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及科普宣教
——以野鸭湖、邛海为例

2016-06-16 09:41刘彦君刘亚娇冯嘉申马田田冯憬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邛海生态旅游

刘彦君 刘亚娇 冯嘉申 马田田 冯憬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



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及科普宣教
——以野鸭湖、邛海为例

刘彦君 刘亚娇 冯嘉申 马田田 冯憬 李晓文(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

邛海湿地(作者供图)

摘 要利用问卷调查、随机采访及专人访谈等方法,对四川邛海和北京野鸭湖二个湿地公园展开了实地调研。结果表明:游客生态意识较薄弱,同时公园管理方未能较好开展生态知识宣传,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设施和能力与游客生态旅游需求存在“断层”现象,生态科普宣教效果不佳。建议应强化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宣教系统设计,完善解说体系和宣传体系,设立生态体验设施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科普宣教;生态旅游;游客需求;邛海;野鸭湖

2012年,我国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2013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把“美丽中国之旅”作为我国旅游整体形象(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2013), 2015年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也强调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等。然而我国的自然景区多对生态宣教重视不足,或数量少,或效率低,如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张家界、庐山和五大连池提出“黄牌警告”,督促三者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整改(毕剑,2013)。

目前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多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如调查解说系统满意度(江宁等,2006),采用费宾斯多属性态度模型调查游客心理(刘宇翔,2014),并得出改进生态旅游开发的因素(盛德华,2012)。从生态旅游的概念来讲,生态旅游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具有层次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强调社区参与,当地居民能从生态旅游中受益(张健华,2008)。以往的研究多注重环境的保护和鼓励游客参与,环境教育这一环节相对薄弱。此外,游客多偏好民俗传说,对自然知识兴趣低,景区为了经济效益多迎合游客,少科学宣教,往往难以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地使游客在景区游览的同时学习生态知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从游客与景区管理双向角度对邛海和野鸭湖2个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功能进行调研,试图了解湿地公园生态教育薄弱的问题,使游客在游览时得到有效的科普宣教,进而逐步提高全民生态素养。

1 调查地概况和调查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四川省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杨军等,2014)。北京市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华北最大、北京唯一的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华,2013)。选取以上两个景区作为调查地点原因如下:一是二者均为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管理规范、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二是前者位于西南地区,后者位于华北平原,对一南一北的调查,降低了地区差异,使调研结果更具普遍性;三是邛海位于川滇结合处,作为三线城市,经济相对不发达,且是少数民族自治州,游客组成较单一。野鸭湖位于首都北京,经济发达,同时是国家文化中心,游客组成较复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王燕等,2010)。

1.2 调查对象

在野鸭湖和邛海进行科普设施实地调研,包括科学博物馆、科普宣教馆、科普宣教长廊、观鸟台等;问卷发放对象包括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程度的游客;采访对象是邛海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主要负责人西昌林业局杨军主任以及美国Wetlands杂志主编Marinus L.Otte教授。

1.3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

对野鸭湖、邛海进行现场踏查调研,对公园内科普宣教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调查统计,参观科普宣教馆和观鸟台、湿地变迁史展览、标本展示、记录片放映、生态模拟等项目,并对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的作用进行评估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问卷调查包括游客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态知识、对生态旅游的态度和需求、游览体验等内容。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5日(野鸭湖)、2014年7月28日(邛海)。采用“一对一”的当面填写方式,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及回收要求。在野鸭湖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回收率90.7%;在邛海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125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回收率96.2%。对游客进行随机采访,内容包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对生态教育的偏好需求,对当前科普宣教设施的评价及建议等。同时从景区管理和湿地建设角度,采访当地林业局杨军主任和Marinus教授,讨论总结了科普宣教的官方预期效果以及实际效果、对现状的评价与期望。

1.4 综合归纳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游客实际需求与旅游区宣教设施间的断层现象,并提出解决建议。

表1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设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普教育设施调查

野鸭湖主要利用博物馆进行科普宣教,内有动植物标本、宣教展板,趣味鸟类拼图、电子屏宣传平台、视频播放室等设施,但博物馆游客访问量低,宣教设施使用频率不高。观察发现了如下问题:一是缺乏趣味互动性,宣传方式以文字为主,游客兴趣低;二是设施维护欠缺,如拼图多有残缺,电子屏有故障等;三是博物馆讲解人员较少,科普宣教积极性不高。

邛海的科普宣教设施多样,相对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种植展示区和动物展示区标本标识不清;观鸟台面积小,可容纳游客少,视野不开阔,不便于观鸟。

邛海与野鸭湖有相似的问题,尽管提供了丰富的科普教育设施,但游客参与度不高,因而科普宣教的效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2.2 游客年龄分布调查

