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闻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016-06-12 18:00张孔义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张孔义

摘 要:新闻阅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亟须建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系列——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的主要内容、初步形成读图能力、能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能辨析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能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并创设达成这些目标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新闻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新闻是指报纸、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记录最近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海量的信息和最大的受众群体等特点。每天在各种媒体上发布的新闻数量之大,包含的内容之广,是任何其他种类的文体不可比拟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只要具有初等以上文化水平,他可能不一定阅读文学作品或科普类文章,但或多或少都阅读新闻,或者读报纸,或者听广播,或者看网络,等等。可以说,阅读新闻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素养。

阅读新闻的能力看似简单,也就是认读最常用的文字,了解新闻的内容。其实不然,只有能判断新闻的价值,能识别新闻的真伪,这才是真正具有阅读新闻的能力。目前,中学的新闻教学,远远不足以培养现代社会阅读新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亟须对新闻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新闻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浏览新课程的相关教材和一线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设计,会看到目前新闻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一)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偏少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材为例,整个中学阶段,只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有新闻的教学内容,一共6篇课文。即使加上有的高中可能开设的选修课模块《新闻阅读与实践》,这样的分量也不足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阅读新闻的能力。况且,很多高中并没有开设有关新闻教学内容的选修模块。

(二)阅读新闻的时效感缺失

中学的新闻教学不侧重于教学生阅读现时的新闻,而是把重点放在阅读过去的新闻,缺失了阅读新闻的时效感。由于教材内容的编选要求必须具有典范性,因此,入选教材的新闻往往都是经过时间淘汰而积淀下来的经典新闻,它们更适宜于研究,而不一定适宜于训练阅读新闻的能力。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阅读现时的新闻,只有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的人才会去研读历史积累下来的典范新闻。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阅读新闻的能力,和研究新闻而阅读新闻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只要具有日常阅读新闻的能力即可。

(三)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存在偏差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的课后设置了三个练习,分别是“新闻的叙事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语言的品析”,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点展开的。再来看看高中的新闻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等;《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等。从这些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新闻阅读教学的偏差主要是:(1)初高中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都着重教新闻的结构、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特点等知识内容,没有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2)缺乏真正的阅读新闻能力的培养,教学往往很快游离阅读的训练而转移到新闻写作教学上去;(3)教了不属于真实新闻阅读中所需要的东西,例如,真实的新闻阅读,基本上是不需要“品味语言”的。可见,就是这些少量的新闻教学内容,其教学定位主要是教新闻知识和新闻写作,而没有真正在培养阅读新闻能力上着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少教师认为,新闻简单易懂,不用教学,学生也会阅读。其实,这是对“会阅读新闻”的肤浅理解。如前所述,真正会读新闻,并非是指能认读新闻的文字,而是在于能判断新闻的价值和真伪。这是需要经过反复教学,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才有可能养成的能力。

二、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的建构

要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必须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新闻阅读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即围绕培养新闻阅读能力来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新闻教学目标系列,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那么,中学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系列应该怎样建构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学习和梳理语文课程标准,并根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新闻的实际情况,给出初步的答案。

目标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我们知道,阅读需要建构图式,图式就是储存在大脑中的过去获得的知识结构,或者说是认识构架,以便人们认识新信息时有可资利用的参照物。学生了解了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也就可以形成新闻读写的图式,从而有利于阅读新闻时快速地把握新闻所传递的信息。传统的新闻新闻教学把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有其合理之处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所有新闻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目标2: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关心国内外大事,是否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1]24。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提前到初中进行培养。因为,能力的形成要从培养兴趣和习惯开始。在新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自觉抵制庸俗信息的风气。

目标3: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的主要内容,收集有用的信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新闻,往往采取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快速搜索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学生采用精读的方法去揣摩新闻语言、反复阅读新闻是不符合真实的阅读情景的。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标准》)所说的“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2]15这一教学目标,相比较而言,《高中标准》对这一项教学目标就表达得更为准确了:“指导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学会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 [1]31

目标4:初步形成读图能力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已越来越多地利用图片来传递各种信息,因此,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读图能力,否则将会失去对某些信息的把握。西方的语言课程标准一般都把读图能力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加以培养。

