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本质

2016-06-24 00:20左乐平
桂海论丛 2016年3期
关键词: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左乐平

摘 要: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其一,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二,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其三,共享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深入把握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本质,有利于促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也有利于促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宗旨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3-0018-05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2]可见“共享”不仅仅是一种发展理念,而且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就需要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本质,从而推进共享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本质应该如何来理解呢?笔者觉得共享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主要是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我们党的宗旨等三个方面。

一、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只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3]才有可能,“个人”离开了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是不可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所以,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享是其必然的要求,同时,共享也是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内在要求。

第一,从社会主义的“特殊的矛盾”来看,共享是“特殊的矛盾”的内在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根本目的实质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事物的根据和依据,就是此事物有别于彼事物的根本点。毛泽东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4]为此,我们要分析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需要抓住社会主义的“特殊的矛盾”。那么,这种“特殊的矛盾”是什么呢?这里关键是要把握“矛盾”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矛盾”的合规律性是指从矛盾本质层面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矛盾”的合目的性是指从价值层面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的价值趋向性和价值指向性。我们不可以把合规律性来代替合目的性,从而消解了事物的价值性;也不可以把合目的性来代替合规律性,从而消解了事物的客观性。正确的做法是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起来。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正式表现的一定政治国家。”[5]有学者根据马克思这段话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形态发生发展的根本矛盾。所以,马克思根据这一根本矛盾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形成五大社会发展形态,从而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为“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以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核心的上层建筑的统一……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根据,各种属性或特征表现的基础。”[6]在这里,这种观点很显然混淆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但是,这一根本矛盾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只是这一根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即公有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民民主专政等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不能有效地揭示社会主义的合目的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所指向的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诉求。如果脱离了这一价值诉求和目的,那么,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就显得没有了价值主体,就变成了为生产力而生产力,为公有制而公有制,等等,实质上就是“见物不见人”。其实,马克思在建构唯物史观的时候,始终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唯物史观是揭示和反映人的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所以,社会主义的“特殊的矛盾”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那么,社会主义在合规律性基础上所产生的发展成果也就必然需要使得全体民众共同享有,只有在共同享有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全体民众的共同发展和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合目的性。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合目的性,也就必然需要实现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占有劳动成果,否则出现了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等现象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发展。为此,共享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第二,从社会主义的目的来看,共享是其价值标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道性、残酷性和剥削性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7]243,从而达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和中心。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理想社会中人的论述来看。首先,马克思批判了基于私有制之上的异化劳动,主张建立一个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7]50故而,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必然结果,也是异化劳动实现的必然形式。马克思也指出,异化劳动不是人类自由自主的活动,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点,“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7]46。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异化劳动的扬弃,是人的本质的回归和解放,“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8]。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必然是对“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共同占有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论述还带有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痕迹,那么,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就更显示出对共享价值本质的关注,并且成为焦点。马克思说:“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7]90这种“活动”实质上就是指“分工劳动”,这种“分工劳动”是基于私有制的,是一种异化劳动,是一些人剥削另外一些人的,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那么,“共产主义革命”“只有再消灭分工”[7]83,并“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7]118。当然,这里的消灭劳动是指消灭异化劳动,消灭分工是指消灭基于私有制上的分工劳动。通过这种共产主义革命,才可以达到那种人之为人的理想状态。为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294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所以,我们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要实现绝大数人的绝大数利益和消除剥削与贫富悬殊,必然要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所以,共享价值也必然内涵于社会主义的目的之中,它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之,从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根本目的的分析来看,共享实质上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其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制度,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个社会制度与其他制度比较起来是否具有更大优越性和更大活力,关键是能否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最大程度实现全体民众的共同富裕。对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出了肯定答复,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却作出了否定的答复。之所以有这种答复的差别,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一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告,要扬弃私有制,因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是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根本原因,它掩盖了剥削。马克思在文中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造成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明确指出:“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10]403这种剥削导致的后果就是富者愈富而穷者愈穷,社会呈现两极分化。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埃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不均以及两极分化现象做了极为详尽的阐释,他把资本主义放在长达300年的历史时段中进行研究,运用大量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个结论:现代资本主义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繁荣和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致命伤,而且对于这一病症无法解决。马克思正是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内在缺陷,其无法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必然要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来代替,从而马克思提出了要扬弃私有制,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可以消灭两极分化和剥削。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得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而不是相分离;另一方面是因为消除了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有序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从而使得广大劳动民众共同占有了生产资料等社会财富和共同占有了生产这些社会财富的能力。故而,共享社会财富和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它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了最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根本上维护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认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0]402。包括三权分立制度、议会制度和选举制度等在内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并且是为了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独占的政治统治”[10]402。所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必然只会保护资产阶级利益,而剥削和侵犯无产阶级利益。当然,也就谈不上实现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可以从西方的总统选举看到这么一个事实:历届总统选举的金额越来越高,而参与投票的人数越来越少。所以,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少数有钱人玩的游戏,维护的也是少数人的利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从而也就根本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命运,人民由过去的被统治者成为国家的主人。正是由于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确立,从而使得最广大人民共同地、平等地享有了一切基本政治权利。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411所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然是维护绝大数人的利益的,也就在政治制度上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的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反映了先进文化的要求。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为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11]资本主义文化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并为其服务的,是为资产阶级少数人服务的,而且其文化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剥削性和残酷性之后,也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生产也是呈现为独占统治的特性,“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0]404。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反映并服务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以及树立其上的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必然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广泛建设基本文化设施,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实现这一文化目标,我们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可靠的政治保证。所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必然可以得到落实。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有机系统,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制度形态,并不说就是永无变化。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2]马克思也说:“实际上,而且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0]155恩格斯所说的“变化和改革”指的是具体社会制度,马克思说的“革命化”实际上与恩格斯的意思是相似的,即要求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不断推进世界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必然具有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本性和特点,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这一优越性实质上就为人民更好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动力和可靠保证。

