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人生之“笑”

2016-06-12 15:41杨大忠
关键词:柳妈守节教义

杨大忠

祥林嫂的一生几乎完全是黑暗的,但鲁迅先生并没有对其“一黑到底”,而是给她的人生增添了些许亮色,这可以小说中出现的祥林嫂的三次“笑”为代表。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来看,这使作品显得真实而客观;从艺术效果来看,更能够反衬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深刻性。

一、第一次“笑”

祥林嫂的初次“笑”,是第一次来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安定下来后。繁重的劳动与剥削不仅没有使她感到厌倦与痛苦,反而使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按照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中的说法:“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心理。”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探寻祥林嫂的思想,同时也淡化了《祝福》主题的深刻性。

可以肯定的是,祥林去世后,祥林嫂是绝对愿意恪守“从一而终”的封建教义矢志守节的,这与婆婆打算卖掉祥林嫂给小儿子娶亲的愿望相违背。这一点祥林嫂心知肚明。为了达到守节的愿望,祥林嫂不得不只身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她竟然“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想以自己的勤劳打动鲁府,让鲁府长期留下自己,使自己能够继续为前夫守节,恪守封建教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也就是说,只要能够为前夫守节,祥林嫂做牛做马都愿意,她是根本不在乎物质生活好坏的。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婆婆尊重祥林嫂的守节愿望,让她继续留在家中,而没有卖掉她的想法,哪怕在婆婆身边过着“非人生活”,祥林嫂也绝不会感到“辛酸”的;相反,她甚至可能感到满足,因为守节愿望达成了。《教学参考书》说由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脸上的“笑影”,我们可以领略到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此论之所以值得商榷,就在于这个结论似乎将着重点放在了祥林嫂的人身层面与物质生活层面而没有注意到祥林嫂的精神世界,似乎祥林嫂逃离婆家是出于婆婆对她的人身迫害、对繁重劳动折磨的恐惧以及对粗陋的物质生活的不满。

祥林嫂为捍卫自己的守节权利,宁愿在鲁镇做承受繁重劳动的奴隶;而且竟然由此脸上有了“笑影”。这不能不令人震惊《祝福》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一个寡妇,衷心愿意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为此不惜做奴隶而甘之如饴,但终究逃脱不了爬向坟墓的命运。这种荒谬的悖论,可见吃人的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严重到了何等程度。《教学参考书》说由祥林嫂的“笑影”领略到她“随遇而安的心理”说得未免太表面化。说祥林嫂“随遇而安”没有错,但没有点明此处“遇”的条件就大成问题了。因为祥林嫂“随遇而安”是有条件限制的:所“遇”必须是婆婆找不到的地方,而且还要能使自己为死鬼丈夫守节而不受干扰。这样她才能“安”下来。

二、第二、第三次“笑”

祥林嫂夫死子丧后重来鲁镇,这段时期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时期。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就是在这段时期,小说中竟然出现了祥林嫂的两次“笑”。

这两次“笑”,是围绕祥林嫂为何嫁给贺老六的问题展开的。柳妈首先质疑祥林嫂再嫁贺老六时的拼死反抗纯粹是假正经,祥林嫂尴尬地回答:“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接着,祥林嫂“笑了”。

