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中国歌剧艺术创作特色

2016-06-12 14:52李晨隋欣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创新

李晨+隋欣

摘 要:随着“五四”运动歌剧传入中国至今,中国歌剧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歌剧创作者不断致力于歌剧的创新,至今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道路。本文以现代歌剧《木兰诗篇》为例,从多方面分析这部歌剧的创作手法,并从中浅析中国现代歌剧的艺术创作特点。

关键词:现代中国歌剧 艺术创作 创新 木兰诗篇

一、 中国歌剧的发展

“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它全部或大部分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适当的器乐用来伴奏或烘托剧情发展。歌剧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是音乐与戏剧、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结合,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其直接来源与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娱乐活动以及在这个活动中产生的幕间剧。

1919年中国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提倡引进西方文明,歌剧也在这时传入中国。这时的中国音乐家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结合着中国的国情以及民族审美习惯等进行着大胆的尝试。黎锦辉是最早开始从事歌剧创作的作曲家,他首先创作出了儿童歌舞剧这种体裁,在创作出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之后又相继创作了《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12部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手法的儿童歌舞剧,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这么说,以黎锦辉为代表的2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萌芽时期”。30年代进入到了中国歌剧的探索时期,这时的中国作曲家大胆尝试歌剧创作,他们注重借鉴西方歌剧的艺术形式,也在创作中坚持民族化,对中国传统戏曲形式的改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岳飞》。不仅如此,这时的作曲家也服务于革命的需要,力求反应新思想,更加注重音乐的大众化,产生了聂耳田汉合作的贴近劳动人民生活,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以及以安波的《兄妹开荒》、马可的《夫妻识字》为代表的反应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秧歌剧等一系列小歌剧,为中国新歌剧的诞生积累了经验。

1945年在延安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歌剧探索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现实,也使中国歌剧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学特色,也标志着符合中国人民审美的民族歌剧的形成。《白毛女》的成功实践给当时以及以后的中国歌剧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他们继续坚持走属于中国自己的歌剧创作道路,并相继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有60、70年代创作的《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新歌剧,以及上个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创作的《伤逝》、《苍原》、《赵氏孤儿》、《木兰诗篇》等现当代歌剧。

二、 从《木兰诗篇》中看中国现代歌剧的特点

1.《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

《木兰诗篇》是于200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公演的大型歌剧,关峡作曲,刘麟编剧,首演由中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和戴玉强担任主角。《木兰诗篇》在北京首演成功后便先后在国内外巡演,并于2008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成功上演,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自创立以来首次上演的唱词全是中文的中国歌剧,也从此奠定了《木兰诗篇》在中国歌剧舞台乃至世界歌剧舞台上的地位。

歌剧《木兰诗篇》剧情来源于中国民间代代相传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剧作家刘麟以最早讲述这个故事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为基础,将剧情延伸并稍作修改,并以现代人的审美为标准来讲述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为这个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为其创造了更高的历史价值。《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叙事民歌,这篇叙事诗以质朴的语言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十余年,凯旋回归,受封领赏以及最终辞官还乡的故事,将木兰赋予了传奇色彩。表现了木兰善良勇敢,纯真质朴,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热爱父母的优良品质。《木兰诗篇》也由此表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崇高境界。它是中华民族向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展现中国民族精神的法宝。

2.《木兰诗篇》中体现出的中国现代歌剧的创作特点

(1)以历史题材为创作素材

《木兰诗篇》以花木兰代父从军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故事素材进行创作,这是中国歌剧最具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给中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中国歌剧艺术家利用这些古老的历史素材加以创新形成中国现代歌剧领域中所特有的民族风格,从最早的歌剧《白毛女》到《江姐》以及之后的《秦始皇》、《西施》、《赵氏孤儿》等,都取材于中国古今的历史故事及传说。这不仅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刻画出历代人民勇敢坚韧、自强不息的品格以及大气正义的民族气概,这是任何一种体裁都无法表现出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2)运用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以及歌剧创作手法

歌剧《木兰诗篇》一共分为“序曲”、第一乐章“代父出征”、第二乐章“军队生活”、第三章“巾帼情怀”、第四乐章“和平礼赞”五部分,歌剧描绘了四个场景,这也是典型的西方四幕歌剧。不仅如此,作曲家还借鉴了德国作曲家韦伯的“主导动机”的手法,将剧中两个主要人物花木兰和刘爽的主题贯穿于四个乐章,使整部歌剧更加完整,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从歌剧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歌剧艺术家的创作就借鉴西方歌剧,取其精华,并加入中国民族元素,形成中西合璧的中国民族歌剧之路。

