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6-06-24 17:10繆美根
考试周刊 2016年45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合作探究

繆美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速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全面阐述“速度”一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即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做了剖析,并且在活动结束后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教材分析 速度概念 合作探究

一、教材分析

“速度”这一课内容是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的延续,通过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提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技能;同时速度也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这部分知识基础打得牢固,会对今后的物理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

1.通过趣味性实验的体验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速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运动快和运动慢的物体,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不清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好物理情境,可以安排趣味性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具体做法:挑选中间两组学生(人数相同),用接力棒同时从两组的最后一位学生传递到前排的学生,其余各组学生作为观众和裁判,比较两组中哪组学生的接力棒传递得快?学生容易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接力棒先传递到前排学生的运动快。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接力棒运动到“终点”时,哪个物理量相同?哪个物理量不同?怎么比较快慢?学生经过讨论后,容易得出在路程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所用的时间得出,所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在探究另一种方法时,同样让两组最后一位学生同时传递接力棒,在传递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停止”口令,看接力棒落在哪位学生手里。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第一种方法,容易得出通过相同时间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运动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因此,引入趣味性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列举生活实例,通过比值法建立速度概念。

比值法定义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中是较普遍的一种方法,不仅是速度概念,后面学到的密度、压强、功率等概念也都通过比值法定义。因此,用比值法定义好速度概念十分重要。列举生活例子定义速度:譬如飞机滑行时,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25米;汽车行驶时,20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60米,那么飞机和汽车谁运动快?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通过讨论,学生自然想到用路程/时间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飞机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25米/秒,汽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28米/秒,即飞机每秒滑行25米,而汽车每秒行驶28米。通过计算,将不同时间转化成了相同时间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即比较1秒内的路程,显然汽车比飞机运动得快。需要注意的是1秒钟运动的路程,1分钟运动的路程,还是1小时运动的路程都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1秒钟,1分钟,1小时称为单位时间。因此引出速度概念: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至此在符合初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完成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进而自然引出速度公式v=s/t和速度的单位m/s。通过生活实例的简单计算,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显得很自然,解决速度概念理解上的难题。

3.合作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通过投影给学生出示如下提示与引导

(1)思考

①要测定纸锥的下落速度,应测量哪些物理量?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测量?

②为何控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

③如何减小误差?请自己设计表格;

④组内同学分工合作,测量并计算纸锥下落的速度。

思考中的“为何控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对学生而言很有研究价值。实验中很多学生不明白纸锥应该从相同高度下落还是可以从不同高度下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出两组学生,一组学生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另一组学生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将探究到的两组数据进行投影,通过两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时,测得的速度相差较大,无法求速度的平均值,也不能减小误差。因此,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灌输测得速度差异很小时,才能取平均值,也就明白为了减小误差,纸锥应该每一次都从相同高度下落的道理。

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教材中第一次真正提出,教师要让学生重视表格设计,表格要设计得美观大方、简明扼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先在学生设计的表格中找出设计有缺陷的表格,并将表格实物投影,通过讨论,要求学生对投影的表格提出合理的意见和见解,并进一步完善设计的表格,最后教师给出一个标准的表格作为参考的样本。

(2)练习: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①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摇?摇?摇 ?摇和?摇?摇 ?摇?摇;依据是:?摇?摇?摇 ?摇.

②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③为了减小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设计了如下表格,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长度和时间测量的技能,并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规范速度计算的格式,提高学生公式运用能力。

速度公式和速度单位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和第一个复合单位,学生虽然以前在小学数学中对速度数值的计算已很熟悉,但只注重数值的计算,对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未作要求。而初中物理中比较重视公式意义的理解及单位的运用,也对计算题的格式做了严格的要求,一般有“已知”、“求”、“解”和“答”四个方面,在“解”的过程中:(1)有速度公式或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2)有数据代入(注意单位统一),(3)有计算结果和单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选典型例题,拓展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解题的格式及公式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物理公式的运用能力。

5.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教材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速度项目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让学生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只有刻苦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总结和反思

本课内容通过引入趣味性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通过学生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对公式、单位换算及计算的格式的规范提出要求。“生活、物理、社会”中的素材再现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精神极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确凿的速度数据加深学生对速度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设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传统教学模式是观看跑步或游泳视频,通过裁判和观众的方法得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缺点是学生参与程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单调,获得的知识印象不深刻。而笔者引入传递接力棒运动这种趣味性实验,使学生成为物体运动的参与者,可以更好感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获得知识印象深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另一方面在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时,纸锥下落的高度不应太低,因为纸锥下落高度过低,纸锥下落的时间就短,加上人的反应时间,这样测量的误差就比较大。笔者经过实践纸锥下落高度最好不低于1.5米,纸锥用A4纸,剪成直径20厘米的圆形,制作成的纸锥的锥角为135°左右,这样制作的纸锥下落比较平稳,下落时间较长,每次测得纸锥速度相差较小,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苏科版教师教育参考用书.

[2]主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合作探究
南师大版幼儿园中班(下)《我的数学》教材分析
“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小议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探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