目标5:能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并能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教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15这虽然是针对阅读议论文而言的,但是同样适用于阅读新闻。在这一目标上,《高中标准》表达得更为清楚:“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1]16

目标6:能辨析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

新闻报道其实就是一种宣传手段,作为手段,有可能是起积极的作用,也有可能是起消极的作用。《高中标准》提出阅读新闻要“辨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1]21,应该是指要引导学生辨析哪些宣传方式起到积极的表达效果,哪些宣传方式起到消极的表达效果,尤其注意哪些是为了误导读者所运用的宣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目标7:能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

这是新闻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成的目标,其实质既是教给学生读新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知道,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现实的新闻。任何新闻报道都经过了记者对客观现实的取舍,选择陈述什么现实、不陈述什么现实,有的新闻报道甚至为了传递某种观念、达到某些目的而不惜伪造事实。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各种新闻报道,避免受到误导。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高中标准》的有关教学建议:阅读新闻“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自己的评判” [1]31。

以上所列的七点,可以说是新闻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当然,还有一些教学目标没有包含在内,主要是考虑到整个中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不可能都一一罗列并进行教学。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系列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安排。我们可以在中学的新闻阅读教学中,统筹兼顾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不同课程模块中涉及的新闻教学内容,逐一落实这些教学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达成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的途径创新

有了教学目标,还需要有达成目标的相应有效途径。世上达到目标的途径不是唯一的,但存在着一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供选择。需要注意的是,途径要和目标相适应才有可能见效。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不论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采取基本相同的途径。例如,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流程:整体感知—重点品读—拓展探究—模仿运用。这样的流程,可能对达成某些教学目标是有效的,但却对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可能是南辕北辙。下面,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途径,以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达成目标1的途径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这主要是属于知识维度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和掌握难度不大,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反复的教学。教学内容可以选用经典新闻,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可以参照宁鸿彬老师的教学[3]进行设计。

(1)快速默读新闻。这是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也是人们最常用的阅读新闻的方法。

(2)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标题,往往包含人物和事件等。

(3)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导语,一般包含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

(4)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主体,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展开,也就是课文中有关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

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缩写、分析、比较,来理解典型新闻的结构特点,即大多数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材料,由标题、导语、主体、次要事件或背景资料,对新闻内容逐层展开。

(5)标题中的“横渡长江”能否改为“胜利渡江”?(不行,因为还没胜利)这是理解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6)能否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为题来发表?(不行,重大新闻要即时播报)这是理解新闻的及时性特点。

(7)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快速默读一篇新闻,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并在班上汇报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所包含的要素。这是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有关新闻结构特点来阅读和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

以上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起新闻阅读和写作的认知图式,为以后阅读新闻快速把握信息奠定基础。这些教学活动,也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教会学生怎样根据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

(二)达成目标2的途径

“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这是属于情感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运用才可能获得。教学内容可选择阅读当下的新闻。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课前准备。每个学生收集值得推荐给同学的国内外当天新闻一则,并思考收集途径和推荐理由。

(2)小组交流讨论。小组内交流各自推荐的新闻内容,并说明收集的途径和推荐的理由;选出组内最有价值的两则新闻,并说明其价值所在。

(3)全班展示。小组代表上台解说所推荐的新闻,并说明选这两则新闻的理由。

(4)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推荐新闻的理由,从中概括出有价值的新闻的特征,如重要性、显著性、独特性、客观性、趣味性等。

(5)课后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开展推荐有价值的新闻的活动,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新闻,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按学号轮流介绍一则新闻,并对其进行评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渐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新闻的内容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新闻也要不断提高阅读的品味,从阅读有趣的新闻,发展为阅读有用的新闻,再发展为传播最有价值的新闻。同时还要认识到作为负责任的社会一员,要自觉地拒绝庸俗新闻,反对炒作的新闻。

(三)达成目标3的途径

“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的有用信息”,这主要是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可能获得。教学内容可以选用当下的新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一定数量的报纸,并收集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学生分组。把全班学生随机分小组,或按照兴趣分组,告诉学生本次小组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如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小组评价的方法等。

