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留守儿童亟待关注

2016-06-15 17:44吴刚
现代家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儿童孩子

吴刚

【编者按】

2016年2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此标准推论,城市中的留守儿童同样数量惊人。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父母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变大,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有媒体曾针对中国“80后”父母亲子陪伴现状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七成的“80后”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在超过2000个受访家庭中,真正能够给予孩子适当陪伴的受访家庭,仅占到了9.17%。亲情缺失使城市中的留守儿童感到空虚迷茫,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和现象。

城市中的留守儿童问题究竟有多严重?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进?带着这些沉重的问题,本刊记者展开新闻采访。

怎一个忙字了得

周五下午,记者来到郑州某幼儿园门口采访。这家幼儿园开设有全托班,孩子只有周末才能与父母团聚。这个时候幼儿园门口已经聚集了二十几位年轻的父母,都是来接全托班孩子的。

曲女士,29岁,供职于一家建筑公司,是一名事业有成的项目经理,女儿4岁半。接受采访时她说:“我女儿对全托比较适应,不哭不闹。不适应也没办法呀!当初也闹过,习惯了就好了。不是我狠心,实在是没办法。孩子的爸爸和我在同一家公司,他也是一名项目经理,负责外地工程,一走就是一年半载,我又不想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交给长辈照顾,只好这样将就着。我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但父母的事业总不能抛弃吧?我太想回家做全职妈妈了,但也只是想一想,空中楼阁是不能当真的!只是委屈孩子了……”记者发现,她的眼中有莹莹的泪光。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曲女士的丈夫古先生。他说:“我经常梦到女儿,太想她了!每次离开家的时候,我耳边就响起周华健的那首《其实不想走》:‘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你要相信我,再不用多久,我要你和我今生一起度过……我对女儿的感情就是这样的。我真的想天天陪着她,但是不可能啊!我是项目负责人,工程出了问题我怎么向领导交代?我对家庭教育不在行,还是交给幼儿园老师比较好,老师比我专业。我想,只要上最好的幼儿园,报最贵的兴趣班,孩子的成长应该没问题,毕竟我投入了更高的成本。”

薛先生是来接孙子的。他告诉记者:“儿媳去北京上研究生了,儿子不会带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给我和老伴。反正我和老伴身体好,闲着没事,照顾孙子也是一种乐趣。不过,管吃管住没问题,教育我们可不懂。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啊,玩智能手机、iPad比我熟练多了。有一天,他用奶奶的手机跟妈妈视频对话,把我们惊呆了,这玩意儿我们都没玩过。都说祖辈溺爱孙辈,儿媳也经常为这生我们的气,但孩子真的太可怜了,成年累月见不到妈妈,周末两天在家无聊得很,跟孤儿似的。对,我看我孙子就是留守儿童。身边没有妈妈,多几个玩具还不成吗?”

记者在南阳市某中学采访时,副校长郑先生说:“据我所知,我校有不少学生长年见不到父母,要么住校,要么随祖辈生活。开家长会时我特意打听过,家长长年不在孩子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是父母一方职务升迁,去了郑州或北京,有的是父母去别的城市做生意,有的则是图省事,懒得管孩子。这样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事业成功。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成功代价太大,看看他们的孩子就知道了。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和思想、行为榜样,城市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合群、不爱说话、说话声音小、集体观念差、花钱大手大脚等毛病,发展下去有可能出大问题,至少不会像父母那样有上进心。”

濮阳市某小学的韩老师认为,不排除一些家长确实工作忙,脱不开身,但至少一半家长的“忙”只是托词。她说:“有一次开家长会,我对一位妈妈说,希望你以后多陪陪孩子,帮孩子订正家庭作业。那位妈妈说:‘不行啊,我很忙的。这时,她的儿子在一旁不屑地说:‘还不是打麻将!妈妈抬手就给了儿子一个耳光。教育问题反映出的是社会问题。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日盛,大家只看结果不问过程,最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当然也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麻将桌上走运、生意场上赚钱、职场上晋升,似乎比孩子的成长来得更快更实在!”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与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城市留守儿童现象的形成原因更复杂,主要有以下六类:

第一,父母进修学习。在一些知识分子家庭,夫妻一方或双方因到另外的城市或国家深造而不得不暂别孩子。

第二,父母挂职下乡。有些父母在国家机关单位任职,因为工作需要,需要挂职下乡去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

第三,父母异地开公司或被派往异地公司。这部分家长更像是牧民,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放牧,根本无力照顾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

第四,父母工作繁忙。有的家长是公司高层,因为应酬多,很少在白天和节假日陪孩子。这部分孩子处于留守的边缘,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孩子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

第五,子女异地求学。父母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异地求学。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独自生活在异地。这些父母对子女期望极高。

第六,父母离婚。单亲家庭的孩子本来就有情感缺失感受,加上单亲父母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比较大,也容易忽视孩子,使这类孩子更感孤独。

记者感到奇怪的是,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城市,外出父母居然很少主动与孩子联系。粗略统计,在记者采访的300多位父母中,约半数的外出父母与孩子联系的频率为一周一次,有的甚至一个月、几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在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日常的联系方式上,打电话最为常见,几乎没有儿童表示平时父母会给自己写信。而父母打电话时与儿童交流的内容,最多的不是情感上的倾诉、心灵间的沟通,而是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关注。这反而增强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逆反情绪。