野鸭湖的游客年龄分布广泛,老年人占32.2%,中年人占18.6%,青年人占49.2%。老年人多以休闲疗养为主要目的,认为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有助于养生。因此对老年人的科普可以从生态养生的方面进行,在宣讲中要注意他们的需求。

在邛海调查时,在基本属性调查上做出改进,简化年龄划分,增加性别及文化程度特征(表2)。在所有游客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将男女比例与全国男女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1)相比,发现二者大致相同,可见性别并非影响游客来访景区的因素。

通过分析发现,野鸭湖的青少年比例远低于邛海,鉴于野鸭湖位于郊区,距市区路程超过80 km,邛海距西昌市中心5 km,故应为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然而二者青少年比例都较低,可能是因为青少年学习压力大且出行需家长陪护,因此,由学校等机构组织团体参观景区,可弥补生态教育的缺失。同时中青年作为湿地公园的主要游览群体,也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景区应将中青年作为重点对象,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科普宣教措施。

表2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基本属性特征

2.3 湿地保护意识调查

从对两个湿地公园的调查结果可知,游客普遍知道湿地与城市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且湿地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但多数游客又认为湿地公园休闲观景的价值高于湿地保护的价值。游客已具有基本的生态意识,并有进一步了解生态知识的需求,湿地参观是游客湿地保护知识的主要来源。由此得出,生态景区的科普宣教十分必要,是游客提升生态素养的主要途径。

野鸭湖、邛海两个湿地公园,以旅游踏青、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游客占绝大部分。前往野鸭湖旅游踏青的游客占53.3%,休闲娱乐的游客占36.7%,把野鸭湖作为科普宣教场所的游客只有10%。邛海湿地公园54.3%的游客以休闲娱乐为目的,41%的游客以旅游踏青为目的,仅有4.8%的游客对科普宣教感兴趣。其中旅游踏青以户外活动为主,而休闲娱乐以室内活动为主。从调查结果可知,野鸭湖旅游踏青的游客较多,邛海休闲娱乐的游客较多,且数量显著。我们分析,这个差异与四川人民生活节奏慢有关,因此对这部分偏好休闲静养的游客的科普宣教应该有所不同。同时,关注科普宣教的游客人数,野鸭湖是邛海的两倍之多,可见,因地区不同,游客的生态意识存在差异,应制定不同的宣教方案。

2.4 解说系统评价

游客对邛海湿地标语解说系统的评价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多数人认为标语系统“清晰明了,一看就懂”,解说系统“有意思,能听懂”。总的来说,游客对邛海湿地的标语解说系统持欢迎态度,但仍有部分游客无视解说系统。因此如何吸引游客主动学习生态知识,是科普宣教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游客最期望看到恢复后的湿地地形地貌,有较多人希望参加与湿地有关的体验活动,然而对科技还原的虚拟湿地景观没有兴趣,这非常直观地体现了游客的需求。可以推知,许多景区建设的科普馆不符合游客需求,达不到预期效果,应予以改进。

2.5 结果分析

在随机采访中发现,野鸭湖与邛海湿地公园的游客反映出的有关生态教育问题基本一致。游客多反映缺少官方系统性湿地科普宣传,社会上只有湿地气温播报,受众面不广,形式单调。游客需要通过生态旅游来提升自己,景区需要游客参观来实现社会价值。然而由于湿地科普宣教不足,二者出现断层。一是硬件上,科普宣教设施不完全符合游客需求,内容也未考虑人群差异;二是软件上,科普宣教缺乏实时讲解,不能满足游客求知欲,使他们对生态旅游兴趣降低。

针对科普宣教实施以及实际效果,采访了西昌林业局杨军主任。政府花费千万元建设科普宣教设施,包括气象观测站,动物通道、科普宣教长廊等,但这些设施的使用率不高。因需付费请导游进行讲解,很多游客选择自行游览。然而仅凭标牌解说系统游览,不能彰显景区生态旅游特色,缺乏自然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3 总结与建议

综合分析以上调查结果,认为游客生态意识较弱,且对生态旅游的偏好并未立足于科学的问题;景区存在没有提供或提供较少的符合游客需求的科普宣教措施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基于不同年龄群体进行针对性宣教系统设计

3.1.1 老年人群 解说设施的设计要以方便各类旅游者使用为标准,同时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黄平芳等,2009)。为了方便文化程度不高或视听不佳的老人获取生态知识,湿地景区应为他们提供人工讲解服务,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为符合老人们在景区进行休闲养生的需求,在宣教中可以强调湿地对健康的重要性,介绍生态的生活方式,激发老年人对生态知识的兴趣。在讲解时注意语速、音量,耐心解答老年人的疑惑,从而使湿地景区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态素养。

