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

2016-06-16 09:41曾向武周平高常军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湿地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

曾向武周平高常军

(1 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汕尾 516400;2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520)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

曾向武1周平2高常军2

(1 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汕尾 516400;2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520)

摘 要广东海丰湿地是中国华南亚热带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南中国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种珍稀、濒危鸟类和候鸟提供重要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在野外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海丰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与特点、湿地动植物资源、湿地利用现状等生态特征,分析了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湿地;保护与管理;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

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国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的主体之一,截止2011年中国已建湿地自然保护区614个,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多种管护形式并存的保护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赵广东等,2004;中国湿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2008)。然而,由于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政策多依据“抢救式”原则、“孤岛式”划界和“散漫式”管护的模式,虽然对部分受严重威胁的野生生物及其生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但对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和长期的保护效果并不明晰(刘锐等,2013;郑姚闽等,2012)。因此,选择典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案例研究,通过对保护区内湿地保护现状与面临问题进行调研,从而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或可为湿地保护和管理部门评估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和采取科学管护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降水充沛,并依托黄江河流域水系,孕育了河流、沼泽、滩涂、河口、养殖塘、红树林和浅海水域等多种湿地类型。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位置(亚太地区南中国海迁徙水鸟的重要通道)和丰富的湿地资源(适宜的水鸟栖息环境),成为国际珍贵水鸟/濒危水禽等的重要庇护栖息场,同时也是我国三大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之一,在我国水鸟保护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此,本文旨在通过野外调查了解海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1 海丰自然保护区概况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境内,总面积11 590.5 hm2,由公平、大湖和东关联安围3个区组成。其中公平区位于黄江河的上游,而东关联安围和大湖区分别是黄江河的两个入海口(图1)。保护区的3个分区在湿地类型(库塘湿地、滨海湿地)、水文状况(淡水、海水、咸淡水交汇区)、水鸟资源(淡水鸟类和海鸟)、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红树林、沼泽植被)等方面都具有互补性,共同构成了海丰自然保护区复杂多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2 海丰保护区湿地现状

2.1 湿地类型与特点

依据《湿地公约》分类系统,保护区共有养殖塘、河流、红树林、盐沼、沙质海滩、泥质海滩、浅海水域和库塘湿地8个类型。湿地总面积为7 921.2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8.34%,其中库塘湿地面积最大(2 608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2.92%,集中分布于公平水库分区。其次为养殖塘,面积为2 376.4 hm2,约占30%,主要分布于大湖和东关联安围分区。面积最小的湿地类型为红树林湿地(15 hm2),约占0.19%,主要分布于东关联安围分区东澳海堤外侧(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7),湿地类型面积统计见图2。

图 1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图 2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分布图

海丰湿地保护区是中国华南亚热带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南中国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类水鸟生存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护区地处海陆交错带,包括淡水区域、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和海水区域,区内又有港湾、洼地、沟槽、库塘、小岛等微地貌类型,同时保护区内还包含养殖塘、库塘和河流等众多水域,为各种类型的水鸟栖息、繁殖和越冬提供了必要的地形、水文条件。保护区内丰富的植被类型,如常绿阔叶灌丛、沼泽植被、红树林等,为各种水鸟提供了栖息环境。特别是保护区丰富的水产养殖塘,因其食物丰富、水位差异明显,为各种游禽、涉禽等水鸟提供了绝佳的觅食环境。

2.2 湿地植物

据统计(表1),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共有湿地植物110 科310属435种。其中,蕨类植物16 科23属32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92科285 属401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7)。此外,保护区内植被共有9种类型,其中湿地植被型包含沼泽、水生植被和红树林种2种。沼泽和水生植被主要包括水葱群系、卡开芦群系和短叶茳芏群系等,主要分布于浅海滩涂盐沼、河流和库塘,面积约为300 hm2。红树林则主要包括卤蕨群系、老鼠簕群系、桐花树群系、海漆群系和白骨壤群系等,主要分布于东关联安围和大湖分区,面积约为15 hm2。

表1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植物组成统计表

2.3 湿地动物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共有湿地动物1 295种,隶属46目120科131属(表2)。其中,鸟类以非雀形目鸟类为主,有15目27科112种,占全部鸟类物种数的68.7%。爬行动物以游蛇科为优势科有14种,占总种数的45.2%。鱼类主要包含纯淡水鱼类和咸淡水河口鱼类,两者分别包含44种和56种。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贝类)为主,共101种。保护区昆虫资源相对丰富,约720种,占广东省已知昆虫种类的7%~8%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江公平积水区周围。保护区海拔较低、环境相对单一,因此该区哺乳动物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7)。

2.4 湿地保护现状

海丰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建立,2000年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5年被授予“中国水鸟之乡”,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以珍稀水鸟及其栖息地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综合划定核心区(3 929.08 hm2,占33.91%)、缓冲区(1 205.67 hm2,占10.40%)和实验区(6 455.03 hm2,占55.69%),见图3。其中,东关联安围核心区面积1 870.26 hm2,主要分布于东沃段沿海滩涂、海域以及东北部的部分基围;公平核心区面积1 529.33 hm2,分布于黄江公平积水区东北部浅水区及外围和北部各大溪流入库口一带;大湖核心区面积530.21 hm2,分布在东溪入海口的大湖半岛东南部的沙滩及湿地(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7)。

