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2016-06-20 06:59裴欢昌王鹏翀邢怡伦项锦晶
关键词:中学生影响因素

陈 涛,裴欢昌,王鹏翀,邢怡伦,罗 捷,项锦晶

(北京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北京 100083)

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陈涛,裴欢昌,王鹏翀,邢怡伦,罗捷,项锦晶*

(北京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北京100083)

摘要: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人格诊断问卷(PDQ-4+),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ERSA),青少年心理弹性问卷(HKRA),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尊量表(SES) 对683名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人数为70人,占调查总数的12.5%;B群人格共病偏离中学生心理弹性5个维度,情绪弹性的2个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但在自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支持(OR=0.660, P<0.01),情绪控制(OR=0.444, P<0.001)和情绪恢复能力(OR=0.575, P<0.01)是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学生; B群人格共病偏离; 影响因素

人格障碍共病现象是一个极为常见而又复杂的问题,多见于较严重的人格障碍类型[1],并且一种人格障碍的存在可显著影响另一种人格障碍的治疗、病程和临床表现[2],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和理论价值。鉴于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要求对象在18岁以上,在本研究中B群人格共病偏离是指同时符合PDQ中B群人格诊断问卷中两种及两种以上亚型诊断标准且年龄低于18岁的个体。目前,PDQ人格诊断问卷已被广泛应用于对青少年人格的筛查[1,3]。有研究[1]表明:大学生群体符合一种以上B 群人格障碍的共病率为26.13%;两种障碍的共病率为21.1%;3种障碍的共病率为5.12%。但对于中学生这一群体在B群人格共病方面的情况却少见报道。由于B群人格障碍(本研究仅涉及边缘型,反社会型,和自恋型)相比其它人格障碍,其在青少年中患病率最高,且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关系更密切[4],再加上中学阶段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时期[5],因此,对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3~5月对北京市3所中学共683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所填信息的可信度,研究将PDQ-4+掩饰量表总分≧2的样本删除,以及去掉信息不完整数据样本后,最后保留有效样本562份,样本保留率为82.3%。其中:初中生为262人,占46.6%,平均年龄为(12.95±0.78)岁;高中生为300人,占53.4%,平均年龄为(15.78±0.76)岁;男生为270人,占48.1%;女生为292人,占51.9%。

1.2研究工具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单亲,父亲学历。

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6]。该问卷由美国Hyler 博士编制,包括107个条目,用于测评DSM-IV系统的12种人格障碍类型。经国内外研究者广泛使用,认为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对人格障碍的甄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中度的特异性。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人格诊断分量表,参照前人相关研究[3],自恋型人格偏离划界分为6分,边缘型,反社会型人格偏离划界分为5分。

采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 (ERSA)[7]。该问卷由张敏等编制,共11个项目,由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2个维度,采用里克特6点计分模式。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稳定性系数为0.83。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8]。该量表由胡月琴等编制,共27题,包括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5个维度,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模式。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0.72,信效度较高。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9]。该量表由Schwarzer等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修订。共10个项目,采用里克特4点计分模式,为单维量表,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间隔10d的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82,信效度较高。

采用自尊量表(SES)[10]。该量表由Rosenberg 编制,由10个项目组成,评定使用4级评分标准,其中项目1、2、4、6、7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量表的重测信度0.82,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1.3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分析,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效应量η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基本情况

表1 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例数

由表1可知:有70人被诊断为B群人格共病偏离;其中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两者共病偏离比例最高;自恋型和反社会型人格两者共病偏离比例最低。

2.2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社会人口学因素特征比较

表2 B群人格偏离共病中学生不同社会人口学因素特征比较(n=70)

注:a表示有缺失值。

由表2可知:独生子女患有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比例在统计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01);但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父亲学历等其它社会学人口因素上未发现显著差异;男生现患病率为14.4%。

2.3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心理因素特征比较

为探讨心理弹性,情绪弹性,一般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因素是否会对B群人格共病产生影响。本研究对共病组与正常组在这些心理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比较,其中正常组指不患有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人格偏离中的任何一种,共325人。共病组共70人。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表明,共病组在目标支持,情绪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支持,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等维度得分均在统计上显著低于正常组,但在自尊得分统计上显著高于正常组。其中情绪控制(η2=1.172,P<0.01),情绪恢复能力(η2=0.126,P<0.001)在解释B群人格是否共病时,η2值均大于0.06,表明效果量可观[11](结果见表3)。

表3 人格共病组与正常组心理因素得分比较(M±SD )

注:0.01≤η2<0.06(存在较小程度的显著差异),0.06≤η2<0.14(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差异),η2≥0.14(存在较大程度的显著差异)

2.4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在对心理因素各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后,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除了共病变量与一般自我效能无显著相关外(r=0.06,P>0.05),其余各变量间在统计上均显著相关。然后以有无B群人格共病偏离作为因变量,其中有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人数为70,记为1,无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人数为325,记为0。最后将社会人口学因素中的是否独生,心理因素中的目标控制,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支持,积极情绪能力,情绪恢复能力,自尊等与因变量显著相关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LR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家庭支持(OR=0.660,P<0.01),情绪控制(OR=0.444,P<0.001)和情绪恢复能力(OR=0.575,P<0.01),其中NagelkerkeR2=0.332,表明方程效果较好(结果见表4)。

