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策略

2016-06-21 10:40苏玉峰
人民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

苏玉峰

【摘要】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较高杠杆比例、较低现金资产比率和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等隐患。加强金融危机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应该从构建准确及时的风险预警体系、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评估、借鉴“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充足率策略、适时动态的贷款损失拨备策略以及完善存款保险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金融危机 系统性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其中之一。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出现并扩大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是降低金融危机破坏程度的重要途径。文章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的策略。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概念

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因为一个金融机构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支付困难,出现违约行为,甚至不得不破产清算,最终引发危机出现的风险。危机通过金融体系传导链条被传递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很多联系较少的第三方机构,风险的扩大与风险要素的不断聚集,导致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传播性广、破坏性大的特点,它会在初期导致一至两家机构破产,进而由于其传播性强,它会使整个国家,甚至全球都陷入于危机之中。系统金融风险的“触发源”有很多,一旦发生,就会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中循环往复,进而导致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出现。

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是指为了达到金融稳定的目的,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对重要的金融机构对象,通过措施的推行可以减缓金融风险要素的积累,并致力于将金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下,这样可以有效扼制金融风险的传播,避免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扩散,降低更大的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类型

较高杠杆比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会在经营交易的过程中只使用很少的资本金,通过一定的融资手段,或者借助于保证金铤而走险,进行较大规模的资金交易,这就是高杠杆比例经营。金融机构从事高杠杆比较经营,就意味着它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之下,如果投资成功,就可以从交易中获得成倍的收益;如果投资失败,就会导致强行平仓,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破产清算成为了金融机构唯一的出路。时至今日,高杠杆经营仍然是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很多金融机构都抱着投机心理,不顾高风险隐患而运用高杠杆进行交易。一旦资不抵债,投资的金融机构会陷入破产或被交易的困境,更会通过金融传导链条将危机传递给其他金融机构。

较低现金资产比率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充足的资金数量可以为金融机构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很多负债经营的金融机构,处于资产负债的两端,它们既需要对由于负债而筹措到的资金定期支付利息,同时还要经营资产的投放。如果金融机构不将筹措到的资金进行投放,就意味着它们只能支付资金的利息,而无法获得投资收益,也就无法赚取投资与融资之间的利益差。因此,将筹措到的资金大量应用于投资中,才可能赚取更高的收益,这也是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形象良好的情况下,只保留少数现金用于日常经营的运转,而将大量的现金用于投资的原因,即较低现金资产比。在这种经营状况下,如果投资“顺风顺水”,自然可以促进金融机构资产持续增长。如果经济环境受到了外界冲击,用于投资的大量资金无法定期收回,筹措资金无法按期偿还,就会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低价出售资产,或者由于资金缺口无法弥补而被兼并收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大多数金融机构通过吸纳储户的存款进行融资,短期融资是其主要手段。然而,金融机构的投资限期却比较长,这里就会出现短期融资与长期投入的矛盾。如果市场动荡导致储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降低,就会出现集中提款的现象,此时金融机构的长期投资没有回收,就无法满足客户的现金提取要求,将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贱卖其资产,甚至会出现结构性难以偿债问题,这样就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分析

通货膨胀风险不容忽视。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为了避免危机影响的扩大,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增发美元,从而导致美元贬值。在美国这一做法的带动下,欧洲很多国家也纷纷效仿,向市场投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希望以此刺激全球经济之萎靡态势,中国也向市场投入了“四万亿”资金,希望可以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降到最低。当“四万亿”资金投入到市场中,通货膨胀成为了随时可以“点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在金融危机爆发与延续的过程中,通胀风险一定存在,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胀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并没有真正的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虽然目前通货膨胀风险已经被控制在无法引发金融危机的范围之内,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作为可以引发中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一风险的管控。

欧债危机影响仍在延续。美国在金融危机的应对上具有比其他国家更为丰富的经验,在次贷危机出现以后,它果断投入大量资金救市。全球其他国家也纷纷出台有利于美国经济恢复的各类政策,在众国的共同努力下,美国的经济终于出现了回暖,失业率下降,经济也开始复苏。受次贷危机影响严重的还有亚洲的日本,日本作为亚洲的重要经济区域也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目前,俄罗斯、巴西等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新的经济重心。欧洲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位置,而它们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中的种种弊端也逐一显现出来,时至今日,欧债危机仍然没有彻底消除。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欧洲的贸易合作也在持续的深入,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会与欧洲经济出现很多联系,欧债危机极有可能通过金融传导链条传播至中国,这也是埋藏于中国经济危机中的重大安全隐患。

房地产业泡沫破裂。近20年来,持续飙升的房价曾让国人无“招架之力”,当美国次贷危机的余震波及到中国经济时,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业。由于中国房地产价格过高存在大量的房地产泡沫,一旦外部经济环境被破坏,就会导致使房地产经济幻灭。众所周知,房地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并且它与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业出现了下滑趋势,金融机构就开始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导致部分房地产商的资金链条断裂。房地产业自2009年出现问题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在政府微调下,房地产市场的困境有所缓解,但是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业的危险性已经全面消除,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下,房地产仍需“苦心经营”,才会避免其诱发金融危机。

地方政府融资问题有待解决。当美国资贷危机发生时,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政府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于基础设施建设之上,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构建融资平台为基础设施建设融得资金。但是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差异较大,并且资金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大量的被筹措到的资金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债务偿还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地方政府无法按期偿还融得的资金,这也成为我国金融产业中的重大风险隐患。