表2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动物组成统计表

海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湿地类型主要有人工养殖塘、沿海滩涂和库塘湿地组成。其中,人工养殖塘(传统基围)主要借助潮汐通过与自然海区的海水交换补充天然饵料进行养殖。独特的经营方式既保育了湿地,又为来此栖息的水鸟提供了适宜环境。胡军华等(2009)调查结果表明,2004-2007年保护区黑脸琵鹭数量逐年增加,从27只增加到72只,占全球总数量的比例也相应增加,从2.2%增加到4.1%,且主要分布于人工养殖塘、沿海滩涂和红树林3种生境。目前,海丰自然保护区正在从传统的湿地保护向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方向发展。

3 海丰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湿地污染加剧、生态功能降低

受当地工业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周边海水潜在污染源影响,部分营养盐及有毒物质随地表/地下水文过程直接进入海丰湿地,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既使湿地水质恶化,又造成湿地动植物的死亡,最终导致湿地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降低。

3.2 湿地的不合理、过度利用

由于保护区内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湿地资源不合理和过度开发利用。受以往围海造田、水产养殖和高速公路建设等影响,保护区内滨海湿地面积锐减,湿地质量遭受不可逆破坏。特别是沿海的红树林湿地绝大部分被改造为虾围和鱼塘,目前只剩15 h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19%,湿地生态特征发生显著改变。

3.3 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调查,海丰保护区内部及周围发现凤眼莲、薇甘菊和五爪金龙等入侵植物。上述物种的大量繁殖,已经开始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逐步取代当地植物,形成了单一的入侵物种带,最终将导致保护区其他本地动植物群落的减少。

3.4 管护体制不健全、效果不佳

海丰自然保护区现只建有2个保护站(公平站和大湖站),东关联安围保护站正在筹建中。现有的12个管理人员远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加之缺少经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等,使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管护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5 公众环保意识弱、参与意识差

海丰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参与湿地保护的意识不强,对湿地的了解仍处于较低水平,缺少应有的知识,湿地保护仍依赖政府主导,这种保护模式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4 海丰湿地保护对策

4.1 建全湿地保护管理机制

图 3 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示意图

在统筹保护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保护管理局和保护管理站等二级管护机制。同时应配备巡护员,形成覆盖全区的湿地保护网络系统。根据保护区内湿地动植物资源的特征与分布状况,建设必要的了望塔、自动/人工观测站等辅助设施进行观测,以达到湿地保护目的。

4.2 加强湿地监测、保护与恢复

把湿地监测作为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设置固定样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水文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一方面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为客观评价各项保护措施的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结合研究项目有区别地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如将东关联安围大量的滩涂恢复为红树林,可达到完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更丰富食物的目标;在大湖和东关联安围分区的基围上补植各种适宜本区生长的矮灌草丛,从而为鸻鹬类、鸥类、鹭类和鸭类等数水鸟提供更加便利的觅食、繁殖、栖息环境。

4.3 推行社区共管、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通过社区共管和公众参与的网络建设,协调好自然保护区和属区的关系,取得当地政府的配合和周边群众的支持,同心协力做好湿地管护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湿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湿地保护与提高当地民众生活水平互惠共赢。

4.4 加强湿地科普宣传教育

在保护区管理局内设置展览馆,采用传统展板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模式,展示保护区宝贵的湿地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周边社区群众和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利用保护区的宣传力量,联合学校、科协和媒体网络等,扩大科普宣传教育的空间、时间和人群。

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2007.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7-2006)[R]. 北京: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胡军华, 曾向武, 谢钊毅,等. 2009.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现状[J]. 动物学杂志,44(1):54-57

刘锐, 崔国发, 雷霆, 等. 2013. 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方法[J]. 生态学报, 33(6):1952-1963

赵广东, 王兵,靳芳. 2004. 中国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J]. 世界林业研究, 17(6):35-39

郑姚闽, 张海英, 牛振国,等. 2012. 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J]. 科学通报, 57(4):207-230

中国湿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2008.中国湿地百科全书[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Current Statu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Wetlands of Guangdong Haifeng Nature Reserve

ZENG Xiang-Wu1ZHOU Ping2GAO Chang-Jun2
(1 Guangdong Haifeng Bird Nature Reserve Shanwei 516400,Guangdong; 2 Guang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AbstractHaifeng wetland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a typical coastal wetland in subtropical zone in souther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ecosystem. It provides important habitats for many rare and endangered birds, and migration stations for migratory birds. Consequently it has important protection value.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wetland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wetland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wetland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and status of wetland utilization in Haifeng Nature Reserve were elaborated. Main threats to the wetland were identified, and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wetland ecosystem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Nature Reserve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16.01.08

收稿日期:2015-08-31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评估技术研究(201404305)”和林业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补助项目“广东海丰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运行补助(2015-LYPT-DW-092)”

作者简介:曾向武,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鸟类保护研究。E-mail:zengxiangwu@souhu.com

通讯作者:高常军,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湿地生态研究。E-mail:gaochangjun015@163.com

猜你喜欢
湿地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河口湿地变化研究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