(3)以诗歌、戏曲等中国风为创作元素

《木兰诗篇》的创作是以南北朝著名的叙事诗《木兰辞》为基础的,在歌剧中,对古典诗词大量的运用,并对《木兰辞》加以引申和创新,不仅保留诗歌的叙事体裁以及古文中特有的古典风格,并加入新的散文诗等体裁形式的优美语言创编歌词,使歌词更加朗朗上口并且烘托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表达。如:几乎每一个乐章都贯穿着原诗中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并根据剧情加入新的歌词。古诗词在现代歌剧中被大量运用,就如歌剧《西施》中有些唱词就运用了《诗经》中的词,使得歌剧增添了不同的韵味。

《木兰诗篇》的作曲关峡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以及传奇故事,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豫剧的《花木兰》也是众多以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为背景的艺术作品中的典范,一首《谁说女子不如男》也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曲调。这也使得《木兰诗篇》必定与豫剧元素紧紧相连。《木兰诗篇》中很多选段都以民歌以及豫剧的曲调为基础创作。最赋豫剧色彩的选段当属木兰唱段《假如我是个女人》其中运用了很多具有豫剧音乐的特色音程以及豫剧特有的乐句收束方式,不仅赋予了木兰像河南人一样的爽朗性格,也表现出木兰作为一个女人可爱俏皮的一面。这首唱段运用豫剧这种极具中国地方色彩的元素,与西方歌剧大气磅礴的咏叹调形成对比,这体现出《木兰诗篇》作为中国的民族歌剧中独特的韵味。像这样与豫剧艺术相结合的歌剧,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又能恰到好处的抒发人物情感,形象的表现剧中人物的特点。这是中国歌剧走自己道路的一个创新。

(4)用中国自己的唱法演唱歌剧

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歌剧大多使用意大利美声的唱法,但在《木兰诗篇》中却并没有完全效仿西方歌剧,它不仅从剧本以及音乐中使用中国元素,在演唱方面也完美的呈现出它作为中国歌剧所独有的民族特点。这点从女主角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从首演到之后的将近200场巡回演出,女主从彭丽媛到雷佳再到谭晶等,这些都是中国民族唱法的著名歌唱家,这些歌唱家的声音及唱法都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美声唱法。她们的声音清澈明亮中又不失中国女人亲切婉约的气质,这种民族唱法能与戏曲以及民族音调巧妙的结合,能完美的呈现出花木兰作为中国古代女人所独有的特点,这样的效果是用国际化的美声唱法无法达到的。

不仅如此,在歌剧中演员用民族唱法将西方歌剧中所具有的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完美的演绎,这也是中国歌剧一个开拓性的创举。也是中国的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结合下的产物。这也奠定了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

从上述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歌剧中西合璧的特点,近百年来几代音乐家都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中会吸取西方音乐大师创作中的精华,采用西方音乐的手法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如此,他们还致力于开辟中国特色的作品,在创作中加入中国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当代人的审美特点,从而形成了这种结合中国民族特点和西方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艺术的这种具有多元特点的中国现代歌剧。

三、 结语

《木兰诗篇》选用古代历史题材,并首次将中国古代诗歌与歌剧结合,将中国歌剧融入了更多的民族元素。从2004年这部歌剧首演至今十多年间的影响力,可以看出,中国歌剧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方向是成功的,中国歌剧也渐渐走出国门汇入世界舞台。

回首中国近百年的歌剧之路,从盲目的引进西方音乐到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入民族元素开辟中国自己的歌剧之路,中间经历了百年。通过这近百年的探索,我国的民族歌剧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歌剧也开创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国歌剧借鉴西方歌剧,取其精华,并与中国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诗歌、戏曲、民歌等中国风的元素在歌剧中大量运用。不仅如此,在中国现代歌剧中,歌剧艺术家还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在歌剧内容的改编和创作手法上跟上时代潮流,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可以说中国现代歌剧是民族性、时代性与西方古典歌剧的完美结合。这便是适合中国人自己的歌剧之路,中国歌剧艺术家也会在歌剧道路上继续创新,会创作出更多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好的中国歌剧。

参考文献:

[1]周庆恬.浅析《木兰诗篇》的成功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何成华.洋为中用——音乐会歌剧《木兰诗篇》[J].剧作家,2009(4).

[3]卜大炜.“戏曲风格咏叹调”——《木兰诗篇》的中国歌剧音乐核心价值观[J] . Opera,2015(1).

[4]潘琼.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古代历史题材歌剧的多元化创作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王娟.歌剧《木兰诗篇》艺术美之探析[D].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徐瑞岳、黄建健.试论中国现代歌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创新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