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运用

2016-06-08 00:17张丽霞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品德课研究性思想品德

张丽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17-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最佳阶段。此时的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且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多思好问,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比较明显。随着信息的增加,社交的扩大,阅历的丰富,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书本知识和校园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欲望强烈。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去,促使他们动脑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在思想品德上更好地实现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化,最终实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要先转变观念和角色

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偏重于知识的记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而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能再把学生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帮助学生自己去感知事物,去观察、分析、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达到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品质。

2、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真实的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如开展《模拟法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学生学习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协助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和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包括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并进行合理分工。学生在充分调查研究之后,把取得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团结合作,又自主探究。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变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就有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钻研教材,挖掘素材,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国内外新闻、时事热点材料、国内外重大事件等。利用生活事例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将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创新性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猜你喜欢
品德课研究性思想品德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