金融危机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策略

构建准确及时的风险预警体系。金融危机的爆发并非一日之事,它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构建准确及时的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在金融危机出现的萌芽状态下就将其控制或消除,这就能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同地区的金融现状差异明显,致使系统性金融风险出现的原因亦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时,应该因地制宜的选择科学、恰当的指标,这样才能在金融风险出现的初期,及时检测到风险因素,从而为果断的制定与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提供有力的保障。银行应该建立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房地产市场应该建设房地产价格预警体系,债券市场应该建设融资风险预警体系。各个行业、各个地区与国家都应该针对现状制定有效的金融预警体系。预警体系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划分为繁荣期的预警体系和萧条期的预警体系,两个预警体系设置的指标临界值有所不同。同时,为了避免系统金融风险蔓延给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创,还应该针对预警体系构建风险控制机制,对系统金融风险的蔓延进行有效的抑制,这样可以降低金融风险的破坏,同时,将金融风险触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降到最低。

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评估。压力测试是指当金融风险出现以后,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地对各个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体系中的各类主体所承受的风险指数进行评估,预测金融体系中的各大金融机构以及参与主体能否有效的抑制住风险的扩大,能否自我消化风险,从而避免大范围内的金融风险出现,扼制住金融危机的出现。当金融风险出现时,对各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对金融风险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将是帮助金融产业将损失降至最低,尽快摆脱金融风险的最有效保障之一。当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报警后,可以运用压力测试来评估当前金融体系的风险指数,在评估的过程中,要注重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指数评估,针对评估结果,采用有效的防御措施,这样就可以避免金融风险失控而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当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没有报警时,即金融风险没有显现时,也应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重要的金融机构进行压力评估。

例如对银行的信贷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评估,这样可以更全面、科学的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现状,可以及时的发现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有可能转变为金融风险的因素,果断的采取措施,将这些不安全的因素消除。监管部门更是应该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相结合,掌握金融机构真实的经营状态,才能采取最恰当的资本调整手段,对金融风险的出现与传播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借鉴“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充足率策略。“巴塞尔协议III”中重要点强调了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必须有强化原有的资本要求,要求它们在经济环境较好的状态下,必须增加资本储备,提升资本的额度,这样就可以为经济环境变差后,可能会产生的过量资本需求提供保障,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金融资本结构恶化,防微杜渐,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巴塞尔协议III”要求金融机构不仅要保障一级资本充足,同时要增加资本留量存储,即专门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资本,这样一来,一旦出现经济滑坡,金融机构就可能做到有备无患,不被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巴塞尔协议III”策略给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考。借鉴这一策略,我们应该在经济繁荣期注重资本的储存,通过风险权重调整、资本增加等手段来提高金融机构的抗压能力。

例如,如果风险预警体系报警,意味着有可能会出现金融风险,这时就应该调高风险权重,进一步增加资本留存,为应对风险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金融机构资本储存数量的多少还要根据自身的资产情况、经营能力等进行金融风险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对资本进行调整。灵活有效的资本调整可以为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有效的保障,在经济繁荣时期储藏资本,在经济衰退时启动储备资本,也是中国“居安思危”重要理念的实际运用。

适时动态的贷款损失拨备策略。商业银行为了在金融风险出现时能有力地进行应对,会动态监控与金融风险相关的诸多要素。例如风险较大的贷款的发款期、贷款的数量、借款人在借款时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在金融风险出现的情况下发生了哪些改变,担保人的信用情况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出现了哪些异常,而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是否可以有效应对金融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等,这些都是与金融风险息息相关的要素。因此,银行会对放款计提进行贷款损失准备,这就是贷款损失拨备。当金融风险出现时,风险越大,对贷款损失拨备提取的就越多,如果风险出现,贷款损失拨备提取就会达到极限。如果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银行资本则保证充足,这样实体经济就可以得到有力支撑,具有稳定的贷款偿还能力,这种情况下,提取贷款损失拨备的数量就会较少,但是,这又会给实体经济循环借贷提供了刺激作用,从而使其处于盲目发展期,会产生资产虚高的情况,会给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营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应该对贷款损失拨备实行动态设计,应该准确一般拨备、专项拨备以及金融风险应对拨备。通过对实时状况的调查分析,对金融风险的拨备提取应该采用谨慎的态度,这样就会避免企业出现资产虚高的情况,无法给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阻碍金融危机发生时经济的复苏速度。

完善存款保险机制。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很多银行就会宣布破产,这也就意味着将存款存于银行的储户遭受了损失,大量公众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会导致社会混乱,使社会产生很多极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制定并开始推行存款保险机制。存款保险公司会在银行在金融危机情况下遭遇资金困难的时候向银行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样存款人的利益就会得到保障,银行的信用度也会由于存款保险机制的存在而大幅度提升。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被称为是金融危机的产物,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也使是金融风险出现时有效遏制金融风险进一步蔓延的可靠手段,在金融风险出现时,金融机构得到保险公司的帮助,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有所增加。金融机构在对存款投保时,也会根据经济形式的变化酌情设定,在经济稳定繁荣时期,金融机构会增加投保额度,增加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量,而在经济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会适当的降低存款保险的保额。存款保险制度是在给金融机构提供保险的同时保护了大量存款人的利益,而保护大量存款人的利益也就意味着是防止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出现。当然,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仅靠存款保险条例显然不够,“大而不能倒”的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及其破产清算仍是难题。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危害在于它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并且会通过风险因子的传播诱致金融危机的出现,从而使整个金融体系都变得动荡不安。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会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性安全隐患爆发而被诱发出来,这既需要整个金融体系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也需要每个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差异的应对策略,这样既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复苏,并且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本文系郑州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立项项目“经济新常态下郑州市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SLX2015486)

责编 /张蕾 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及影响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后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研究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思考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