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裳诉》筝技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2016-06-14 07:37曹丽娜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音乐风格古筝情感

曹丽娜(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0)



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裳诉》筝技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曹丽娜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是作曲家周煜国在其创作的《乡韵》音调基础上扩展而成。本文着重论述筝技探究和情感表达两方面,从乐曲的音乐风格、主题表现进一步分析筝技掌握和情感把握巧妙融合,使乐曲演奏得到提高,探析乐曲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古筝;《云裳诉》;筝技;情感;音乐风格

“云裳”一词,源自李白的《清平调词》首句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曲调运用了陕西“碗碗腔”,音调哀婉凄切,生动描绘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间戏剧性的爱情悲剧。整首作品古筝与钢琴慢板委婉悲切地对答,快板层层推进, 古朴的陕西筝曲和浪漫的现代曲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演奏时指尖细致的强弱控制、微妙的层次把握、以及极大的爆发力和张力,无一不体现了乐曲对演奏者成熟的技术技巧、准确的情感拿捏和高度的艺术造诣的高要求。

一 、《云裳诉》的技法探究

中国古筝传统曲主要分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在传统乐曲中,左手的吟揉按滑技巧比较丰富,但右手的弹奏技巧只有“连弹”“花指” “勾”“拖”“抹”及其组合。河南、山东流派有类似“摇指”的大、小关节托劈,但长度一般都不超过一拍,演奏技法少而简单。

(一)吟揉按滑的考究

陕西筝曲常用G调演奏,其素材主要来源于当地的戏曲以及说唱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唱腔有秦腔、迷胡和碗碗腔等,为七声音阶的民族调式,音阶又可细分为“欢音”和“苦(哭)音”两种。《云裳诉》运用的是苦音音阶。“苦音”的特性音为微#F和微bB,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为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在演奏时需要偏高,七级音偏低。

《云裳诉》在演奏方面,主要难点在于陕西筝曲特有的大指按弦,以及F和B的按、滑、揉的声腔化。

谱例1 第5-8小节

第五小节的E需要左手提前按至微#F,在右手弹下去瞬间松开,类似前点音的处理。强劲有力的旋律音在级进下行和跳进错杂中,由慢渐快直冲而下。在这一连串音中,C -微bB和微#F-E需要左手由密颤到下滑来衔接。因A-D是一个四度大跳,可用快速的上滑音来模仿碗碗腔伴奏乐器板胡音色,让整个乐句充满戏剧性的张力。乐句最后由刮奏落在苦音微#F上,左手的颤音根据旋律强弱处理缓急,连续不断的微#F近似人声的哭腔,似乎预示着全曲强烈的悲剧色彩。

(二)多种摇指的合理安排

随着各类筝曲在情感和音乐表现力的需求,古筝“摇指”这一指法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且衍生出以拇指摇为基础的多种演奏技法,如双指摇、三指摇、八度摇、扫摇等。拇指摇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根据不同的流派、演奏要求可分为扎桩摇、悬腕摇、快速托劈摇等。

慢板中,古筝与钢琴的对话好似讲述唐玄宗和杨玉环“缓歌慢舞凝丝竹”的美好生活。

古筝相同的两句摇指可采用扎桩摇和悬腕摇。后一句摇指频率稍缓和,在琴弦二分之一处悬腕摇,仿佛是前一句的哭诉,婉转绵长。

小快板有一段长达32小节旋律性极强的长摇。曲谱中明确表明“如歌地”,但钢琴连续的八分音符催奏,摇指却要做到从容明快。在演奏整段摇指中,建议运用不断游离状态的悬腕摇做出层次,配以左手缠绵的按滑体现出音乐的歌唱性。

(三 )快速指序的编排

“任何一个流派或学派或是一个乐种、一种演奏形势的形成、命名或定名都不会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归路和条件的。”近些年,快速技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古筝演奏家赵曼琴在其编写的《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中,总结了传统古筝演奏技法原理,并把它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总结成一套独特的快速指序,解决了古筝在旋律进行中如何快而不慌。

(四)拇指大关节托劈的运用:

大关节托劈大多适用于北方筝曲(山东筝曲用小关节托劈)。而对于生长在南方,常用小关节练习的演奏者来说,有些困难,需加强训练。大关节托劈是在手腕和臂的自然带动下跟关节来回运动,音色扎实,有穿透力。

小快板开始连续的单音旋律即用大关节托劈,先做一个sfp,再渐强推进。旋律棱角分明,营造出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铮铮然氛围。

二、《云裳诉》的情感体现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无声的,它靠自己的空间、布局,颜色等实体特征去传达情愫。而音乐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语言,用抽象含蓄的方式,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织体、动机、调性等,激发听众无限的想像力,在时间流动中向听众传达乐曲情感,传达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

(一)曲中声尽情亦浓

两个八分音符的A后面紧接着一个八分休止,絮絮自语,欲言又止,似乎有着道不尽的情,却又不知从何诉说。演奏时,两组A的处理要更为细致。尤其第二组A前面的F、G可以做一个小小的音量上的推进。再到la时,做个强弱对比,让音乐细节部分有些张力后,瞬间被后面八分音符的休止收住,犹如恍恍惚惚的凄惶处境。

摇指由强渐弱,徐徐下行到A,委婉深情地吟唱着。八分休止如同哽咽声,紧接上行三级跳进,C到微bB苦音的出现,演奏时可以着重强调,使音乐形象入木三分,生动感人。乐谱虽被休止符号割裂,但并未隔断内心情感交流。由此分析,休止符也是表达作品内涵和营造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法。

(二)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二度创作是体现演奏者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力以及蕴含在内心的一种丰富情感的迸发。正如小提琴家梅纽因所指出:“演奏家的任务是什么?他处在作曲家和听众之间,把活的因素传给写在谱表的音符,把它们的生活脉动恢复起来。”作品的成功,可以通过演奏家的二度创作,赋予音符生命力。

此乐句选自演奏速度自由的华彩乐段。古筝solo最能体现演奏者的情绪,打动心灵。音乐的张力、演奏者的爆发力是触动乐曲情感的导火线。乐曲六个大撮与扫弦f音量可改为铿锵有力扫摇,并做成sfp,左手则在摇指快结束时扫弦。第二个音时,立即弱下,接着做pp--p--mf--f--ff---fff的渐强,使音乐在渐快中拉宽拉大。谱例2中第三小节可以在C到B下滑时延长,极力强调苦音的出现,配以左手密颤,扣人心弦。在演奏此乐段时,需要把真情实感投入,才能真实再现音乐的内涵,也能体现演奏者二度创作能力,良好的爆发力以及对音乐张力的控制。

三、结 语

音乐表演者若仅靠表演,内心却冷若冰霜,是不可能成为作曲家与听众的完美桥梁。音乐表演还需要演奏者过硬的基本功、对音乐极高的敏锐度、丰富的想象力、贴切的理解力和良好的乐感与心理素质,并通过眼睛审美与耳朵聆听,结合气息的运用和肢体的运力,将之融会贯通,才能够将音乐表达得真实而内在,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心手合一”。

参考文献:

[1]高拂晓.感性与理性之间——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美学之思[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报,2005(04).

[2]李萌.中国现代筝曲集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杨健.音乐表演的情感唯度[J].上海:上海音乐艺术学院学报,2005(3).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曹丽娜(1990-),女,汉族,江苏省东台市,本科,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民族管弦乐古筝演奏。

猜你喜欢
音乐风格古筝情感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情感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别具一格的“美国式”音乐风格——浅析约翰·科里亚诺《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的创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