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丽新农村筑百姓小康梦
—浅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精准扶贫

2016-06-20 01:20文/徐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文/徐 峰



建美丽新农村筑百姓小康梦
—浅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精准扶贫

文/徐峰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对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和脉搏的精准把控,也是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6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迈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实现了从10%以上到7%左右,由高速发展到平稳软着陆的完美历程和华丽蜕变,综合国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还在50%以上,其中仍有部分群众和地区需要重点扶持。必须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因此,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是补齐短板,重点是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幸福美丽乡村。

一、全面小康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我国仍有6000多万人没有脱贫。现在距2020年还有不到5年时间,要确保6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而且,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扶贫面不断收窄,今后啃的都是“硬骨头”、蹚的都是“深水区”、打的全是攻坚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扶贫脱贫也需要转型升级、精准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精准扶贫,“精”是目标,目的是把扶贫的方向、重点和关键弄清理顺,做到精益求精,为扶贫打下坚实基础;“准”是要求,目的是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众和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和实施不同的帮扶策略,保证扶贫取得实效。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因人因户科学施策,对症下药、精确滴灌、靶向治疗,具体实施要做到“六个精准”,即: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二、统筹推进小康建设的河北路径

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不能脱离这一实际,必须要助力扶贫开发。

河北省注重把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致富一起抓,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统筹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

实践证明,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可以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品质,还能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河北涞源县插箭岭村毗邻白石山景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40%的农户都开起了“农家乐”和小超市,60%的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人均增收1万多元。近年来,涞源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载体,围绕白石山和空中草原两大景区,大力发展特色农家游,迅速催生了300多家“农家乐”,拉动近4万人就业致富,创造社会效益6.4亿元。无独有偶,作为多年没有脱贫的省级贫困村,邯郸市馆陶县寿东村没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靠粮画这一特色文化,实现了“粮画生产—新产品研发—加工制作—小镇建设—培训写生—休闲旅游”的粮画文化全产业链。目前全村粮画加工户达到67户,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走出了一条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小康的新路子。

涞源县和馆陶县的成功要归因于解放思想,立足本土,挖掘特色。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一方面依托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政策,灵活运用,让农村在面貌得到改善的同时,找到了农村发展的有效之路。这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上的作为,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希望,看到了农民生活出彩梦想实现的希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乡村,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按照最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即是贫困人口。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政治因素,河北省环京津大多属于限制开发地区,紧邻着经济发达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两个富裕邻居,河北省却过着苦日子。据统计,目前河北还有62个贫困县、7366个贫困村、310万贫困人口。其中,国定贫困县和片区县45个,特别是环首都周边有28个贫困县、213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资源匮乏,再加上每年有1/4左右的脱贫人口因灾、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时限要求明确的时间表,河北结合实际,将脱贫攻坚目标概括为“两步走”“三确保”“四提升”。“两步走”,就是力争2016~2018年,全省90%的贫困县摘帽、90%的贫困村出列、90%的贫困人口脱贫;2019~2020年,解决剩余特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三确保”,就是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村全部出列并基本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四提升”,就是贫困县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人均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水和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省级安排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1.6亿元,将完成1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市县两级要严格落实1%、环首都示范区各县2%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用于专项扶贫。

三、生动实践

河北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选准“对象”,打好特色产业发展硬仗

发展富民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脱困摘帽,关键要靠内生动力,靠产业支撑。事实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培育特色脱贫产业,已成为各地扶贫开发工作的“招牌动作”。

严冬时节,万木萧疏,滦平县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内番杏、芹菜却生机盎然,每天有近20吨有机蔬菜销往毗邻的北京超市。作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县,近年来,滦平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深谋划细部署,兴产业带富民。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有3.08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50元提高到2900元。

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大片区:一是国家确定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2个贫困县、125.7万贫困人口。二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7个贫困县、97.2万贫困人口。三是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共有10个贫困县、60.7万贫困人口。这三个片区有一个共同点:以路、水、电、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薄弱,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稳定脱贫的最大瓶颈。

目标任务明确,时限要求严格。省委、省政府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陆续启动了燕山东西、太行山区南北、黑龙港流域1500公里高速公路通道,1500公里国省干线通道,1500公里县域公路通道,15,000公里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等重点交通项目,引黄入冀、山塘水库、电网改造、宽带乡村、电商扶贫等一批事关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和群众福祉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徐徐拉开大幕……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精心为民,打好公共服务保障硬仗

美丽乡村建设,必作于细;扶贫脱贫攻坚,更须精准。

全面小康、富裕美丽,不仅要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他们的生活品质好起来。实施精准扶贫,各地应在“精”上做文章,精心做好公共服务、精细管理生态资源、精确配置公共权益,让宝贵资源产生“裂变”效应,真正起到“建设一个美丽乡村、带动一片,扶贫帮富一村、辐射全县”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归根结底是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能力和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致富门路。为此,要彻底挖掉穷根,就必须实施“教育扶贫”。各地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同时,应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困难群众掌握了一门就业本领,稳步脱贫、实现小康。

省会创业、年赚百万,灵寿县南营乡杨家台村村民王涛对笔者坦言:“以前家里很穷,是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机会走出大山,毕业后直接到太和电子城打工、创业。”2011年,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启动,该工程涉及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的45个乡镇,覆盖人口60万人。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完善扶贫攻坚新机制,构建推广了股份合作、“互联网+扶贫”、金融扶贫、财政资金放大、土地整理、产权交易抵押、对口帮扶、整村扶贫、生态扶贫、考核奖惩等十项扶贫新机制,以改革破解难题,提高扶贫成效。

如何让群众脱贫快、得实惠、增收入?邢台市威县给出了答案。作为黑龙港流域综合改革试点,威县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创新股份合作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放大扶贫资金效益。对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帮助其到工业或农业园区打工,打造了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的“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模式,贫困群众收入大大提高。围绕构建“农业区带+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农户”的“五位一体”利益联结模式,让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106个贫困村、16,486户贫困户参与到了规模集约经营中,涉及58,000多人,人均增收近4000元。

扶贫开发,既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又直接决定着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的高低。这些生动的实践表明,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带动农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河北将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做,是一种互促共进,实现的是双赢。

这种结合追求的是在资金投入上的整合使用,在政策措施上的衔接配套,在工作力量上的统筹摆布。所以,十分有助于整合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捆绑使用,互补实施,不断改善贫困村面貌,让贫困村成为美丽乡村,最终实现整体脱贫、彻底脱贫。

(责编/郭建民)

猜你喜欢
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隐形贫困人口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