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征服、报复走向和谐

2016-06-08 11:11杨和英
电影评介 2016年6期
关键词:刘轩周星驰美人鱼

杨和英

周星驰精心执导的三年磨一剑的科幻电影《美人鱼》自从上映以来,吸引了星迷们的目光,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对于《美人鱼》,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美人鱼》是新瓶装旧酒,根本不好看,除了“周星驰”这块金字招牌外,很难找到这片子的闪光点和创新点,不是一部好的电影。有人说,《美人鱼》仍然贯穿了无厘头的天马行空般的“星爷情怀”。也有人评价,《美人鱼》不但秉承了周星驰作品中一贯的喜剧风格,还体现了他一直精心呵护的纯真、善良、美好、自我牺牲的情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的,周星驰的喜剧是一种时代标杆和文化符号,虽然《美人鱼》备受争议,口碑并无节节攀升,但正由于独一无二的“无厘头喜剧大师”的头衔使得影迷们趋之若鹜,票房仍然节节高升。在笔者看来,《美人鱼》虽然难逃“周星驰式”叙事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百态的“路径依赖”,但有别于以往的周星驰作品,在《美人鱼》富有想象力的搞笑情节之余,却暗含着一种触动灵魂深处的寓意,让人悲喜交集,它体现了一种时代的精神,一种关于爱、生命、自然的思想,而且贯彻于电影的始终。《美人鱼》的这种“大情怀”具有生态学转向的色彩,是其他周星驰作品无法比拟的,也是其独特性和超越性之所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这是一部人尽皆知的融合浪漫与惊险的童话爱情故事,还不如说是一部关注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电影”。当然,《美人鱼》在主题和剧情上没有《阿凡达》等好莱坞生态电影那么严谨深刻和惊险刺激,但在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上却毫不逊色。简单地说,初观影片,会以为是老生常谈的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如果层层深入地解构《美人鱼》,会逐渐发现它事实上演绎的是保护生态的时代主旋律,属于一部环保科幻题材。

一、 人类的征服:“轩少填海”

影片《美人鱼》的结局是男主角富豪刘轩因为爱上美人鱼珊珊而停止了填海计划,但珊珊却因为意外受伤而消失于大海之中。透过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让我们进一步追问: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究其原因,就是患有“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的人类不可一世、狂妄自大的“征服”心态,即是人类中心主义。影片着意安排了一个场景:在海边全副武装残忍地屠杀人鱼;用重型武器抓捕漏网之鱼、直升机海上遛狗、“铁板鱿鱼”情节。笔者不禁想起,丹麦人屠杀鲸鱼的历史传统,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人类的这些举动凸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念。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叙事是贪婪成性的资本家刘轩在巨额利益的驱动下,不顾自然生态的安全,试图用高科技对海湾进行开发和利用。刘轩这副贪婪自私的形象,可以用马克思的“资本胆壮论”来作最为贴切的描述:“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1]古有“精卫填海”,今是不是该有“轩少填海”呢?如果说,上古神话“精卫填海”展现的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以及人类注意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愿望和精神的话,那么电影版的“轩少填海”展示的是人类的强大,人类企图统治自然的妄想和野心。刘轩虽是“小写”的人,却隐喻的是“大写”的人类,其脾气暴躁、嚣张跋扈、贪婪残暴暗示了人类的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剧中另外一位蛇蝎美人、霸道女富豪李若兰痴迷于研究“美人鱼”,不折手段抓捕美人鱼的行径,更是真实地展现出人类丧失信仰、迷失自我、磨灭道德的精神失衡。可见,人类自诩为高等动物,可以改天换地,故而时常最狂妄也最无知地高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的确,人类在宇宙中有其特殊的位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曾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人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共同合作、成就化育了万物,但它们并不是并列的,因为“天地之德,亦待圣人而终显其功”。因此,人能够与天地协作、化育万物,这就是人有在宇宙中“效法天地”、“继天而治”的特殊作用,这种特殊作用决定了人在“三才”中居于的核心地位,人故而是“天地之心”,成为了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这种对人的高度赞誉在科技推动之下在工业文明中达到了高峰,从战争到掠夺,从发现到毁灭,人类都一味地强调“唯意志论”和环境“虚无论”,利用技术力量征服和统治自然。影片中“轩少填海”的长镜头“血腥屠杀”的特写镜头,都真实地透露出周星驰导演对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忧虑和人类纯净善良的精神世界被污染后的担心。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新时代的本质是由神话、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2]