三、共享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全体民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带领全体民众实现幸福生活,这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

第一,从党的性质来看,党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而存在的,党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可以真正解放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的性质作出了详尽的分析,总括而言,主要论述了共产党性质的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和利益,共产党的利益就是全人类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时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0]413而且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10]413。这里的“特殊政党”“不同的利益”“任何特殊的原则”和“整个”等词语鲜明地表明了共产党的大公无私性质。二是共产党始终是整个运动利益的坚实代表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0]413“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0]434三是共产党是理论上最透彻的,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0]413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性质的三点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共产党的价值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也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够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全体民众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二,从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共享是党的内在要求和奋斗目标。虽然,马克思见证并积极参与了巴黎公社的实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从事过社会主义的实践,他们主要是创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的性质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和学理性的阐释。对党的根本宗旨认识则主要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列宁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党的根本宗旨作出了许多论述。无产阶级政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绝大数人谋利益,不为少数人谋利益。列宁说:“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13]党员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而做出决策、建议和行动等。“共产党员的称号要担负很多义务,但是只给他一项特权——最先为革命而战。”[14]列宁要求党“不是形象化地、象征性地同群众一起前进,而是真正地同群众一起前进”[15]。从列宁关于党的宗旨思想的论述来看,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是要最终实现全体民众的幸福生活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和列宁等关于党的宗旨的思想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化特色的共产党宗旨思想,如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思想。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6]邓小平在谈及党的宗旨的时候指出:“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7]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了衡量党的宗旨的“三个有利于”和“四个答不答应”的标准。在这里邓小平明确指出了党的宗旨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坚决杜绝“‘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2]。总之,我们从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共享始终是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

第三,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来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始终是实践的主题和核心。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理想就是“大同社会”,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个社会理想进行了各样的实践和努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没有找到实现这个理想社会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真正找到了一条通向“大同社会”的科学道路。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截止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于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多美元,城镇化率超过了50%,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跃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居于世界前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人心,党风廉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社会建设领域和民生领域等我们逐步实现“兜底”功能,等等。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也越来越自觉。我们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是在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促进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总之,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为此,共享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J].求是,2016(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8.

[6]陈敬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哲学思考—从社会形态原理看社会主义社会本质[J].理论学习月刊,1996(4):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13]列 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6-97.

[14]黄 苇.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28.

[15]列 宁.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60.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责任编辑 陆 昱

猜你喜欢
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褪色的“共享”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