3.1.2 中年人群 针对中年人群比例大,工作压力大,求知欲不高,偏好拍照及民俗传说的特点,应将人工解说和指示牌系统综合利用,让该年龄段人群感受到自然和谐之美以及民间传说与自然规律的联系,并由此进行深入的生态宣教。同时应避免引用过多术语,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生动口语。

3.1.3 青年人群 青年人群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生态基础知识,

对网络媒体有一定兴趣,应主要采用新媒体网络解说系统进行科普宣教。可以为青年人群设置较专业的景区活动,同时鼓励他们进行网络互动,更深入地学习生态知识。

3.1.4 少幼人群 少幼人群出行需要陪伴,求知欲强,应与学校等机构进行合作,将湿地景区建设成常态化的生态教育基地,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宣教活动,同时为他们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湿地体验活动,如鸟类环志,观鸟活动,动植物辨认,答题互动等,培养少幼人群对自然知识的热爱,建立起生态意识。

3.2 基于现有宣教系统设施进行改善

3.2.1 解说体系 解说牌应简短易懂,可以通过扫码等方式深入学习。解说牌应着重解答疑惑、纠正认识偏差,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吸引游客。同时提高景区导游专业性,如与大学生志愿团队合作等。

3.2.2 宣传体系 运用网络推广生态旅游,从宏观上顺应我国大力推广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从微观上符合我国生态旅游营销发展的现实需求(李万莲等,2010)。自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看到了旅游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孙亚坤,2013),所以生态景区可以善加利用网络社交平台,适时进行生态旅游的宣传,既能提高社会参与度,又能营造正确的生态舆论。

3.2.3 寓教于游的生态体验设施 开展网络建设,以便于游客使用移动设备自主获取知识。同时可经常开设有奖生态活动,鼓励游客参与。奖品应考虑生态宣传功能,如印有湿地知识的文具等办公用品等。同时,景区可以架设生态探索设施,如观鸟望远镜,观察自然微生物的显微镜等,辅以专业人员的指导,加强群众对生态的直观认识。

参考文献

白华.2013.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恢复与建设实践[J].湿地科学与管理,9(4):20-22

毕剑.2013.“美丽中国”背景下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旅游利益相关者为视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8):132-133

黄平芳,胡明文.2009.生态文明:旅游解说价值的新取向-兼谈南昌市天香园的旅游解说系统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22-126

江宁,陈建明.2006.从游客涉入角度对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满意度研究[A].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7(5):585-587

李万莲,吴洁文,王丽萍.2010.我国生态旅游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100-103

刘宇翔.2014.基于游客心理的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A].中国市场,12(51):186-188

盛德华.2012.从游客满意度探析平陆湿地旅游开发对策[A].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8(6):122-127

孙亚坤.2013.旅游景区微博影响力产生机制及测评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学位论文

王燕,马媛媛,林越英,等.2010.基于国内游客调查的湿地观鸟旅游开发:以北京野鸭湖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33):269-271

杨军,李国祥,张红实,等.2014.浅析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模式[J].四川林勘设计(2):51-54,60

张健华,余建辉.2008.论生态旅游给湿地保护带来的出路与威胁[J].湿地科学与管理, 4(4):52-5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历次普查总人口性别构成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19(18):511-512

Ecological Tourism and Science Education of Wetland Park: A Case Study of Wild Duck Lake and Qionghai Lake

LIU Yan-Jun LIU Ya-Jiao FENG Jia-Shen MA Tian-Tian FENG Jing LI Xiao-Wen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Wild Duck Lake in Beijing and Qionghai Lake in Sichuan were investigated by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random and special interviews. Results showed that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tourists was weak, and dissemination of ecological knowledge by managers of the parks was poor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facilities and capacity of science education of the wetland parks cannot meet the need for ecological tourism by tourists, and the impact of science education was poor.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desig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system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to improve the narration system and the dissemination system, and to establish experiencing facilities.

Key wordsScience education; Ecological tourism; need from tourists;Qionghai Lake; Wild Duck Lake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16.01.03

收稿日期:2015-09-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湿地保护空缺分析及保护格局优化研究”(31370535),第七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北京野鸭湖生态旅游区大学生科普宣教建设示范体系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刘彦君,女,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环境工程。E-mail:lyjleona @163.com

通讯作者:李晓文,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生态恢复与区域生态规划、生态旅游规划。E-mail:lixw@bnu.edu.cn

猜你喜欢
邛海生态旅游
邛海
邛海观景
四川西昌邛海开海捕鱼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啊!邛海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旅游业增长最快的板块 生态旅游:真绿还是漂绿?
邛海观渔(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