祥林嫂此处的“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黄华伟老师在《她为什么是“笑了”——细读〈祝福〉中祥林嫂的笑》一文中,将祥林嫂此处的“笑”解读得相当有诗意:“她回想起的是她作为女人的‘幸福,——她露出了女性天生的温柔甚至羞涩。——这是苦难汪洋中开出的一朵美丽浪花。——但这似乎让她感到‘不应该,于是她‘很局促了,于是它转瞬即逝,但是我们由此看到了渴望幸福的所有海水。……‘她笑了,于是悲苦深重,于是血肉丰满。”此论似乎可备一说,但问题是:祥林嫂能“渴望幸福的所有海水”吗?祥林嫂本来就认为自己是违背了封建礼教的罪人,她渴望的只是人们能把她看作“正常人”,如此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幸福的所有海水”?她是想都不敢想的。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9期刊载了侯玉双老师的《祥林嫂的三“笑”》一文,认为祥林嫂此时的“笑”:“只能是作为一个女人,回忆与丈夫相亲相爱的情景,身心得到了享受与安慰,是人性真实自然的流露。这就给读者深刻的启示:无论封建社会给予中国劳动妇女多么深重的灾难,但在根本上她们要求做正常人的一切欲望是永远不可剥夺的。这一‘笑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违背人性、摧残人性的罪恶。”这种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拙文《也说祥林嫂的一“笑”》在侯老师结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这是祥林嫂一种苍白的自我辩解时的表情,是面对封建礼教责问时一种难堪的掩饰。此处的‘笑,是祥林嫂在柳妈面前作出的痛悔的‘笑,反映了祥林嫂在众人面前无奈而又不得不表现出‘自我忏悔,虽然她心里可能不承认自己嫁贺老六是个错误,但在众人面前,她却无法不表现出自己的后悔之情,以此来希求别人给她一个做‘正常人的机会。祥林嫂的这一‘笑,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礼教不仅残害了妇女的肉体,更可怕的是,它毒害了妇女的思想,压制了妇女正常的心理需求而不得不接受它的束缚。”(见《中学语文之友》2011年第5期)现在,笔者在原有结论的基础上对祥林嫂的这一“笑”作出更进一步的解读。

且看这一“笑”是如何产生的。柳妈连续追问祥林嫂:“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祥林嫂最终屈从于贺老六,真像柳妈所说是祥林嫂自己愿意的吗?祥林嫂当然不会承认,因为她当时的拼死抗争绝对是发自内心的举动。然而,自己终究没有死掉,而是最终成了贺老六的女人。所以,无论祥林嫂在柳妈面前怎么解释,自己终究没有为前夫殉节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对于活着的祥林嫂来说是充满屈辱的噩梦,在世人眼里又成了祥林嫂的罪状。祥林嫂当然深知这层利害关系,因而在柳妈的连续追问下,祥林嫂自认为理屈词穷,只能尴尬地以“笑”来搪塞掩饰。因而这一“笑”又是祥林嫂对“从一而终”的封建教义的彻底妥协,间接反映出祥林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违背封建礼教的罪人,认为自己受到人们的唾弃是理所当然的。

尚有另一层证据可以支撑上述观点:当柳妈“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时,祥林嫂一下子变得局促起来,“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是小说中第三次提到祥林嫂的“笑”,但却是以“笑容”的突然收敛为终结。这种反应如同被人戳到了痛处后,赶紧通过动作、神情的转换试图离开原来的话题。祥林嫂为什么如此敏感?自然是柳妈盯住了她额角上的伤疤所致,而这伤疤正是她终身屈辱的标志。因为这伤疤是她恪守“从一而终”封建教义未遂,为前夫守节半途而废的产物。面对柳妈盯着自己额角时嘲弄的眼光,祥林嫂眼光的避让正反映了她的心虚,这显然又是她认为自己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表现出的心虚气冷,是一种对封建教义的彻底妥协。

祥林嫂的一生,充满艰辛、屈辱和鄙视,但就在她暗淡无光的世界里,出现了几处难得的“笑”。由祥林嫂的三次“笑”,我们能更进一步看出《祝福》思想的深刻性:祥林嫂非常愿意为前夫祥林守节,为此不惜以死抗争,但她在经历了第二次婚姻后,又深以为自己是违背封建礼教的罪人。祥林嫂作为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她的最大悲剧在于,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而不自知,反而心甘情愿地恪守封建礼教的教义,至死不悔。由此也可看出鲁迅先生一再强调改变国民思想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柳妈守节教义
刑事追缴的教义学构造
唐张守节与司马贞同为张嘉会弟子考
网络空间教唆自杀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教义学展开
不可忽视的“局内人”
刑法适用与刑法教义学的向度
苏武守节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中柳妈的艺术形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