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2016-06-17 08:22丁伟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丁伟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类学科的核心专业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还要面向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他们从事此专业工作的适应性和胜任力。本文有针对性地从面向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61-02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必修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能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以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由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见一斑。国家职业统计部门2013年“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之一,该行业每年需求的人才缺口达40-50万。而事实上,目前各高校多数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所教空有一肚子过时理论的大学生在质量上根本无法满足如此之大的人才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已成为各个高校管理学科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与全国而言,新疆高校学生有其地域、民族特殊性,每所高校、大部分专业都有数量不少的少数民族学生。截止2013年,新疆有高校36所(本科院校13所,专科院校23所,含高职和民办院校)。其中,有24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9所高校中至少有一个纯少数民族班开设此门课程,剩下5所高校的汉族班里也都有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汉语水平、理解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着不小的差距,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民汉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少数民族学生便会“吃不消”。

因此,在给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教师一定要勇于创新、乐于改革、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新疆地区发展的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在发展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学生汉语基础

新疆大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读于民族学校,接受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直到高中乃至大学才逐渐开始接触汉语,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非常欠缺。然而,新疆高校要求对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一律使用汉语教学,加之实际教学中,教师备课很少会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现状,往往给汉族班学生讲完之后,再把相同的内容向少数民族班学生重复一遍,遇到比较专业的概念,也很少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去做通俗易懂的解释,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如绩效考核的方法——平衡计分卡,很多汉族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都比较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受汉语水平所限,自然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难以真正地理解其内涵和使用。因此,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堂上“如坐针毡”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毋庸置疑,新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大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就走上讲台,把自己曾经从老师那儿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学生,没有自我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总结,加之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讲起招聘面试、绩效考核这些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显得苍白、枯燥、乏力,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兴趣。虽然各个高校都鼓励教师赴基层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疲于应付上课,结果大都无暇深入企业实践。教师没有第一手实践教学案例,也就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学生毕业后虽然从事了人力资源相关工作,但普遍反映在学校学到的人力资源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去甚远,根本无法胜任岗位。来自南疆偏远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几乎没有接触企业的机会,因此,面对企业实践工作时他们更加无所适从。

(三)教学手段陈旧单一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方法,即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照本宣科。比如职务分析与岗位设置这部分内容,教师按照教材章节首先介绍职务分析的概念,再说职务描述与资格要求,最后讲怎么进行岗位设计。这部分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将为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工作提供依据。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一股脑全灌式将理论知识讲给少数民族学生,不能有效结合其它更为生动、形象、实际的教学手段、方法,势必因缺少师生互动,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学生也没有机会向教师提问,从而导致汉语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听不懂,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厌学、弃学。

(四)学生缺少实践锻炼

高校的专业以及课程设置都应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输送应用型人才。毫无疑问,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花大力气投资校内实训实验室,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多以务农为主,缺少社会资源,他们了解的企业少之又少,更不可能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因此,他们更为迫切地需要通过学校提供的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实践技能。而高校的现状则不尽如人意,多数高校都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例如新疆某工科院校,学校把大部分资金投入放在了工科专业上,购买软件、设备,建设实验室,工科专业发展风生水起。而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学校觉得不值得,更舍不得对其投入,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很多模块无法实践展开,学生毕业实习也很少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和岗位。实训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缺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最难逾越的障碍。

(五)考核衡量简单片面

新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教学计划规定的考试课,这就决定了考核形式必须是教师出卷,学生闭卷答题,试卷存档。试卷的题型无外乎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及格率,教师往往在课程结束后划出考试范围,让学生参照复习。作为母语不是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作答比听汉语讲课难度更大,于是,试卷答案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也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到考试前突击背背教师给的范围,却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殊不知,凭一张考试卷的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依据,就等于放弃了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实习、实训成果的检验与监督,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降低了新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进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

(一)重视汉语学习

汉语水平欠佳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最现实的难题。首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升入大学后的第一年往往是预科汉语阶段,专门学习一年汉语,这一年的汉语学习成果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年,高校应多方面创造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尽量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随时随地用汉语进行交流。此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教会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日常用语,还要教会他们日后所开设专业课程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这样就能为进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专业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汉语基础,学习效果也将事半功倍。其次,在课堂组织过程中,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及时察觉他们的接受程度,发现问题随时停下来询问,或者给他们一些自由时间相互交流消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疲惫感。再次,对比较难的知识点,可以请少数民族班里一两名汉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用本民族的语言讲给其他学生,待学生们都理解后请他们用汉语再讲一遍,这样一来,就等于一个知识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三遍,这样就自然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教师培训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实操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师仅有较强的理论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教学岗位。因此,要把教师的教学任教能力作为学校的核心资源,切实从制度上、观念上和手段上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能力素质培养,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模糊认识和短浅行为。积极采取集中培训与岗位锻炼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和以老带新结对共促相结合等方法,分批、分层次组织教师培训,不断使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保鲜”。要多措并举走活教师赴企业挂职煅炼的路子,不断丰富教师实践认知水平,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好闭合回路,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定期开展听课评教、教学能手评选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拓展知识结构,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履职尽职,兴教强能和争先创优意识。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积极营造靠素质立身、靠能力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教学手段

课本、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饱受诟病,加上“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与推广,丰富教学手段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多种教学手段并举,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大大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第一,案例教学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用性不强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据统计,新疆有95%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学毕业后打算留在新疆就业,那么,教师应该选取新疆区内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新疆本土的案例发生在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环境里,符合区情,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对少数民族学生更有实用性和借鉴性。案例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团队互动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积极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优势,即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又能让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四)开展教学实践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第一任职能力。高校在实践教学投入和建设上不能顾此失彼、重理轻文、区别对待,管理学科教学同样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扶持。第一,增大教学资金投入,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特点,按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逼真、一室多用、集约高效”的要求,建设校内学生实训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不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还是绩效、薪酬、劳资等模块,都可以在这个多功能的实验室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里学会分析解决各类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第二,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办学机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遴选、合作和管理。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学校课程理论教学与企业现场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五)改进考核方式

对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以期末一纸试卷衡量一个学生的学生成果,将会使投机取巧、临时抱佛脚恶习蔓延,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怪胎”。要努力克服重理论轻能力,秋后算账,不问平时表现的简单、片面的考核方式。要基于学生第一任职能力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考核。少数民族学生受高分加分政策之惠进入大学,但基础教育底子薄弱、学习理解能力较差,本着为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宗旨,新疆高等教育不能再开出“宽进宽出”的特殊绿灯,要将课堂互动、理论测试、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等要素纳入考核范畴,把课程伊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作为考核周期,严格控制少数民族学生课程结业考核,促使他们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还是课程结业考核,都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提高成绩,增强才干。

(作者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3》相关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丁功慈,李素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90-9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