个人最本质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当对方知道我要为他拍肖像的时候,他要穿什么衣服,以什么样的状态,他其实是有准备的。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为拍摄有所准备,这种准备就是他想传递给我的,也是他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呈现给公众的。在我,如果我要拍您,那我一定会尊重您所有的准备,这就是自然的、真实的。朗格先生那天穿的那身衣服,我事先是不知道的。他生活中是不是这么穿,我也是不知道的。这就是他想传达给观众的一个形象,我一定会顺其自然。

Q:提到朗格先生,我同他有过数面之缘,他的面相非常的德国范儿,谈谈您拍摄他的故事吧。

A:拍朗格先生是我特别想要完成的一件事情。他家离德累斯顿有相当长一段距离,他这次自己开车1000多公里,走了两天,中间还休息了一晚上才到这里。我们住的酒店是他喜欢住的一个酒店,拍摄时候他的精神非常好。那组照片是在朗格表工厂车间小厅里拍的,我一定会用自然光拍,虽然当时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事先我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在这之前拍摄的就是您在大厅看到的那几张表情的,在这之前还拍了一组,就在朗格表的大厅,在他爷爷的雕像旁边,挨着雕像也拍过了。其实这组照片就是分了三个时间拍的。我本以为这张不能用了,因为光线太弱了,所以我开了最大的光圈,景深太小了。这只眼睛还挺好的,另一只眼睛和耳朵后面、头发就虚掉了。因为光圈太大光线太弱了。拍完这个我们那天的拍摄就结束了。

Q:我注意到此次您还拍摄了朗格制表师,梅森瓷器工艺师以及古典乐器制琴师,通过观摩他们的工作状态,我想您对德国制造有了一番更切实的体会。

A:没错,德国制造实际上我认为就是一个品牌的保证了,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德国制造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它不仅拥有出色的设计,品质更是值得信赖的。此次拍摄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德国的实体制造业,我听过一个故事某德国产品设计寿命就是一百年正常使用,很多人不解用这么多年不换新的这不是自己堵自己财路吗?但德国人的观念是一个产品用户可以使用百年,那么他们就有信心将这件产品卖给一亿个人,并影响亿万人信赖、推崇他的产品。这种将手头的物事做到极致的专精精神,也就是德国人性格深处沉潜的安静和不浮躁,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猜你喜欢
朗格德国摄影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摄影42℃展版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