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新途径

2016-06-17 05:04王娇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互联网+互联网

王娇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者与管理者应结合实践经验探索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以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工作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4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计划,意味着中国进入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对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用好这把“双刃剑”,加快探索“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新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任性”成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挑战。

一是是思想的“任性”。“互联网+”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在网上交融与冲突,中国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来自西方的文化思想以及宣传论调,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

二是语言的“任性”。随着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流行,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将网络语言带到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低俗的网络热词早已成为年轻人中的口头禅,他们不仅不感到害羞,反而感到是一种时尚、有趣。另一方面,在虚拟、隐匿性的网络环境里,少数大学生的言语也常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变的肆无忌惮转而升级为网络暴力,随意口出污言秽语,肆意网上谩骂,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

三是行为的“任性”。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各种网络失信行为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如发布虚假信息,扩散小道消息,发表不负责任言论,干扰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热衷于打擦边球,靠哗众取宠吸引点击,损害网上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网上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

四是心理的“任性”。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使他们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形成了双重身份、双重人格,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由于长时间上网使得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交往机会大大减少,极有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差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以致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机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网民中最大群体就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上网的主流群体,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生活成为大学生活的新途径。这也给“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迫使平等性、开放性交流性的互动模式逐渐被高校师生所接受,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日渐式微。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以宽容的心态接纳、融入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学生工作。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将互联网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资源,而且可以及时地从互联网上收集信息资料,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

三、探索“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途径

1、树立“一切从学生出发”的人文主义工作理念

开展“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这要求学生工作者抛开习惯的“官腔”,学会运用网络语言开展学生工作。与学生交流,却听不懂学生的表达语言,弄不明白学生玩笑的意思,那么自然而然也会被学生所排斥。常态性的浏览大学生热衷的论坛、网站,放低身段、放下姿态的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树立“一切从学生出发”的人文主义工作理念。

2、利用互联网开展日常学生管理工作

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及时交互的特点,通过在在线聊天、邮件、在线信箱、论坛等方式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与学生及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学生工作的时效性,突破学生工作的局限性。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工作者要消除对网络的“傲慢与偏见”,要接纳、介入和融入互联网,不能回避、拒绝和压制,主动到虚拟社会寻访大学生,深入虚拟社会听取大学生心声,积极回应虚拟社会中对大学生的关切。

3、建立健全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心理素质则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而,在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高校学生工作可开展建立一个功能全面、内容丰富的在线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档案的网站,学生若有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向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心理咨询。在高校中建立健全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学生工作者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学生摆脱心理困扰,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的同时,也为学生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增强“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服务意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中进行科学指导与人性管理。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群,王金龙.“网客”时代大学德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李潮林.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