影片中,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无敌有钱+无敌学霸”的刘轩,其实是一个外表强大、内心脆弱的“纸老虎”式人物。他从捡烧鸡吃的穷小子变成千亿级的富豪,以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来显示自己的强大,以适应物欲横流的社会贴上“胡须”来掩饰和压抑内心,变成一个自私贪婪、唯利是图的生态破坏者;尽管其内心孤独无依、空虚寂寞和恐慌脆弱。剧中李若兰调侃他“虽然有着富豪身份,但骨子里还是个乞丐”。还有影片中几次出现扯着嗓子飙高音的道尽无敌与寂寞空虚的歌曲《无敌》,真切地折射出刘轩的精神世界已变得岌岌可危,彷徨无措的心灵被逼到无家可归,亟需一位精神引领者为他指引一条回家的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把这种压抑称之为“额外压抑”。即使被看作保护他不受侵犯、给予他安全感的那一缕胡须,也显得太过于单薄;当美人鱼珊珊撕下“胡须”,揭开他那伪装面具之时,他立刻显得有些精神无措、恐慌失态。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人类虽然获取资源、征服自然的能力明显提高,但人类自身也在逐渐迷失本心,偏离在自然界中合理的位置,自认为凌驾于一切物种,随心所欲使用工具掠夺,甚至严重威胁自身的生存环境,导致生态危机的加剧,自身也成为了现代化工具的“奴隶”,自身的精神生态也出现了失衡。正如人类不敢接受现实、正视自身的人性在《美人鱼》中彻底暴露出来。马尔库塞称这样的人为“单向度”的,“单向度”的人分不清“虚假需求”和“真实需要”,对于成功趋之若鹜,深陷无尽的欲望之中不能清醒、不能自拔,正如剧中的填海工程一样,人类总是在“努力使不存在的东西存在于我们之中”。[3]

二、 自然的报复:人鱼族的复仇

影片中,刘轩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重视青罗湾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它的生态价值,结果引发人鱼族等族群的报复,人类和自然开始正面的碰撞和交锋。不可置疑,人类从小到大,从洞穴到陆地、海洋,成为地球上唯一一个不受地域限制而生存的物种。人类把自己摆在自然界“域外”,“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4],肆意地向世界、大自然掠夺和索取。然而,人类并没有强大到足以征服宇宙万物的程度。当人类无休止地烧山开荒、围海造田、破坏植被、渴泽而渔,迫使环境越来越“适应”人类的同时,也推动了自然愤怒的酝酿,促使自然“行刑”步伐的加快,接踵而至的就是地震、龙卷风、海啸、蝗灾、瘟疫等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灾害频繁的天灾人祸。这一点在影片中有所表现,为了表现大海的辽阔美丽,周星驰导演在取景、构图、光线、色彩的拍摄处理上都非常用心,加上电影3D特效的逼真效果,给我们在视听和心灵上无比震撼,进一步激发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之情,唤醒人们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平等意识。正如公益广告《最后一滴水是眼泪》中所启示的那样,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只能是人类的眼泪。而美人鱼珊珊的那句感人至深的独白,“如果世界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新鲜的空气都没有,赚更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实则是对人类无知的无情嘲讽;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分索取,一旦超出了它所能承受限度时,人类必将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人类的贪婪提出过这样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由此,想到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上帝召集所有动物讨论谁是破坏地球的首恶者时,所有的动物一致表决人类罪大恶极,要求上帝惩罚和消灭人类。面对着人类对自然肆意破坏的强大毁坏力和日益恶化的生态,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在所难免。

