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探究

2016-06-12 13:39李娜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特点美术教育小学教学

李娜

摘要: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应符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在积极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学教学;美术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20-01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但智力还未完全开发,性格、习惯及个人喜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任。而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重要学科,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就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入手,探讨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

1.小学美术的课程特点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渐趋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今后的思维意识及能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小学美术教育从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多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1.1审美教育的渗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目的,基于美育教育基础之上的美术课程开展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教育特征,同时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观念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德育与美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体现出自身综合学科的教育特点,将美术教育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1.2趋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物质原料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呈现方式,其中关于物体空间及面积的描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实施,因此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成为了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广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并赋予美更多的艺术内涵,这对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影响深远。

1.3特殊的心理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本身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探知欲望促使下他们能够积极发掘身边事物的特点,然而在真实和虚幻之中他们一般很难辨清,注意力极易分散。

2.小学美术教育教法的探索与革新

2.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 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2创造力的培养

2.2.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2.2.2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做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做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2.2.3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作。美术作品中呈现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充分发挥其想象,对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使其创造力得以诱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我们应启发他们,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儿童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极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观察是重要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直接认识和理解,再描绘想象,建立起明晰的知觉形象。对物体的质感,形状构造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造型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儿童观察周围的一切,了解所要表现的物体的形状,质感,颜色等,训练他们的眼睛,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让自然界来陶冶其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和写生,积累表象材料,从而拓宽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结束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更重要的是运用教学的艺术对美术进行有效的教学。通过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成效。这需要我们广大小学美术老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小学生们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胜选.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 教学与管理,2014,21:116-119.

[2]吴丽梅. 新中国小学美术教育研究述评[J]. 美术教育研究,2013,18:51.

[3]赵志强. 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J]. 才智,2013,22:129.

[4]高秀艳,刘颖.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探究[J]. 艺术教育,2016,02:136-137.

[5]张方方.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探究[J]. 艺术科技,2013,08:297.

猜你喜欢
课程特点美术教育小学教学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
基于“微课”模式《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方法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