(2)发放资料。每组学生发给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某种报纸。

(3)分工合作。要求小组学生分工快速浏览报纸,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收集某一专题的相关信息;然后在小组内汇总收集到的该专题的信息。专题可以由教师预先选定,也就是假设读者角色去捕捉关键信息。例如,作为学生收集与学习有关的资讯、作为求职者收集与就业有关的信息、作为旅游者收集与旅游有关的信息、作为创业者收集与创业有关的信息、作为领导干部收集有关社会动态的信息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当前主要兴趣来确定收集信息的专题,这是从自我需要出发去捕捉关键信息。

(4)展示预评价。各小组在班级上介绍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其他小组派代表评价所介绍的信息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报纸,通过阅读报纸收集对学习、工作或生活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快速阅读报纸,改掉阅读报纸的不良习惯,避免因阅读报纸而浪费大量的时间。

(四)达成目标4的途径

“初步形成读图能力”,这主要是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新闻图片,因为经典的新闻图片基本都是摄影者通过捕捉瞬间镜头来再现重要的历史时刻,表达深远的意义。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仔细观察新闻图片,说说画面中心的人物或景物是什么。

(2)再仔细观察新闻图片,说说图片的背景和细节有什么(如周围环境,人物的神情、动作、衣着等)。

(3)思考并说明图片中心和背景的关系,探讨记者用该图片来表达什么含义。

(4)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该图片的内容。

(5)反思与总结观看图片的基本方法,例如:观看图片的中心,了解图片的背景,注意图片的细节,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思考记者想要表达的含义,等等。

(5)运用学会观看新闻图片的方法,连续去观赏一些新闻图片,注意系统地观察和思考,例如提示学生:你在这幅新闻图片上首先注意到的是什么?再仔细观察还看到什么?图片里会有什么故事?图片试图表达了什么?看到这幅画后你会联想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6)给图片拟标题,或写一段解说词。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经典新闻图片的观看、分析、联想、表达,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读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仔细观看画面上,切忌在学生粗略地扫描图片后就要学生谈论观看图片有什么感想、心情如何等,因为这样会造成学生浮光掠影地看图片,想当然地自说一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达成目标5的途径

“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同样需要进行多次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此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当下的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这里所讲的“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主要是指新闻内容对所表达的事实和观点的方式。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我看新闻的事实(或记者陈述的事实)。

(2)我看新闻的观点(或记者的评论)。

(3)我看新闻的新闻事实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深刻认识到:好的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但是,阅读新闻时切忌只关注事实而忽略了记者陈述事实的真实意图。阅读新闻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既要弄清事实是什么,也要弄懂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是什么。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教学,才能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达成目标6的途径

“辨别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写作新闻往往就是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新闻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而不顾事实地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手段来诱导读者。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在阅读中识别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手段。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新闻来指导学生理解积极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选择当下的夸大其词、追求嘘头的新闻来指导学生识别消极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活动:

(1)阅读一组经典的优秀新闻。

(2)分析其宣传方式和效果。

(3)阅读一组追求噱头的新闻。

(4)分析其宣传方式和效果。

(5)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如从宣传方式(纪实法、自叙法、植入法、图文法、数据法、修辞法……)的角度,比较分析积极与消极效果的宣传方式的差异,加深认识。

(6)对某些境外居心不良的新闻的宣传手段保持警觉。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新闻的分析和评判能力,避免受居心不良的新闻所误导。

(七)达成目标7的途径

“辨析新闻的价值和真伪”是阅读新闻的最高能力,这要求读者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对新闻的价值和真实性作出自己的评判。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假新闻进行比较分析。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出示一组已经证实为虚假的新闻,讨论分析其虚假之处,并说明理由。

(2)总结虚假新闻的一些特点,例如:违背常理(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反复出现(内容基本相同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在不同的时间内反复出现);纯属猜测(内容以猜测为主,不经多方考证);虚张声势(夸大其词,过度渲染);互相矛盾(报道同一事件的新闻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等等。

(3)总结判断新闻真伪的策略,例如:独立思考,不偏信盲从;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查找报道同一事件的多篇新闻比较分析,如有可能亲自核实;等等。

通过对假新闻的分析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试图建构的新闻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途径,仅仅是在进行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尚需要一线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宁鸿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1997(9):13.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