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6-06-08 01:50刘静波
速读·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真实感史料教学法

刘静波

摘 要:史料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注意到史料的运用不能取代教材,并且史料的选择要做到简洁高效,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与历史感等。

关键词:史料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

史料是指构成人类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而且在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业界通常肯定运用史料教学法具有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素质等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史料教学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需要把握的几个细节。

一、史料的运用不能取代教材

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体,现有的历史教材在内容安排和文字的表述上是别的资料无法取代的。在现有的教学和考试背景下,淡化或放弃教材是绝不可取的。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使用图片或视频等史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教材的忽略。当然限于教材的篇幅等限制,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增加一些史料以丰富教学,从而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二、初中学生史料学习的现状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文字记载与一些图片等各种史料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就包括对史料的学习。但是很多初中生不喜欢学史料。初中生刚接触历史,一切都感到新鲜。在历史学习中必然会碰到很多史料,其中有一部分是文言文,历史老师们对这些文言文的史料和学生们学习的历史都十分熟悉,因此,往往也会认为学生们可以直接读懂这些文言文史料,很少关注学生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些史料。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并不是主动问老师,而是不懂就算了。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们读不懂史料,没有办法做题,乱做甚至是不做,以后见到史料时就会感到头脑发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史料敬而远之,看到史料就不可能很好地分析和作答,进而感觉到历史难学、不好考。

三、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与历史感

史料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但是不同的史料所反映出来的效果不相同,真实的史料能够为学生们反映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虚假的史料则会将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错误地看待历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他们的历史真实感。通过史料的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去,史料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历史学习问题可以让学生觉得更加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史料中有很多文字材料,这些文字材料中有文件原文、当事人的回忆材料等,此外还有各种数据、图片、纪实类的影视片、录音、实物等,这些史料都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如今的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史料的重要性,其中有许多较好的史料可以为教学所用。例如《鸦片战争的烽烟》中对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的描述,以及鸦片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等的描述都是符合实情的,可以让学生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好地感受历史。

2.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比如教学《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适当补充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教学八年级(上)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时,简要补充日军在中国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旅顺大屠杀的经过,不仅使学生的历史知识更全面,而且能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精挑细选,把最核心、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提取出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学生通过认真阅读,筛选信息,得出结论,使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培养了情感,还逐步学会了学习。

3.针对不同史料,精心设问

这是应用史料的关键。不管是课本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史料,教师都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另外,教师在讲述史料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史料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阶级立场。

4.史料应当简洁高效

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史料的选择上要注重它的实效,切忌大量史料的堆砌或出现过多繁琐的文字表述,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讲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有教师引用了①“开元四年,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②“思欲弃末敦本,阜俗安人……急于务农,不夺人时。宽赋敛,节征徭,使天下为无事。”③“开元初,上(唐玄宗)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带)粮……人物欣然。”等三段史料,试图以此来让学生来体味开元盛世。上述史料的选择对于初中学生明显的构成了认知障碍。如果我们从中挑选最核心的史料“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或最具直观实效的“米每斗三钱”,就足以让初一的学生理解当时的盛世情形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自主建构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发展史学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选择的史料应当直观易懂、简洁高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择学生更容易接收的图像类史料等。相信史料教学法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会更有实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3]冯一下.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6).

猜你喜欢
真实感史料教学法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回归真实感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