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2016-06-12 12:19赵芳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

赵芳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1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提到日程上来,各地加大力度对信息技术教学投资,学校也相继购置了电脑,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面对这和大好的新的教育举措,重要定位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成为许多教师关心的热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对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以下见解: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1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相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而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念,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第二,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第三,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第四,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3.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2.教学内容应具有可拓展性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只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为基础,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标准。放开手,把主动权给学生,学生有了主动权,这种方法在操作时有很大的弹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都可收可放,很灵活,在学习练中可以讲,在讲时可以让学生练,边讲边练。

3.多给学生练的空间

3.1少讲多练,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教师要少讲,而学生要多练。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没有必须讲的就不要讲,把那些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教学内容做必需的讲述,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小学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像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3.2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5.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多方面素质,才可能实施良好的课堂教学,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改进。以生为本,特别要重视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只有努力实践"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才可能有效,为祖国培养出信息时代高质量的人才。

猜你喜欢
计算机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