表4 中学生B群人格共病偏离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共70人被诊断为B群人格共病偏离,占调查总数的12.5%。目前,暂无研究直接报告青少年B群人格共病偏离水平,但鉴于青少年12种人格的偏离率大致在4.7%~38.8%之间,12.5%的B群人格共病偏离率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3]。自恋型,边缘型人格和反社会型中三者共病偏离人数占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18.6%,自恋型和反社会型共病偏离仅占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4.3%。其中边缘型人格与其它人格共病比例最高,其与自恋型共病占B群人格共病偏离总数的50%,与反社会型共病占B群人格共病偏离总数的27.1%。Widiger[12]发现96%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与至少一种人格障碍共病,其中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共病比例达到了为26%,而针对大学生人格障碍进行的研究也发现中国大学生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也是B群4个亚型中共病率最高的,与其它人格障碍的共病率为38.11%[1]。有学者认为,B群人格障碍之间共病较多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边缘型、分裂型和反社会型障碍等个体都属于边缘型人格组织(BPO),而该类群体则倾向于以激烈的方式来应付冲动和情绪不稳[13]。

在对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独生子女、居住地区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否会对中学生人格偏离产生影响的研究时发现,只有单亲[14]和性别,居住地区[15]能显著预测中学生的人格偏离。杨敏等[3]对343名湘西少数民族高中生的研究发现,B群人格偏离只在性别,独生,年级上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在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仅发现独生子女患有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比例在统计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及父亲学历等其它社会学人口因素上未发现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样本差异导致的,如杨敏的研究中样本量只有343人,且为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可能与调查时间间隔较长有关,刘宝花,黄悦勤等人的研究是在2003年期间开展的。更大的差别是这些研究都只是探讨了单一的人格偏离,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B群人格共病群体。

本研究发现,B群人格共病组在目标支持、情绪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支持、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等维度得分均在统计上显著低于正常组。但在一般自我效能,自尊上的得分统计上显著高于正常组。在将社会人口因素,心理因素作为自变量依次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后发现只有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情绪恢复能力能显著负向预测B群人格共病。和本研究结果一致,先前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支持有利于减少个体的人格偏离[13,16]。B群人格个体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情绪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本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即情绪控制能力越差,从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能力越差的个体更容易演变为B群人格共病偏离。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共病组的自尊显著高于正常组,而B群人格个体的行为常常带有夸张或表演色彩,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中心。因而这种自尊很可能属于虚假的自尊,即其背后是一种扩张,浮夸和自恋的自我观[17],而非真诚地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因而在探讨B群人格障碍个体的自尊特点时,应留意这一特征。

4结语

由研究可知,中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支持,情绪控制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是影响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提示我们: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生一个,因而要对B群人格共病偏离这一特殊人格偏离类型给予给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家庭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是减少B群人格共病偏离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父母更多的采用理解和支持,而非情感拒绝,忽视的方式对待子女。最后,学校和心理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中学生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如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开办心理课堂等。当然,中学生自身也要尤其注重对自我情绪的关注和合理表达。

参考文献:

[1] 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等.3 140例一,二年级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87-90.

[2] 翟书涛,杨德森.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9-218,169-170.

[3] 杨敏,黄元萌,刘雯瑜,等.湘西少数民族中学生人格偏离现状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4): 620-622.

[4] 彭咏梅,陈哲,蔡蓉,等.童年期虐待,依恋与青少年 B 群人格障碍倾向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63-65.

[5] BLAND R C,ORN H,NEWMAN S Lifetime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Edmonton [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988,77(S338):24-32.

[6] JIAN Y,RORBERT R M,PAUL T C,et al.The cross-cultural generalization of Axis-II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of two personality disorder assessment instrument in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2000,14(3):249-263.

[7] 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33(1):24-27.

[8]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9]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8-320.

[11]权朝鲁.效果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J].心理学探新,2003,23(2):39-44.

[12]WIDIGER T A,FRANCES A J,HARRIS M.Comohtidity among Axis 11 disorders[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1:165-194.

[13]ZITTEL C,WESTEN D.Conceptual issues and research findings o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What every clinician should know [J].In Session: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1998,4(2):5-20.

[14]刘宝花,黄悦勤,刘肇瑞,等.高一学生人格偏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2-464.

[15]黄悦勤,刘宝花.北京市高中一年级学生人格偏离的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338-340.

[16]黄悦勤,云淑梅,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志,2000,14(2):84-87.

[17]SALMIVALLI C.Feeling good about oneself, being bad to others? Remarks on self-esteem, hostility,and aggressive behavior [J].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01,6(4):375-393.

Cluster-B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with comorbid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HEN Tao,PEI Huanchan,WANG Pengchong,XING Yilun,LUO Jie,XIANG Jinj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o investigate Cluster-B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with comorbid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68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a self-made general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 Emotional Resiliency Scale for Adolescents, Resilience Scale of Adolescents, Self-Esteem Scale,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all the participants, 70(12.5%)showed a symptom of Cluster-B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with comorbidity.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ing Cluster-B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with comorbidity had a lower score in resilience and emotional resilience (P<0.05) but a higher score in self-esteem (P<0.001). The multiple logisti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family’ support (OR=0.660, P<0.01), emotional control (OR=0.444, P<0.001) and emotional recovery (OR=0.575, P<0.01) wer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luster-B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with comorbidit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cluster-B personality dysfunction with comorbidity; influencing factors

文章编号:1004—5570(2016)02-0107-05

收稿日期:2015-09-08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JYC0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RW2015-6)

作者简介:陈涛(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神经心理,E-mail:chewns@163.com. *通讯作者:项锦晶(198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沙盘治疗,E-mail:xiang_jj@hotmail.com.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中学生影响因素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