美国学者艾伦·韦斯曼曾在《没有完美的世界》中勾勒了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图景,算是对“人类中心论”最好的鞭挞。正如导演周星驰所言,这仅仅是开始。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提醒:“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阿含经》)。”影片中刘轩实施青罗湾的填海工程,用声呐驱赶人鱼族群,迫使它们“蜗居”一艘破船里艰难地生存着,甚至执意欲捣毁破船,使它们失去心爱的家园,连靠海为生的居民也没有了生活来源,特别是纯真善良的人鱼族群被李若兰带领的手拿大规模杀伤力武器的刽子手进行鲜血淋漓的暴力屠杀。家园的惨遭破坏,使人鱼族群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恶人的泯灭人性使人鱼族群危及生命的安全。为了保卫家园、坚守家园,美人鱼家族进行商讨决定诉诸武力,实行美人计,由美人鱼珊珊负责勾引刘轩然后群起而杀之的复仇计划。美人鱼珊珊乔装进入人类社会,潜入刘轩家中,在沙发底下屡次刺杀轩少,同时也在试图感化他,阻止海洋开发计划,从而拯救人鱼族群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家园。而当八爪鱼知道姗姗心软之后,亲自上阵打扮成厨师模样去行刺刘轩。而美人鱼珊珊不惜自己受伤,努力帮助刘轩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蜕变。影片开始时主人公刘轩以一种信心十足的胜利者形象出现,而当象征自然和女性的美人鱼因意外受伤而消失于大海时,给男主角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进一步警示我们对待大海除了可供人类使用外,还要把她当做一个具有孕育万物生命的地方,必须保护和热爱她,心存敬意,和谐共处,不要等到地球被毁灭时,才追悔莫及。正是所谓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在此,套用《大话西游》那句经典台词:“曾经,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我们没有保护它、珍惜它,等到有一天地球母亲遗弃了我们,人类将不复存在时,我们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能给我们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们会对地球说:‘我们会保护好您的。如果非要在这份保护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们希望是长长久久!”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圆融境界

美人鱼作为一种传说中半人半鱼生活在大海里的动物,往往是“真善美”的化身,象征着灵魂的净化与重生,她们唤醒渴望重生的对象,让他们抛弃邪恶腐朽的灵魂,涅槃新生;而大海作为自然万物的孕育者,像摇篮一样孕育生命,特别是美人鱼的居住地,更是孕育新的生命的沃土,唤起新生的开始。影片中,美人鱼珊珊用真善美打动了刘轩,擦亮了被利欲蒙蔽的双眼,寻回了迷失已久的良知,并用敬畏自然和生命的仁爱之心停止了填海工作,人鱼族等族群获得了解救,碧蓝的海水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景象。刘轩的幡然醒悟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完成了人类从自然“之外”到自然“之中”的位置归位,以及从以“经济理性”为特征的“经济人”到以“生态理性”为特征的“生态人”的转变。深层生态学家阿伦·奈斯把这样的人称之为“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毕竟,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25章)。正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6]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一再强调:“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存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相反,我们属于地球。”[7]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要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的自然规律行事,既要“尽人之性”,又要“尽物之性”,做到“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10章》)。

影片中现代刘轩帮助人鱼的事实和人鱼婆婆讲的明代郑和救助人鱼族的故事相得益彰,折射出周星驰导演对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展示了影片所赋予的“民胞物与”、“仁民爱物”、“青山是我身,流水是我命”的生态平等主义情怀,同时,也意味着人类可能在认识和行动上偏离了轨道,但人类并不是无可救药的,是可以救赎的。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人类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要“知足”“知止其所不知”,节制自身的欲望,摈弃“人类中心论”,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尊重和关爱其他生命体,“无以人灭天”“残生伤性”,“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在人与自然的良好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圆融境界”,在人与人交流相处中,做到平等包容的“尊重意识”,在人类个体的修养上,怀有理智与情感、精神与肉体、内在与外在相容的“和谐心态”。

结语

《美人鱼》是周星驰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并用东方文化从生态视角讲述的关于爱情的忧世影片,也是周星驰作品中最富有争议的作品。对于周星驰和《美人鱼》而言,他们不需要辩护,需要的是理解,理解这部电影的意蕴所在。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故事是否精彩绝伦、离奇曲折和波澜起伏;不在于视听效果是否让人眩目震撼;不在于剧情的衔接是否紧凑合理;不在于文化内涵是否丰富和圆满;更不在于影片的框架是否能够撑得起立意,而在于周星驰使用同样的套路、格局和伎俩透过喜剧背后的悲剧想表达和倡导的是什么。《美人鱼》告诫我们要重审我们的自然和我们的命运,并告诉我们什么是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世界,从而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信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8]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周星驰也许一个鼓吹者,他想使我们相信有一条能走和应走的和谐之路。所以,去评述或证实影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的存在、逻辑结构是否合理是不必要的。无论周星驰在影片中的叙事、观点是否合理,但有一点却很明确,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仍旧困扰着人类,人类对此问题的反思和探索至今还在进行中。最后,以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作为此篇影评的结语:“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续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归根到底必须和自然共存。”[9]

猜你喜欢
刘轩周星驰美人鱼
攀登心灵的高山
周星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周星驰 岁月没有饶过我
海里有美人鱼吗?
刘轩维
美人鱼
从周星驰电影看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