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框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2016-06-17 09:45鲁元
2016年15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

鲁元

摘要:框架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的产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个人认为,所谓框架,是指通过取舍和组合的形式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在世界的一种存在。框架作为一种习惯、范式普遍存在于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和受众的接受行为、决策行为当中。框架理论通过研究这一范式,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用以指导传播者的信息传播行为,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效率。本文试图通过以微博新闻中的社会新闻报道为例,简析框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关键词:框架理论;微博新闻;发展困境

框架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通过符号来建构主观现实,并以此对行动赋予意义。从起源上来说,框架理论是在社会科学理论视野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转变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借助于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逐渐发展起来,揭示出了在人类中普遍存在的认知主导的思维者模型——朴素科学家模型,即人们总是努力去发现自己和别人行为的根源,这一过程被称作“归因”。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对自己或者别人行为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断的理论。

微博自问世发展至今,在新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在使用人群日益剧增的同时,也成为了刊载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微博新闻文体是适应微博传播发展而诞生的,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来说,微博中丰富的网络语言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刻板印象,使传统媒体的语言呈现出面对面和人性化的特点。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采访形式,记者对受访者只需用电脑或手机等就可方便地进行采访。微博采访的优点除突破空间的界限,还可随时记录采访内容,受访者甚至可边处理事务边作答。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事实选择的客观标准,传统新闻的采集伴有明确的新闻价值取向。但在微博背景下,新闻价值受其传播主体以及传播方式的影响而变得模糊多维,同一新闻信息给不同特征的群体用户带来了不同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取向变得泛化,这种泛化在微博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人微博发布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其无数粉丝转发,继而升级为热点新闻;二是普通人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趣事或奇事等发布到微博中也很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吸聚眼球的效果,然后通过粉丝转发上升为热点新闻。但这两种热点新闻因其日常化和个人化的属性,其产生的关注价值并不高,在传播中缺少了多项新闻的价值属性,亦即单一的新闻属性可以直接决定一个新闻的产生。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利用微博构建大众新闻采访平台,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期望在微博平台上也占据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正是因为微博的这些益于新闻、信息传播的优点,各大媒体纷纷开通官方微博,试图在网络空间中占领一席之地,抢占受众资源。各大媒体通过微博新闻报道,为受众营造了一个快速便捷的信息空间,并且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迎合受众需求的信息“框架”,但是,在激烈地市场竞争环境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信息“框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发展困境,下面以微博社会新闻报道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首先是为吸引受众眼球,微博社会新闻报道过于重口味,挑战受众承受力的同时营造出一个浮躁的话语空间。各大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经微博上发布的新闻图片或视频不经处理的直接展现在受众面前,完全不考虑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近期各地频发的暴力新闻,微博报道对新闻图片不加任何处理直接将暴力血腥画面呈现在受众面前,极度刺激着受众的视觉神经,完全忽略这些信息对受众可能产生的潜在副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示范作用。如前不久发生在北京的“韩磊摔童案”也一度成为人们热议话题,但是各大新闻媒体在报道该事件过程中,将韩磊摔童打人的监控视频也直接展现在受众面前。遗憾的是,在这些有关暴力血腥的微博社会新闻报道中,受众大多也充斥着各种暴力情绪,很少有人会反思这样赤裸裸的报道呈现是否合适。另外,微博社会新闻报道追求报道内容的骇人听闻。现今人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媒介环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吸引受众是各大新闻媒体相互竞争的焦点。各大媒体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为吸引受众,大力加大对直接包含暴力血腥的突发新闻的报道,尤其是在标题的写作上选取能引起受众兴趣的字眼,诸如“女司机开车被撞飞 惨遭自己车子碾死”、“江苏杀人纵火案:堂弟杀堂哥一家四口后自焚”等。为受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新闻媒体也必须考虑到此类报道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即必须考虑到此类报道能否被受众接受及是否会给社会群体作出潜在的不良行为的示范作用。

其次是微博社会新闻在报道过程中舆论导向过度迎合受众,有失客观。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新闻媒体日益代表着民众集体的利益。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民众参与媒介讨论的意识得到大幅提升,权利意识不段增强,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具有揭露性质的微博社会新闻报道中,各大媒体为满足受众心理诉求,对报道事实大肆渲染,刻意激发民愤,增强受众对事件的关注。比如在揭露腐败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利用受众普遍存在的“仇富”、“仇官”心理,舆论矛头直指新闻当事人,言辞犀利,以此引发受众共鸣,进而成功吸引大批受众。另外,特别是在对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报道过程中,各大新闻媒体舆论视角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客观认知。如在对“李天一事件”报道过程中,各大新闻媒体在还原事实真相的同时,一边倒的将视角直指李天一的劣行,并深度挖掘李天一“年龄造假”、“打人事件”等内幕信息,这批判倾向明显的舆论导向使得李天一一时之间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关于“星二代”的教育问题也一度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但是人们对李天一的强烈讨伐程度远胜于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媒体的渲染和深度挖掘不过是一味迎合受众“猎奇”和“窥探”心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的职责包括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而非利用话题事件或人物引发舆论漩涡,对事件或人物进行绝对的定性或评判,进而影响受众对事实的客观认知。

纵使在微博社会新闻报道的前提下,框架理论有其不可避免的发展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运用框架理论来分析微博社会新闻报道也是一种创新,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话语结构。另外,框架理论模式下的微博社会新闻报道能够形成传者和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优化传播效果。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传者和受众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当下,框架理论不仅需要不断地理论创新,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正确的伦理道德的指导,如此,框架理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面纱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式.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包冉,白羽,韩彪.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世代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赵凯.解码新媒体.复旦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2007。

[6]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7]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出版社,2009。

[8]李彬.符号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李普曼.舆论学.上海出版社,2002。

[10]申凡.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1]胡正荣.新媒体前沿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关于国际贸易发展困境与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