陪伴缺失酿苦酒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会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撰文指出:“孩子在12岁之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就是破坏了亲子依恋关系的基础,使孩子可能一生都生活在不幸童年的阴影之中,严重者甚至会影响下一代。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根本。对于儿童个人来讲,它不仅存在于儿童早期,而且对人的一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会对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亲子关系而言,依恋关系的形成不仅影响到家庭的稳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和谐,还会影响家庭的整体生存环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深刻理解。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会滞后反应。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发展。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又以1~6岁最为关键。”

记者了解到,201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英辉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全国多地进行了“涉案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状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与家庭监护缺失有关。在308名涉案未成年人中,至少有55.52%的人并未受到监护人或照管人的管教。一些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或照管人因婚姻破裂、健康不佳、经济收入低而监护能力不足,无法为涉案被监护人提供良好的监护或者照管环境,容易造成监护或者照管欠缺。调查还发现,在171名外地户籍的涉案未成年人中,61%没有父母的陪伴。也有相当比例的家庭监护欠缺,308名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只有59.09%还保持婚姻关系,双方有固定工作的仅占23.7%。

珠海心理咨询师雷云燕提醒家长,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有可能引发越来越多的城市孤独症。她说:“城市孤独症不是一个严谨的心理学概念,但用来概括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倒是蛮贴切的。城市孤独症主要有两个症状:第一,不善沟通少朋友,与手机、网络为伴;第二,性格偏激,以自我为中心,易冲动。城市留守儿童虽然衣食无忧,但由于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孩子心灵空虚,生活单调,更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往往会选择比较放纵的生活,在网吧、卡拉OK厅等地方逗留;或者因为长期不和父母交流,在思维模式上容易走极端,多表现为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人际关系紧张,遇事易冲动。与农村留守孩子容易自卑的特点不同,城市留守孩子更多呈现出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关心我的人少,我也不在乎成了不少城市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受到家长的重视不够,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太过自我,不够关爱自己。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会不断把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做比较,越发容易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从而导致焦虑、自闭等心理障碍。”

本刊认为,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严重到了非关注不可的程度,但因为其处于隐蔽状态,尚未引起家长的重视,这是它的可怕之处。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家庭教育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特点,如果家长只顾眼前利益,有可能在未来不得不喝下自己酿的苦酒。因此,家长有必要端正教育观念,积极行动起来,珍惜陪伴孩子的美好时光,为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保驾护航。

给钱不如给时间

在洛阳某机械厂做采购业务员的楚先生对儿子的现状忧心忡忡,对自己多年来与儿子聚少离多追悔不已。他告诉记者:“儿子6岁那年,孩子的妈妈在美国定居,不要我们了,我只好与她离婚。原来我想,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我只要拼命赚钱就行。我很少陪儿子,心里愧疚,就加倍给儿子零花钱。没想到,这样做恰恰害了他。他现在花钱大手大脚,特别讲究吃穿,还经常纠集一帮小兄弟聚餐、唱卡拉OK,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今年中考连普通中学都没考上,只好上技校。我一气之下打了他两巴掌,那小子居然敢还手,说我没有资格管教他,还说我就是网上说的那种‘祸害父母。我现在后悔死了,要是我在身边陪着他长大,他怎么也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像楚先生这样追悔莫及的父母,记者采访到许多,但更闹心的是那些明知道危害存在,却无力改变现状的父母。一位女军医秦中尉向记者倾诉自己的忧虑:“我和丈夫都在南方服役,女儿留在平顶山,由姥姥带着。现在孩子该上学了,我很发愁,是留在平顶山上优质学校呢,还是跟我去服役的地方上普通学校?我知道亲情缺失对孩子的隐性伤害很大,事实上,我已经发现女儿有些抑郁,但是,让她上一所升学率一般的学校,我又不甘心。”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博士给秦中尉的意见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业水平要求不高,所以最好在父母身边。培养孩子,从来就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生活习惯等都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对学习成绩有重要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

对那些不得不暂时离开孩子,又担心孩子成长出问题的父母,宋博士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更新观念,合理取舍。正如孙云晓上文所说,孩子在12岁之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决定性的影响。年轻的父母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学习基本的教育知识,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父母在为事业奋斗的同时,必须兼顾家庭教育,当两者出现矛盾时,要深入考虑,慎重取舍。如果父母一方选择长期离开孩子,另一方则要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第二,尽力而为,注重沟通。首先,父母在外出工作之前,要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临时监护人,临时监护人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其次,父母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再次,父母在外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最后,父母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临时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三,物质满足,不可过度。许多外出的父母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往往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不少留守儿童有自我约束力不够强、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体谅人的性格特征,这与其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否则,不仅不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孩子的越轨行为提供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最后,宋博士总结道:“如果说离开孩子是身不由己,那么尽力弥补孩子的缺憾则是责无旁贷。经常打电话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上进、给孩子讲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外出旅游等,类似这样的事对成年人来说不算难事,关键看是不是重视,肯不肯为孩子花时间。如果父母满怀爱心地这样做了,那么孩子所受到的伤害会大大减少。”

本刊认为,营造一个关爱城市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城市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儿童孩子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留守儿童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